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大湾区纲要、双循环发展格局及国家「十四五」规划等战略,皆为香港在新时期走出低谷、再上一层楼绘就了蓝图,理清了道路。既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坚持创新协调和开放共享发展,又强化特区治理、重构社会结构和转型传统产业,在矛盾化解、角色定位和发展方向上提供指引。世界在变、国家在变、香港也在变,惟排除干扰、因循必然、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方可在特别时期及特殊背景下造福香港,无愧时代,成全历史之选择。
邢云超 I 香港社会学学者、智库专家
广州,2021 年 3 月 3 日,粤港澳大湾区时速 160 公里地铁开始热滑试验(图:新华社)
一、国家做后盾香港仍坚韧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受内地发展稳健和经济扩张外围环境改善影响,香港第三季度GDP较第二季度上升3%,结束连续5个季度的技术性衰退,经济气氛在季度后期趋稳好转,金融市场亦相对活跃。林郑特首2021年1月18日出席亚洲金融论坛时表示,疫情挑战下香港金融体系展示其强韧度,联系汇率制度有序运作,港元汇率持续强势。特区金管局总裁余伟文2020年11月2日出席立法会财经事务委员会会议时表示,「虽然香港面临全球疫情影响,地缘政治冲击及超低息环境下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脱节之现实,但是联汇制度背后有4,500亿美元作支撑,香港经济体系可抵御任何冲击」。香港资本市场发展健康,去年港交所集资额全球第二。信银国际最新经济前景分析:今年内地GDP料增长达8.7%,而香港由负转正至3.8%,呈报复性复苏。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亦认为,维持香港长期发行人信用评级「AA+」,评级展望「稳定」。学界认为香港在做好疫情防控条件下积极开拓市场空间,复苏经济是必然之举也是历史的选择。
全球疫情反复,西方制裁加码,港人举步维艰,内地已是靠山。2020年11月初,特首北上进京,率队与国家卫健委、发改委及证监会商讨「惠港」措施。香港近年来疫情影响重灾区是占GDP比重不高但严重波及就业及社会稳定和以中低端为主的服务行业。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称,近4成失业家庭陷入贫困且影响范围扩大,节后料有更大失业潮出现。与服务业密切关联的诸如零售、酒店、旅游及关联经济复苏和拉动经济增长中高端的金融、贸易和保险则与国家经济内循环框架有机构建和全面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明确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务院副总理韩正表示,凡有利于香港繁荣稳定,增进民生福祉及有利于香港融入国家发展的,中央政府都会全力支持。特区律政司司长郑若骅2021年1月初发表文章《发挥香港独特优势以支持和配合国家发展》,强调「十四五」规划不只是国家未来五年社会经济发展蓝图,同时也是为香港未来指明方向。
二、放大科研优势突出金融亮点
相形「十三五」,新的国内外形势下特区国际优势和科研竞争能力更被看重。支持特区打造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及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有助于香港更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2021年1月8日「一带一路」高层圆桌会议上,特区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邱腾华认为,在国家双循环格局下,内部制度改革、战略性重组及专业化整合协同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项目质量以期从内而外增加竞争力将成为重心。互联互通的政策和跨境理财通的落实均是双循环的具体实践,也是科技创新之多赢方案。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统筹「官产学研」结合,推动与世界顶尖科研机构合作,壮大香港科创人才库,进一步放大特区科研优势。
早在2018年,国家科技部、财政部下发《关于鼓励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组织实施的若干规定(试行)》,联手推动香港与内地科技领域密切合作和多维融合,以深圳为首的大湾区城市群科技创新和产业培育实现了香港国际化市场化平台功能。依据规定,港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所可竞争择优承接「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项目并获经费资助,为香港科技界注入「强心针」。香港科研增加了动能,学术成果亦不难找到下家;与此同时,香港社会近年来受制于急功近利商业文化浸淫,企业追求「揾快钱」致使少有学子进入收效慢周期长的科技圈,甚至有学者承认科技发展依然乏善可陈。如今,港人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善用中央惠港新政,发挥「一国两制」优势,打造国际级别创新科技中心。
同国家经济「双循环」战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相呼应的另一主基调则是「十四五」规划更加侧重金融创新和人民币数字化。内地与香港近年来金融监管机构加强协作,促进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巩固和提升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全球各国近期加速印钞,释放量化宽松政策,资金充足股票高涨,外围流动性的增加助推了金融机构快速正增长。因此,配合国家战略参与人民币国际化,推进人民币可兑换,实现以人民币自由利用为基础的协作互利正当其时。金融业是香港的支柱,又是全球的亮点,其功能性及操作性未必全面深度受限于疫情及外部环境牵制。所以,因地制宜、如何强化金融亮点成为金融业新时期考验。
2021年2月,内地、香港及澳门签署「跨境理财通」试点谅解备忘录,为跨境理财通提供更加清晰发展方向。中国约2/3内外直接投资和大部分金融投资均通过香港操作运行。凭藉强大资金池和多个跨境资金流通渠道,香港已成为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内地经济学家王学宗认为,香港可以依据其在东南亚的贸易往来,大力发展以数字人民币结算的跨境贸易和服务贸易,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并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及配套基建。需要正视的是,香港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框架下尚需进一步创新机制,深化改革,降低本港业界湾区金融市场门槛,利用香港国际金融网络之背景深度参与内地金融市场的发展活动,作为内循环的参与者及外循环的推动者,双重角色统筹兼顾。
三、创新改革加速社会稳定居先
创新驱动是「十四五」规划重点部署。经济学家称金融和创新在大湾区未来50年及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堪称「中国版硅谷」关键环节。在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中,创新处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中国在人才创新、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领域空间依然很大。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和深海科技等领域尚有诸多前沿项目待开发。科技创新在「十四五」规划建议文件中数十次提及并著重「自主」关键词,凸显企业主体地位,如若要为香港赋能,需要更多科技公司和创新动能的入驻和驱动,更需要在湾区范围内与内地有效对接,从而解决科研成果的落地生根。香港虽为国际金融中心,其内涵则主要涉及股票中心、银行中心和债券市场。相比纽约和伦敦,香港金融中心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依然存在较大距离。市场创新、产品创新及技术创新仍旧相对乏力,金融增长点难以凸显。国内全面改革开放及国内企业走向国际为香港金融业从内涵到外延的丰富和完善提供了可能,亦为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制造了黄金通道。
香港处在东西文明汇聚要冲,既海纳百川人杰地灵,又开放进取走在时代前列。一代代港人从中华文化宝库中汲取营养,然后在香港这片土地上,经过历史的荡涤形成了具有独特中国文化的狮子山精神。不过,亦不乏有识人士并不认同香港发展布局和国家整体规划高度一致性,既缺乏强烈节奏感又无足够和谐度。特区政府前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刘兆佳说,香港过去也曾主动提出参与国家两个「五年规划」并请求中央予以支持,但与国家总体发展的关系并不清晰。究其原因是香港缺少一套全面和长远的发展战略,而且所涉及项目通常欠缺落实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也有政治分析人士认为,香港不能再像过去参与国家「五年规划」那样,只顾及自身利益而忽视国家发展战略及国内外形势变化,眼睛外视因循守旧,漠视现实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而是要勇于破除静态思维范式摆脱传统桎梏,积极借助近水楼台投身社会经济改革。
长期以来,部分港人最大心病是始终担心和内地合作会影响「民主、自由和独立管治」。更有少数亲西方人士受益甚至受制于反华势力而试图开历史倒车。香港要发展「一国两制」新实践,解除政治迷思是条件,遵守国家宪法是前提,维护社会安定局面则是居先原则和关键所在。香港与内地关系决定两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对香港发展的质量与速度起决定性作用。两年来的事实证明,丢掉民族尊严,无视发展机遇是不理智、反社会,又是逆历史的。《人民日报》2020年10月27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目光长远,务实求进的香港人士都在聚焦「十四五」规划。期待香港目光向内,搭上国家发展快车。充分发挥传统优势,全面布局新兴产业,在中国新发展格局中找到新的发展定位,在特别的历史阶段既不能被规划,更不能被边缘化,未来五年可望实现华丽转身。
四、中国稳定发展港事尚需远谋
2020年在全球跨国投资大幅度下降环境下,中国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逆势增长,非金融领域高达1,443.7亿美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8,570家,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人民币,20年扩大10倍,占世界经济比重约17%。截至2021年1月底,中国外汇储备报32,107亿美元,连续两个月稳定在3.2万亿关口上方。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均预测中国经济2021年增长7.9%。全面提高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十四五」定调、中欧协定及RECP协定的最终签署乃至于中日韩协定之预期均为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经济强化战略定力。国家的进步和对香港一以贯之的政策迫切要求香港顺应时代发展作出姿态和角色调整,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把两地合作向纵深推进,迈入加速发展新阶段。
2021年1月24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亦公布,同期海外企业对美国新投资下降约49%,萎缩至1,340亿美元。美国劳工部统计,去年春季以来,美国疫情引发经济衰退致使服务业数百万人失业,其中40%的人半年没工作,属长期失业。《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参议院以51票赞成50票反对通过了美国候任总统拜登于1月14日公布的1.9万亿美元刺激和救助预算计划,1月25日拜登就任总统后又签署命令,承诺联邦政府购买美国制造产品,白宫声称堵塞允许公司把生产和就业岗位转往海外之漏洞。美国长期是海外企业投资之首选,如今中国取而代之,直接说明国际社会对中国成功防控疫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认可,间接折射中国「双循环」经济政策并非单一封闭与世隔绝的内循环,同时更是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逆全球化和以意识形态为托词试图与中国经济脱钩的有力回应。有观察家认为,美国目前自身难保,恢复就业或需10年。全球经济盼恢复,与中国合作乃大势。跪求美国援之以手,似乎只是一厢情愿。
香港是一个高度开放但又极度依赖外力的小型经济体。任何风吹草动均有可能产生放大效应,甚至持续衍生次生灾害。1997年中国GDP是英国的60%,2016年经济规模猛增到英国的4.7倍。香港经济紧跟国家发展步伐由1997年的1,770亿美元上升到2016年的3,200亿美元。20年增长了80%。疫情发生以来,香港金融系统虽运行正常,资金流入尚可观,但没有国家经济作后盾,仍旧风雨飘摇前途未卜。2003年「沙士」来袭,维港一片萧条,香港社会充满悲观。内地与香港签署CEPA协定,中央政府启动香港自由行,香港经济立竿见影,民生民情迅速翻转。2019年下半年以来,叠加中美贸易争端和「修例风波」挤压,香港成为夹心饼,经济跌幅远超2009年全球金融海啸的2.5%和1998年亚洲经济危机的5.9%。如今历史重演,香港再次直面挑战,港人惟高瞻远瞩,深谋远虑,调整方向,灵活取舍,方可浴火重生,避免香港沦为孤岛。
历史上,香港历经过多次转型。除上世纪承接欧美制造业而成功成为亚洲四小龙之外,便是40年前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近水楼台乘势而上,将制造业和服务业顺利转移至内地,从而成就了珠江三角洲,也奠定了香港在国际上的金贸及航运地位。如今,大湾区纲要、双循环思维及国家「十四五」规划等战略,皆为香港在新时期走出低谷、再上一层楼绘就了蓝图,理清了道路。既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坚持创新协调和开放共享发展,又强化特区治理、重构社会结构和转型传统产业,在矛盾化解、角色定位和发展方向上提供指引。世界在变、国家在变、香港也在变,时与势都在我们这一边,这是我们定力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中联办主任骆惠宁2021年2月5日在新春「云酒会」上的致辞尤须值得斟酌思考。惟排除干扰、因循必然、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方可在特别时期及特殊背景下造福香港,无愧时代,成全历史之选择。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1年3-4月号第86-90页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