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4日,中国国防部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是中国军方公开宣布成功进行的第四次陆基中段反导试验。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中国是否部署及何时部署战略反导系统,还要根据大国竞争态势演变而定。
文|北京 文正

美国是开展陆基中段反导系统试验最多的国家。当地时间2019 年 3 月 25 日上午 10 点 32 分,美国空军第 30 空间联队、美国导弹防御局和美国北方司令部在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北部测试陆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图:美国国防部网站)陆基中段反导拦截系统组成庞杂、技术难度极高,中国是继美国后第二个进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的国家。此次是中国军方公开宣布成功进行的第四次陆基中段反导试验,至此已成功进行五次反导试验。其中,2010年1月11日、2013年1月27日以及2018年2月6日均为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并达到预期目的;2014年7月23日反导试验未公开是否为中段反导。中国探索弹道导弹防御技术起步较早。1964年2月,毛主席与时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钱学森专门谈到反导问题:“5年不行,10年;10年不行,15年。总要搞出来。”后续相关研究项目代号被定为“640工程”。1967年10月,中国正式提出反导弹采用核弹头的研制方案。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分别进行了“反击一号”到“反击三号”的全系统研制。尽管最后无果而终,但取得了一批重要技术积累,其中有些填补了国内空白。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施的“863计划”属于技术储备与可行性探索,“先进防御技术”是其中一大领域,研究了导弹防御的全天候监视、探测、预警、分析,以及拦截武器、指挥信息系统等相关技术。尽管在当时的技术和环境下无法进行试验,但这并不妨碍中国进行反导防御方面的先进技术储备。中段拦截是反导系统中重要的关键技术之一。中国再次成功实施陆基中段拦截试验,表明已经掌握中段反导拦截相关技术,拦截成功率、可靠性都有了较大提升,对于未来打造完整可靠的反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中国是否部署及何时部署战略反导系统,还要根据大国竞争态势演变而定。与此同时,弹道导弹与反导系统作为“矛”与“盾”,一直在动态对抗之中交替发展。一方面,少数国家大力推进反导系统部署和反导技术升级,试图强化战略防御之盾牌,必然会促进其他国家加快推进弹道导弹技术和装备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中国掌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反推使用,即可不断促进洲际弹道导弹综合突防技术的显著提升,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相对于反导系统这张“盾牌”,弹道导弹这把“利矛”必须永保锋利。陆基中段反导是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弹道导弹一般借助多级火箭发动机提供动力,点火起飞后进行有动力飞行,这就是助推段,也称为初始段或主动段;当弹道导弹即将飞离大气层时火箭发动机关机,弹道导弹进行头体分离(少数老旧型号弹道导弹不具备此项能力),即战斗部与火箭发动机推进段分离,进入无动力惯性自由飞行的被动段,当战斗部到达弹道最高点后速度降为零,由于地球引力作用再自由下落,在外层空间直到再入大气层之前的飞行弹道称为中段;重新进入大气层以后的飞行弹道称为再入段,也称为末段。反导系统可选择在弹道导弹不同的飞行弹道阶段进行拦截。一些国家现已部署的反导系统大多是末段拦截系统,即在弹道导弹战斗部再入大气层前后进行拦截。如美国部署的海基舰载标准 - 3反导拦截弹和陆基末端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HAAD,俗称“萨德”系统),都属于末段高层反导拦截系统,通常在70-120公里高度对来袭的弹道导弹战斗部进行拦截;美国陆军部署的PAC - 3“爱国者”反导系统则属于末段低空反导拦截系统,反导拦截高度约30公里,主要用于掩护重要目标的反导作战。近年来,美国打著所谓“航行自由”的幌子,频繁派军用舰机来中国东海、南海挑衅,对中方实施高频度抵近侦察,举行针对性极强的军事演习,严重危害中国的国家主权与安全利益,破坏本地区的和平稳定。图为 2020 年 7 月 6 日,“尼米兹”号航空母舰(右)和“里根”号航母闯入中国南海航行,美军机编队正从两艘航母上空飞过(图:美国国防部网站)末段反导拦截有先天不足,就是拦截目标即弹道导弹战斗部通常已经飞临己方区域上空,即使拦截成功也有可能造成一定的损伤。尤其是配备核战斗部的战略弹道导弹,在拦截后往往会造成核材料散布污染。所以,末段反导拦截系统对于常规弹头中近程弹道导弹有一定的反导防御效果,但对于核弹头的战略洲际弹道导弹往往无能为力,更好的反导拦截方式是在战略洲际弹道导弹飞行弹道的中段对其进行拦截,这就是中段反导。中段反导系统在弹道导弹飞行的中段对其进行拦截,通常采用动能碰撞杀伤方式直接撞毁目标,主要用于拦截中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中段弹道是洲际弹道导弹飞行中最长的阶段,从火箭发动机关机到再入大气层的全程飞行时间接近30分钟,弹道高度在数百公里以上,空气十分稀薄,除地球重力之外弹道导弹不受其他外力作用,依靠惯性自由飞行。中段反导系统具有拦截高度高、拦截距离远、保卫面积大、控制范围广等特点,中段反导拦截弹体积较大,需要在地下发射井或地面进行部署,故称为陆基中段反导系统。其实,从反导拦截效果看,助推段拦截效果最好,即在敌方弹道导弹刚刚发射之后进行拦截。这时,弹道导弹的多级火箭发动机接续点火工作,弹道导弹处于加速飞行状态,弹体与战斗部结合在一起,体积大、拦截目标显著,一旦被拦截则毁伤效果最佳,弹道导弹被拦截后可能坠落在敌方发射阵地附近并造成附带毁伤。但实施难度最大,因为弹道导弹发射阵地通常位于敌方领土纵深部署,反导武器通常难以达成实际拦截目的。美国空军曾经大力研制和试验YAL - 1A机载反导激光武器,利用波音747大型客机作为激光武器的机载平台,成功进行过用激光束摧毁弹道导弹目标的拦截试验,但激光拦截目标的作战距离只有400公里。很难设想,这样一个庞大的空中平台本身没有什么防卫能力,怎能在距离敌方弹道导弹发射阵地400公里的范围内有效生存并进行作战?结果,美国空军耗费巨资改装的这两架试验飞机几年前已被送到了大沙漠中的军用飞机墓地封存。陆基中段反导系统包括极其庞大复杂的预警、探测、跟踪、识别、指挥控制、拦截及效果评估分系统,具有广域分散、多域协同、敏捷响应的作战特点,建设周期长、技术难度大、投资金额高,目前只有美国“陆基中段防御系统”(GMD)投入部署。“陆基中段防御系统”是美国分层反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在大气层外拦截处于中段飞行的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它继承了美国1975年部署、1976年撤除的“哨兵”战略反导系统和1983年开始实施的“战略防御倡议”(又称“星球大战”计划)的技术成果,1993年正式启动研制,起初称为“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后与“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合并称为导弹防御系统(MD),1999年进行首次反导拦截飞行试验。其近期发展目标是具备对远程弹道导弹的有限拦截能力,长远目标是保护美国本土免遭远程及洲际弹道导弹袭击。2019 年 10 月 1 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图为巨浪- 2 导弹方队和东风- 31 甲改核导弹方队接受检阅(图:新华社)美国“陆基中段防御系统”采用全球分布式部署结构,主要包括跟踪识别、指控通信、制导拦截三大功能分系统,由陆基拦截弹(GBI)、天基导弹预警卫星、改进型早期预警雷达、X波段雷达、指控通信作战管理系统(C2BMC)以及火力控制系统等组成。GBI是“陆基中段防御系统”的核心作战装备,用于在大气层外摧毁处于中段飞行的弹道导弹弹头,主要由固体助推火箭和大气层外杀伤器组成。大气层外杀伤器可以自主寻的和机动飞行,通过直接碰撞方式拦截并摧毁弹道导弹战斗部,现已发展和部署多种型号。美国国防部导弹防御局还在继续研制更高性能的新型大气层外杀伤器。与其他反导拦截系统相比,中段反导拦截系统不仅结构复杂、规模大,整体技术难度也比较大,主要面临三大难关。一是探测关。导弹预警探测系统通常由导弹预警卫星和远程预警雷达等组成。弹道导弹发射后即进入主动段弹道,至火箭发动机关机,飞行时间一般约70-120秒。在此期间,导弹预警卫星的红外探测器居高临下,可在60-90秒内捕捉到弹道导弹火箭发动机尾焰喷射的强红外信号,并将信息传至地面控制站。远程预警雷达也能探测、跟踪弹道导弹,但受探测距离、视距等技术因素限制更多,难度也更大,探测精度相对较低。二是拦截关。弹道导弹再入大气层时飞行速度极高,如6,000公里弹道导弹再入速度超过20马赫。稠密大气层能减缓其飞行速度,为末段拦截提供较大可能性。对于中段拦截,在外层空间自由飞行的弹道导弹战斗部目标小、速度快,再加上新型弹道导弹战斗部普遍采用假目标诱饵、电子干扰、多弹头机动飞行等综合突防技术,使得反导拦截系统识别、跟踪真目标难度较大;再加上中段反导拦截弹自身速度也极高,拦截弹与来袭导弹的相对运动速度大,一错而过,对拦截弹的控制精度和杀伤技术要求很高。用核弹头固然能增大拦截概率,但有可能给防御方雪上加霜;采用动能碰撞弹头等常规战斗部的技术实现难度极大。三是指挥关。弹道导弹全程飞行时间很短,洲际弹道导弹飞行一万多公里的时间不超过32分钟,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完成从探测到拦截的整个反导作战过程,必须依赖于高度自动化的指挥信息系统。同时,反导作战又是三军联合一体化行动,指挥协调难度很大。而且,反导作战的整个指挥控制是由人机一体化系统完成的,作战人员的素质高低起著决定性作用。美国“陆基中段防御系统”自2004年部署后虽已形成初始作战能力,但仍面临目标识别能力差、可靠性不足等多项难题。为此,美国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提升系统能力:一是增加部署地基拦截弹,到2025年部署64枚,后续还可能继续增加。二是研制多部新型雷达,如“远程识别雷达”和“夏威夷本土防御雷达”,不断提高“陆基中段防御系统”的目标识别能力,并持续对其地面系统进行能力升级和现代化改进。三是针对现有陆基拦截弹能力不足的问题,美国国防部导弹防御局启动“下一代拦截弹”研发工作。新型拦截弹预计将具备一次可拦截多个目标的能力,并显著提升对携带复杂突防措施洲际弹道导弹的拦截能力。除了技术难度大以外,陆基中段反导系统通常耗资巨大,政治风险也很高。目前实际部署并担负作战任务的中段反导系统只有美国“陆基中段反导系统”。俄罗斯在首都莫斯科地区部署A - 135(正在升级为A - 235)战略反导系统,包括近程拦截弹和远程拦截弹,采取传统的“以核反核”反导拦截作战方式,还不能归类为真正意义上的陆基中段反导系统。1999年10月12日,美国军方进行了首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并取得成功,但在2000年1月18日和7月8日进行的两次拦载试验均告失败。这也促使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决定暂缓部署“陆基中段反导系统”。小布什从竞选开始就高调宣布计划部署100枚陆基拦截弹,但在其8年总统任期内仅部署31枚。奥巴马上任后增加部署13枚陆基拦截弹。特朗普在任期间决定将陆基拦截弹部署数量增加20枚,到2025年部署64枚。从2004年到2020年底,美国已经部署44枚(现正扩展至64枚)陆基拦截弹,其中在阿拉斯加州格里利堡空军基地部署40枚,在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部署4枚。其拦截作战对象是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最大拦截高度2,500公里,最大拦截斜距(即射程)5,000公里,拦截弹起飞质量21.6吨,最大飞行速度大于6.99公里/秒,采用动能碰撞杀伤方式。尽管“陆基中段反导系统”受到美国军方高层领导人的高度认可,但其实际拦截试验记录结果却是成败参半。截至2020年底,美国“陆基中段防御系统”共进行20次反导拦截试验,其中11次成功,成功率仅55%。2019年3月25日,美国“陆基中段防御系统”首次进行齐射拦截洲际弹道导弹试验,发射2枚陆基拦截弹,采用“二拦一”方式成功拦截了带有干扰措施的远程弹道导弹,是迄今为止“陆基中段防御系统”最复杂的实弹拦截试验,试验场景更趋于实战。在那次试验中,模拟洲际弹道导弹的靶弹从西太平洋马绍尔群岛夸贾林环礁发射后进入太空,之后向东往美国方向飞去。天基预警卫星通过红外传感器发现目标,部署在威克岛上的前置X波段雷达探测到导弹并进行跟踪,观察到了靶弹释放的干扰,将相关数据传送至C2BMC指挥控制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将目标信息发送至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空军基地和格里利堡的火控站,火控站再将信息传给太平洋的海基X波段雷达;海基X波段雷达在导弹靶标飞越其探测区域时捕捉到目标,将更多更精确的信息传回火控站;作战人员收到信息后,从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了首枚地基拦截弹,不到1分钟又发射了第二枚拦截弹。拦截弹在上升过程中,三级火箭发动机将杀伤器送向目标附近。在从雷达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后,2枚杀伤器开始使用红外导引头在目标云中寻找目标。发现目标后,第一枚拦截弹开始机动撞击并摧毁了主要目标,第二枚拦截弹则透过火光和碎片选择了其认为“最具威胁的目标”进行了撞击摧毁。目前,美国正在加速改进升级“陆基中段防御系统”,中段反导拦截试验技术难度不断提高,试验条件愈加复杂,试验场景更趋实战,已经具备较强的实战能力。美国本土导弹防御发展将在能力和规模上双管齐下,以升级后的“陆基中段防御系统”为主力,增加陆基“宙斯盾”反导系统/“标准” - 3ⅡA拦截弹、增程型“萨德”系统,构建分层多段防御体系,提高对洲际弹道导弹的防御效能,试图进一步巩固其战略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