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香港物流业的发展深受全球和区域政治经济环境影响,资讯科技发展更将引起包括生产和物流活动在内的供应链产生范式性转变。本文提出香港物流业应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框架和科技发展的双重机遇,从营运模式上作出调整,为香港物流业发挥新功能和新角色,从生产网络视角提出支持物流业产业升级、建立管治网络,及加强与城市和区域耦合发展三大方向。然而,考虑到目前香港物流业的优势和弱点,发展过程中将无可避免面对自然、制度和科技三方面的距离。建议通过制定宏观战略,并从土地与交通、商贸和科技三个政策领域提出措施,务求减少自然、制度和科技的距离,更好支持香港物流业长远发展。
纪纬纹 I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沈建法 I 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教授
香港应该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主动与整个区域耦合,促进香港物流业长远发展。图为葵青货柜码头(图: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
一、香港物流业的发展背景与现况
贸易与物流作为香港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对香港的经济和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部分行业如航空和海运取得优异成绩并具有世界领先地位。然而,过去一段时间,部分物流行业的表现下滑,如海运中的货柜吞吐量便由高峰期的超过每年2,400万标准箱下跌到2019年的1,830万标准箱,国际排名亦由过去的世界第一下降至目前的第八。加上内在不利条件,如物流用地供应不足,对物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从现代商业环境理解,物流就是货物从起点到终点的空间转移。由于生产全球化,货物从零部件、半成品、制成品到最终销售,可说是在世界各地流动。从生产角度(生产链)的每个环节,或从商品整个周期角度(供应链)的每个环节看,物流服务或许不算突出,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前追求效率的时代,物流过程的速度和即时反应成为关键。因为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便足以影响整个生产或销售过程。香港物流业,正因著香港自由港的角色,并抓住中国内地在过去40年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的机遇,参与到不同的全球生产链,提供运输、各类增值服务和代理等物流业务。
如此全球化和漫长的生产链非常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影响,如中美贸易冲突和去全球化等政治经济因素、新冠肺炎疫情突发灾情等负面因素影响,打断了不少生产链和供应链,破坏了当中原有的物流活动。当然亦有正面因素为香港物流企业带来机会,如亚洲经济崛起和内地消费市场的兴起便创造了新的生产链和供应链,并增加了对物流活动的需求。
另一方面,科技发展正在颠覆生产、消费方式和相关的生产链和供应链。大数据、云端计算、人工智能和电子商务将彻底改变客户对物流服务的需求,例如即时物流讯息已成为基本要求。这将驱使对现时的物流服务进行优化,推动业界进入物流4.0和供应链4.0新时代,物流供应者将无法置之不理和置身事外。
简而言之,香港物流业目前所面对的,一方面是物流企业需要降低和避免原有业务和原有市场的衰落以及内部各类问题对营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更好地把握新时代和新机遇。同时,从生产链角度看,物流作为一个产业,它需要考虑如何改善服务,以提升整条供应链的韧性,平衡效率与保障。并提升适应新市场和营运范式的能力。
二、香港物流业发展环境分析
在选择发展方向的同时,也必须了解香港物流业的能力。本文从生产网络和距离两个视角,应用SWOT分析法,从香港物流业的强项和弱点、当前面对的机会和危机四个方面,对香港物流业的发展环境进行分析(见图1)。
图 1:香港物流业的强弱危机
物流业能在香港成功发展,一是自由贸易的制度特色创造了一个有利大量国际贸易的优良环境,推动物流投资和业务的发展。二是地理优势成为物流业在香港高速发展的催化剂。随著内地改革开放,香港成为中国与世界贸易的重要窗口,而近年来落成启用的多项跨境基建如港珠澳大桥、深圳湾口岸和莲塘/香园围口岸等进一步巩固香港的地理优势。三是历史因素与1997年以来的特别行政区地位,为香港带来独立的金融货币、法律体制,以及世界级的专业服务,为世界各地客户所信赖,更乐意于香港开展物流业务或进行物流业投资。在这个优良商业环境下的香港物流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拥有了庞大的全球业务网络、广阔的国际视野、灵活可靠的商业文化和办事方式,不但能为客户的生产链提供高度可靠的服务,在粤港澳大湾区内也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然而,作为一个需要支持物流业健康发展的环境,香港有其根本性弱点。一是土地供应在量与质方面均有所不足,未能更好支持现代物流业所需。二是「香港制造」货物出口量非常少,无法稳定地为香港物流业提供充足货源;香港物流业主要发挥中转的功能,必须依靠中国内地和外国货物稳定的供应,亦即外部市场任何变化都会对香港物流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若要提供各类运输以外的增值服务,有机会受到双边或多边的自由贸易协议和当中或产生的关税影响。香港物流企业本身的弱点也值得关注。据统计,2018年香港有超过25,000家物流企业,当中98%以上是中小企,约30%为陆路货运企业。规模细、业务单一、客源窄、外在认知度低是物流中小企的主要问题。从生产链角度理解物流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个别物流企业(如第二方物流)的单项服务环节嵌入客户生产链的程度并不高,相反物流活动协调者(如第四方物流)则更有能力把整套物流或供应链解决方案嵌入到客户的生产链。
香港物流业的持续发展,除了需要解决上述弱点,亦必须更好把握机遇。一是亚洲和中国内地市场的持续兴起,加上出现一带一路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等区域经贸合作新机制,香港物流企业应积极争取,以补传统市场衰落对原有服务生产链的影响。二是科技的发展使生产、物流和消费形成新生态,香港物流企业不单要在技术上升级、创新和强化服务、甚至重新定位,更可借此调整一向的以生产要素为导向的发展方式,逐步改为以创新为导向。而重中之重的机遇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框架,香港物流业更应乘近距离之便,大力加强与珠三角的物流同业合作,发挥两地企业优势,以及「一国两制三关」的独有优势,以提供完整供应链管理服务为目标,更好嵌入客户的生产链。
若香港未能把握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主动与整个区域耦合发展,随著珠三角物流企业发展规模日益增大、体系日益完整、基建配套更加完善,以及国际网络和开放程度不断扩大,珠三角物流业必定成为香港物流业极大的挑战。但目前香港物流业面对的更大挑战是外部环境的不断恶化,如去全球化和中美贸易冲突对香港有份参与的全球生产链造成不少负面影响,而已持续一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沉重打击香港的商业环境。同时,国际上对安保和环保等更严谨的要求,不仅给物流企业带来额外人力、金钱和时间成本,也对当前经营模式提出更大的挑战;香港用地不足的弱点,也对维持香港理想的物流营运环境提出进一步挑战。
那么,在目前强弱危机环境下,香港物流业如何通过借助外力和优化自身条件,来增强其韧性,提升其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从问卷调查结果、深入访谈和商会交流可见,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香港物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得到不少认同。香港物流业对珠三角并不陌生,也有一定的投资,未来的路该如何走?本文提出了三个原则,分别是创新、加强协调和融合中见差异。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认为有产业升级Upgrading、建立管治网络Governance network和与城市及区域耦合发展Coupling(UGC)三个支持香港物流业发展的方向,但预期过程中会遇到自然Physical、制度Institution和科技Technology(PIT)三方面的距离(见图2)。
图 2:研究概念
产业升级包括产业结构提升和企业更加广泛应用先进科技提升营运效益两方面。目的为提升企业的业务增值能力,从而增强企业和整个物流业的竞争力。建立管治网络一方面是深化物流企业在客户生产链中的角色、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当中需要供应链内企业紧密合作,以提供完整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是深化物流业与政府的网络关系,将对产业与城市和区域的耦合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产业与城市和区域耦合发展指两者的战略性结合,借积极政策和基建推动产业的发展。耦合的程度受到管治网络影响,但亦影响产业升级的进度。
香港物流业面对的最大自然距离,是目前香港的情况未能满足物流业务对土地质和量需求的与日俱增,反映出与城市的耦合程度不高,更影响产业升级。制度距离,可以视为是政府和企业双方的问题。一方面未见香港政府有支持物流战略发展的全套政策措施;另一方面香港物流同业对香港和整个大湾区的政策,以及可以如何支持到本身发展的认识并不深入,这对产业升级造成障碍,亦不利于整个产业与城市和区域的耦合发展。科技方面,虽然香港物流业有不俗的科研,但普及应用的程度在不同物流行业之间有明显差距,不利于产业的整体升级,与珠三角系统的耦合也有一定距离。
三、香港物流业发展建议
本文提出制定宏观战略是支持香港物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新空间框架下发展的重要一步。并从科技Technology、商贸Commerce & trade和土地及交通Land & transport(TCL)三个政策领域提出建议,力争缩减PIT三方面的距离,推动UGC三个发展方向的实现。
(一)制定香港物流业发展宏观战略
研究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框架基础上,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为一个市场。虽然香港和珠三角之间在制度、经济发展理念和行政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将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长期存在,但通过加强香港和珠三角的交通和科技等基建连接、「跨境」措施和商业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和协调来减少PIT距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一个市场仍是可行的。并且利用融合中所保持的差异,如不同的海关制度和货币制度,也即香港和珠三角各自的优势,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独有的商业环境,吸引包括国际物流企业在内的不同需求和考量的投资者与客户投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在这个大环境下香港应该尽快订定创新的、宏观的和清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并配合现有工作,如香港2030+和香港智慧城市蓝图,以及国家和广东省相关的规划,推动香港物流业持份者共同制定物流业长远发展战略和综合发展目标。更为重要的是以战略方式,明确态度并及时地执行政策措施。工作过程中,政府亦可审视现行相关政策和措施,作出必要的更新和修改;并完善本地和区域层面发展机制,以支撑现代物流和供应链业务的创新和发展。
(二)推动科技创新与普及应用
科技创新与普及应用对香港物流业的结构升级和业务创新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性。一是建议加强本地和区域的智慧城市发展与物流业升级和创新的耦合,在区域层面支持香港的物流科技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双方系统彼此兼容。二是建议通过加强政策措施鼓励「破坏性」物流科技硬件和软件的研发和应用,以更低应用成本和更高效益吸引更多物流企业采用,借此加快传统运作模式向现代高科技模式转变,以科技引导物流业进行范式改变。三是建议善用区块链等物流金融科技,建立公众物流和供应链信息平台,加强香港与内地企业的信息交流,提升彼此的可信度与可靠度。借此强化物流企业的能力并推动更多的贸易、物流和供应链活动。
(三)准确把握商贸发展新趋势
商贸是物流业务的前提和来源。一方面,建议推动更深入地认识市场和及早匹配措施。在贸发局等现有各机构的市场研究工作基础上,加强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以至RCEP和一带一路市场的生产及贸易的特点和物流需求。同时深化主动支援物流企业的计划,通过及早匹配生产业务和物流业务,推动物流企业在客户规划生产之初便以完整解决方案支持客户生产链运作,以至推动生产链重组和优化来适应工业4.0新时代。该工作亦需要鼓励不同业务的物流企业加强合作,商会和其他机构在其中可以发挥更大的桥梁作用。另一方面,建议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一般和电子商务贸易。除优化相关跨境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准则和规定来促进区内的无缝交易外,亦可以B2C贸易为试点设立适用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负面清单,以促进更大量和更可预计的物流活动的进行。同时加强中国内地、香港特区和第三国的经贸协商,解决自贸协议差异下在香港处理的增值物流活动可能出现的关税问题,RCEP是一个理想的平台。香港亦要把握出口电子商务贸易新趋势,发挥香港物流企业独特功能优势。
(四)加强土地及交通方面统筹规划建设
在土地及交通方面,本文建议:一是优先以香港西部为中心建立智慧物流生态系统(见图3),从自然上及数字上连结生态系统内不同交通基建及物流用地。连结的作用在于促进各方的频繁讯息交流和实时协调,创造以数据支持精准和具效益的物流业务环境。作为生态系统,它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能力以满足未来物流发展所需,及具有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内其它物流设施和生态系统的能力,如珠海的机场和物流园。可借鉴国际上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的经验,优化区内各系统如机场的协调运作机制,并协调和精简控制「跨界」流动的措施。二是建议更快和更精准地满足用地需要,包括发展足够及地块面积较大的物流用地、考虑修改土地用途来理顺现时较散乱的棕地上的物流用地、鼓励重建旧工业大厦发展成为现代物流设施,并需要在政府层面进行优化土地分配机制和发展过程、压缩发展时间的工作,以满足新物流产业结构的用地需求。三是建议推动本地智慧交通网络的发展,促进交通基建与使用者实时交流讯息,帮助使用者规划和实时调整物流流程,以及推出鼓励转用智能、自动和绿色的交通工具和建造智慧基建的措施和计划。
图 3:智慧物流生态系统(图片来源:Google Map)
结 语
本文肯定了物流业对香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值得以战略发展方式为香港物流业制定长远发展方案。无论在本地还是区域层面的发展中,香港物流业面对的是范式性的改变要求,也面对PIT距离以及其它方面的不足。唯有在不同政策领域推动缩减距离的措施,才可全方位地支持香港物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下的持续发展。
本文是《香港物流业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新空间框架下的发展战略》研究成果之一,该研究项目(编号2019.A4.058.19B)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策创新与统筹办事处管理的公共政策研究计划资助,发表于《紫荆论坛》2021年3-4月号第80-85页。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