
这是一群与中华民族走向世界、重塑世界同行的年轻人。在他们的经历中,既有生存奋斗的艰辛,也有诗和远方的浪漫。在他们的生命里,老家是根,远方是梦,青春正是这根与梦之间奏响的乐章。他们的成长,亦是民族的成长。惟愿,走过千山,阅尽万帆,归来仍少年!
文|北京 陈林
家国情怀自当从小培养。图为全港中小学生“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知识竞赛总决赛上获奖的香港学生合影(本刊记者 李博扬 摄)
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参加香港菁英会主席曾凤珠组织的新界郊野60公里单车挑战。出发前,我把活动启动照片发到一个微信朋友群里。大家纷纷点赞,鼓励我加油。华菁会副主席赵佳音写道:部长少年感十足。我回复:青春无敌,行走无涯,归来仍少年。这个小插曲,让我产生诸多联想。菁英会和华菁会都是香港重要的青年团体,一个主要联系本地青年才俊,一个主要联系内地来港青年。华菁会会员是在内地念完中学或大学后,赴香港或海外求学,再留港和来港就业创业。目前,这类青年有7.6万人左右,其中经优才、专才计划引入的近3.3万人,从香港专上院校毕业后留港或出国深造后返港就业的近4.3万人。如果加上2万多名在港就读的内地生,新港青年有10万之众。他们来自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大江南北,齐聚香江,在金融、商贸、创科等领域发挥著重要作用。迎著清爽的海风,边骑边想,思绪回到多年以前。那是我刚调到青工部不久,第一次参加青年团体组织的两地交流活动。活动由华菁会组织,目的地是河南。河南,中原大地,是亿万华夏儿女的心灵故乡,被海内外游子称作“老家河南”。作为华夏民族的主要发祥地,这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也是中华姓氏的发端。所谓“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海外华人四大姓均源自河南。来到河南,有一种漂泊天涯终回老家的心动。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 年)的嵩阳书院因地处河南嵩山之阳而得名,为宋代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古代的高等学府。来此讲学授业、游访览胜者,古往今来络绎不绝(吴文辉 摄)此次参访交流,恰逢第八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郑州举行。八方宾朋云集,让我们收获了热情洋溢的中原印象。在参观访问、领导会见、座谈交流之外,中博会组委会还精心安排了文艺活动。我们一行赴开封观看大型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当北宋王朝鼎盛时期的风情画卷,在著名宋文化主题公园——清明上河园的水景舞台上徐徐展开,我们仿佛被带回公元11世纪,去领略中华民族曾经繁荣富庶、雄视天下的岁月。整场演出分为六幕四场,由八首经典宋词串联而成。随著剧情的铺陈,八首宋词的意境渐次展开:李煜的《虞美人》,辛弃疾的《青玉案》,苏轼的《蝶恋花》,柳永的《雨霖玲》,周邦彦的《少年游》,辛弃疾的《破阵子》,岳飞的《满江红》,苏轼的《水调唱头》。全剧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乐章中,载著千年的辉煌和祝福,走向了现代。沉浸在天籁悠扬、舞影蹁跹、吟唱婉转之中,我不禁神往:这世上还有哪一台戏剧,能请到这么多词曲大咖共同为它谱写台词呢?河南之行,迄今记忆犹新。来自河南的赵佳音,从国外留学返港不久,是此次交流活动的联络人。七八年过去了,当年刚走出校门的小姑娘,已成长为一家央企驻港基金公司的负责人。从她身上,我看到华菁会数百名会员的影子。这批成长于内地的青年英才,带著红色文化基因,经过欧风美雨的洗礼,在香港这片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热土上追求人生梦想。华菁会成立近十年来,经历了三位主席。创会主席方方,时任摩根大通亚洲区副主席兼中国首席执行官。第二任主席陈晴,时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香港委员会主席。现任主席陈爽,就职时是光大控股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一个是跨国公司代表,一个服务于联合国机构,一个担任央企高管,如此跨度极大的职业身份,代表了华菁会群体广阔的事业空间。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他们生逢其时,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生命是一场匆匆而过的旅行,每个人心里都有诗与远方,走过千山,阅尽万帆,归来仍少年。图为蓝天白云下的呼伦贝尔草原(张万生 摄)2015年春分时节,华菁会在香港黄金海岸酒店举行换届集思会,那是多么富有朝气和充满希望的聚会呀!受激情感染,我即兴写了一首《趣贺华菁会换届》,发在微信朋友圈:河南之行还有一段难忘的故事,发生在豫西南的尧山景区。尧山景区由河南省著名企业天瑞集团打造,以中原大佛和天瑞吉祥钟闻名天下。中原大佛矗立于尧山脚下佛泉寺,整体高度208米,是全世界最高铜铸立佛。2008年9月开光盛典,云集了大陆、台湾、香港108位高僧大德,包括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长老、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大佛不远处,安放著世界上最大的外击式青铜铸钟——天瑞吉祥钟,重达116吨,被誉为钟文化的里程碑。那天正是佛诞节,天气极好,我们去佛泉寺礼佛撞钟。晨晖灿烂,清风徐徐,心底弥漫著虔诚的忐忑,也生出些会心的顿悟。在中原大佛营造出来的强大气场里,我隐隐感受到宗教情怀与历史文化的联结,感受到精神的追求离不开物质的载体,感受到个人融入悠远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我把这感受,凝结在一首名为《中原大佛》的小诗里:天瑞集团创始人李留法,出身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80年入河南大学,1985年辞职下海,终成就一番大事业。正是千千万万的李留法,扎根家乡,建功立业,与数以百万计的海外留学人员形成互补,共同书写了改革开放一代中国人的故事。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1977年7月甫一复出,就抓住恢复高考这一关键环节,从培养人才入手,为全面拨乱反正打开了突破口。1978年7月,邓小平向时任美国总统卡特提出,希望启动中美教育交流,向美国派出数千名中国留学生。这成为中美恢复建交的前奏,也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事件。从1978年底第一批52人赴美留学,到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国各类海外留学人员已突破每年60万人,总人数达520万。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从观念、视野、技术、资金等多方面,为中国改革开放作出了独特贡献。其中,以华菁会为代表的新港青年是一支重要力量。如果说这支力量在支持中国对外开放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在今天双向开放、双循环新格局下,这一作用还会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随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一国两制”优势的充分发挥,香港因素的深度介入,都将成为他们施展抱负的广阔舞台。有一部动漫大片叫《大圣归来》,片中有几句台词,听来莫名悲壮,也让人激情满怀:每每想起这几句台词,我都会联想到金庸《神雕侠侣》中杨过那句洒脱豪迈的道别: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进而,会不自觉地想到那些负笈海外、心系神州的学子,想到他们远离故土的家国情怀,想到他们的努力和使命。1983年,19岁的北大法律系学生查海生﹙笔名海子﹚即将毕业。他在未名湖畔油印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小站》,其中写道:我们最终都要远行,人生正是我们行走的轨迹。而贯穿这行走的,是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的紧紧纠缠。孙中山先生有句名言,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屡有华菁会朋友对我说,希望把事业发展与爱国结合起来,但香港的局势太错综复杂了,很多时候搞不清楚怎样做才有效果。这让我陷入沉思,瞬间,意识到了作为青工部部长的责任。这是一群与中华民族走向世界、重塑世界同行的年轻人。在他们的经历中,既有生存奋斗的艰辛,也有诗和远方的浪漫。在他们的生命里,老家是根,远方是梦,青春正是这根与梦之间奏响的乐章。他们的成长,亦是民族的成长。惟愿,走过千山,阅尽万帆,归来仍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