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子伦
3月11日全国人大会议高票通过《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规定香港选举委员会成员将增至1,500人,分成五大界别,其中第三界别包括基层人士,为平民青年成为选委提供了渠道。而王晨副委员长早前指出「赋予选委会」选举「较大比例」立法会议员,理论上大大增加了平民青年在政界「上流」的机会。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让政界更多聆听他们的声音绝对是一个好转变,可是笔者认为在执行层面上存在著一定的困难。
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香港平民青年参政议政的例子为少数,主要成因可归纳成三项:
第一,缺乏参政议政的诱因。参政议政从来不应该是一种荣誉,而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所有参政者都必须抱有这种观念。可是,在香港这个节奏急速、生活成本高昂的社会,平民青年必须努力工作、维持生计,要是他们无法从参政议政中获得任何收益,时间、精力及经济等现实问题都会阻碍他们在政治上的投入。
第二,缺乏系统性训练,没有足够参政议政能力。香港大多数青年的政治观念非常薄弱,他们在正规课程中甚少接触有关议题。获取资讯主要是透过传媒、社交媒体,他们对议题没有全面的概念,言论容易出现偏颇。另外,他们亦没有接受写作训练,难以及时就议题撰写出完整的评论文章或研究报告,更遑论提出可实行的建议。因此,要让大部分青年参政议政在现阶段较难实现。
第三,缺乏明确的晋升阶梯,无法成为建制派的核心人物。现时,青年要在建制团体获取较高职位并不容易,除了考虑能力外,还好考虑个人背景。而且,就算担任社团的主席团成员,也不担保能有参政议政的机会,使不少青年心灰意冷,令人才流失。
倘若有意提高平民青年参政议政的程度,必须解决上述所提及的问题。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为平民青年提供工作机会是吸引他们参政议政的最大诱因。青年要是能成为立法会议员,他们将会有更好的「上流」机会,全身投入政界。不过,立法会议员的职位数目非常有限,并非普通青年能参与。政府可以考虑为青年提供领取津贴的委员会及咨询组织职务,让他们提出真知灼见时有一定收入维持生计。
其次,鼓励爱国爱港企业给予青年较优惠的待遇,例如平民青年需如果在办公时间参与议政会议,企业应考虑著情处理。只要企业支持,青年就可以为香港作出贡献。
另外,为了加强青年的参政议政能力及让他们有真正的晋升机会,社团及政党可以定期举办培训班,从中挑选人才,并让特区政府或其他官方机构负责持续跟进及给予各类型「上流」机会,进行培养。在官方的组织下,这些具发展潜力的人才也应定期聚会,共商社会议题,一同进步成长。只有让青年看到自己的未来,并有真正的晋升空间,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付出。
平民青年是社会的一大持分者,也是培养更多「爱国者」的重要基础。政府有必要多加留意这个群体的声音,为他们提供参政议政机会时,亦要考虑其现实需求及发展路向,使平民青年能为国家、为香港作出贡献。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云浮市青联委员、中华文化传承交流联合会政策研究委员会主任、大埔青年协会副秘书长
编辑:潘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