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为什么要实行「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有什么作用?香港回归祖国后就不用再实行「一国两制」?实施香港国安法会影响「一国两制」?近几年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国两制」还要继续坚持吗?关于「一国两制」有许多纷争和疑虑,本文拟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林中晓 I 香港时事评论员
「一国两制」是中央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作出的决策,是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良策,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国策 (图:中新社)
辞旧迎新,鼠去牛来。牛年可谓香港的幸运吉祥年,1997年是丁丑牛年,香港实现了顺利回归。转眼过了两个十二年,又逢辛丑牛年,这是「一国两制」下香港的第三个牛年,也是香港回归后第二十四个年头。邓小平讲的五十年不变,不觉已近一半。
过去的二十多年,「一国两制」指导香港顺利回归并保持了稳定繁荣。展望未来,只要国家继续坚定不移地执行「一国两制」,香港还会取得更「牛」的成就。
为什么要长期坚持「一国两制」呢?因为,只有在「一国两制」下,香港才能保持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始终与世界经济挂钩,保持稳定繁荣。目前,在一些外国势力试图强制中国与世界「脱钩」的情况下,香港贯彻「一国两制」,继续作为中国与世界经济挂钩的重要环节,尤为重要。
新中国最早与国际社会「挂钩」就是通过香港。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周恩来于1946年提出:通过香港「对欧美联络日见重要」。这里讲的「联络」,就是挂钩。毛泽东于1949年1月在西柏坡会见苏共特使米高扬时说,利用香港的原来地位,对我们发展海外关系、进出口贸易更为有利。因此,中共中央那时就作出决策,暂不收回香港,保留这块资本主义「飞地」,通过香港与西方世界挂钩。假若不是采取这样的政策,而是大军南下收复香港,那么,香港就与西方「脱钩」了。
新中国成立后,香港一直担负中国对外联系的角色,周恩来将香港形象地称为中国对外的「桥梁」、「窗口」、「瞭望台」、「气象站」和「桥头堡」,是突破西方封锁禁运的前沿阵地,是国家外汇和物资的重要来源。无论国家形势如何变化,即便发生「文革」那样的全国性大动乱,中央始终执行「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针,对香港实行特殊政策,保持了香港与外界「挂钩」的作用。「文革」结束之后,香港对中国改革和对外开放所起的作用,那就更加不可估量。这里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在朝鲜战争中,美国对中国大陆实行了全面而严密的封锁,试图彻底切断中国与西方市场的联系。但唯独香港封不住,中国通过香港获取了大量西药、汽油、橡胶、轮胎等紧缺的物资。侵朝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对此暴跳如雷,在美国国会作证时,抱怨香港成为「大量战略物资和其他物资涌向红色中国的通道」,「这些物资都是军队活动的命根子」。尽管美国非常恼怒,但由于事关香港的经济命脉,中国对香港民生给予帮助,因此英国睁只眼闭只眼,这个「钩」脱不了。
第二个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中苏关系正常化,苏联副总理阿尔希波夫访华,考察和学习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此人曾在五十年代担任苏联援华专家顾问团总顾问,是屈指可数的「中国通」。他此次来华,专程访问了深圳。他在深圳眺望香港,感慨地说:「我们苏联就是没有一个香港!」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通过香港与世界市场挂钩,对我们国家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它令中国的敌人忌恨交加,令中国的朋友称羡不已。
「文革」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开放与改革同步,以开放促改革,叫作「与国际接轨」。中国最早的开放,是对香港开放;最早的国际接轨,是通过香港接轨;最早的外资引进,是从香港引进;最早的转口贸易,是利用香港转口。香港成为引进外资的「汲水站」、学习现代化管理经验的「学校」、了解国际社会的资讯中心,用邓小平的话说:「如果没有香港,起码我们信息就不灵」。当然,香港也从国家改革开放中获得巨大利益,实现了经济繁荣。
香港之所以能够持续地起这样的作用,除了地缘优势外,主要是国家一直对香港采取了特殊的政策。「一国两制」是1982年邓小平提出来的,但在之前几十年,中央对港澳的政策早已体现了「一国两制」的精神。在解决香港问题的时候,「一国两制」方针政策就顺理成章地付诸实行,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
「按『一国两制』收回香港,是因为国家实力弱,国力强大就不用搞『一国两制』了」。这个看法是不对的。如果单是收回香港,是容易做到的,只要解放军跨过深圳河,或内地停止向香港供水就能做到。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劲搞「一国两制」呢?因为,如果以武力或强制方式收回香港,就有可能失去香港原有的特色和优势,香港对国家的作用就会打折扣。国家能用「一国两制」的办法收回香港,恰恰说明国家实力强大,有自信也有能力,能够在社会主义主体下保留资本主义的香港。
「保留香港的资本主义,是国家统一留了尾巴,不是彻底回归」。这个观点不符合事实。中国政府已经完全地收回了香港,对香港恢复行使了主权和管治权,香港特区的高度自治是中央授予的,香港基本法充分体现了「一国」原则,体现了中央对港管治权与香港自治权的统一。保留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不是什么「留尾巴」,而是维护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和自由港地位,使之更好地为国家改革开放服务,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内地全面开放,香港的作用下降,可以不搞『一国两制』了」。这也是一种糊涂认识。的确,现在中国已全方位对外开放,不再仅限于一二个地方,但香港仍是内地其他地方无法取代的。香港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世界一致并紧密相连;香港作为自由港和国际金融中心,有利于各国资本在香港流动和配置;以英美法系为核心的法律制度和健全的法治,为各国投资者所熟悉和信赖;香港市场监管制度与国际接轨,令投资者放心;香港各领域有大量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能为内地提供金融、贸易、航运、法律等诸方面的服务。国家要进一步对外开放,更需要在「一国两制」指导下,发挥香港的独特作用。
当前及今后的国际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变化莫测,还会遇到难以预见的各种困难,甚至不排除可能出现当年朝鲜战争那种极端局面。因此,对香港继续实行「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针,保持「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对于未雨绸缪,准备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严峻、复杂局面,维护国家的长远利益是必要的。
「香港对台湾的示范作用减低了」。这个看法不完全对。无论海峡两岸的关系如何变化,在香港成功实施「一国两制」,仍然能对台湾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不管将来以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对香港的管治以及处理香港与中央关系等经验,仍是可以借鉴的。
「如果香港动乱不断,我们就收回『一国两制』。」这种说法表达了对「黑暴」的义愤,但实际上不可行。在香港,搞暴乱和「港独」的人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香港同胞是爱国爱港的,切不可一叶障目。其实,在香港搞什么「港独」,根本就是妄想,从政治、法律到地缘,一丁点可能性都没有,这一点连傻子都知道。那么,「反中乱港」势力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其目的就是干扰和破坏「一国两制」,企图迫使中央放弃「一国两制」,抹掉香港的原有特色,改变香港在国际上的特殊地位,使香港失去对国家的独特作用。假如搞什么「收回」,那就等于承认「一国两制」失败,正中了他们的圈套。在香港,平息动乱的最有力武器就是「一国两制」和香港基本法。只有坚定不移、完整准确地执行「一国两制」和香港基本法,才能最大限度地争取人心,团结港人,共同维护香港的稳定繁荣。
「美国要强行与中国脱钩,香港会不会脱钩?」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不是谁要「脱钩」就能「脱」的。中国对外开放几十年,是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挂钩」,不是「脱钩」;是「接轨」,不是「断轨」;是合作,不是对抗。「一国两制」反映了中国对当今世界的认识、对时代的认识、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反映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思路,即:国家不会与国际市场「脱钩」,香港更不会「脱钩」,相反地,香港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将为各领域进一步与国际「挂钩」和开放发挥重要的作用。
「实施香港国安法会不会影响『一国两制』?」这种疑虑是不必要的。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本来就是「一国两制」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香港基本法的重要立法原则,这与「两制」并存不仅不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没有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哪有香港的繁荣?而香港的稳定繁荣,则有利于国家的发展。香港基本法第23条规定了香港特区自行立法维护国家安全,但回归后二十多年都没落实。现在香港国安法补上了漏洞,使「一国两制」得以完整落实。有关法律只是针对极个别人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对港人的正常生活并无影响。当然,香港国安法必须在「一国两制」方针和香港基本法的指导下,与香港本地法律和司法制度相衔接,结合香港社会的具体情况来实施。
「近几年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还能继续搞『一国两制』吗?」能,一定能! 「一国两制」不仅具有国内意义,也具有国际意义,这就是向世界传递一个明确的信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能够并存,和平共处,在许多方面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和相互合作。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中国都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什么「脱钩」,什么「遏制」,都不会成功!
总而言之,「一国两制」是中央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作出的决策,不是「国力弱」的无奈之举;是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良策,不是国家统一「留尾巴」;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国策,不是权宜之计。所以,邓小平说「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五十年后更不会变,前五十年是不能变,后五十年是不需要变。
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中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两点,一是坚定不移,不会变、不动摇;二是全面准确,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不走样、不变形。这里讲的「不会变、不动摇」和「不走样、不变形」,是对过去几十年「一国两制」实践的总结,也为今后长期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按照这「四个不」去做,「一国两制」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新的牛年,是「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新的开始!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1年3-4月号第91-94页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为什么要实行「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有什么作用?香港回归祖国后就不用再实行「一国两制」?实施香港国安法会影响「一国两制」?近几年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国两制」还要继续坚持吗?关于「一国两制」有许多纷争和疑虑,本文拟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林中晓 I 香港时事评论员
「一国两制」是中央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作出的决策,是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良策,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国策 (图:中新社)
辞旧迎新,鼠去牛来。牛年可谓香港的幸运吉祥年,1997年是丁丑牛年,香港实现了顺利回归。转眼过了两个十二年,又逢辛丑牛年,这是「一国两制」下香港的第三个牛年,也是香港回归后第二十四个年头。邓小平讲的五十年不变,不觉已近一半。
过去的二十多年,「一国两制」指导香港顺利回归并保持了稳定繁荣。展望未来,只要国家继续坚定不移地执行「一国两制」,香港还会取得更「牛」的成就。
为什么要长期坚持「一国两制」呢?因为,只有在「一国两制」下,香港才能保持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始终与世界经济挂钩,保持稳定繁荣。目前,在一些外国势力试图强制中国与世界「脱钩」的情况下,香港贯彻「一国两制」,继续作为中国与世界经济挂钩的重要环节,尤为重要。
新中国最早与国际社会「挂钩」就是通过香港。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周恩来于1946年提出:通过香港「对欧美联络日见重要」。这里讲的「联络」,就是挂钩。毛泽东于1949年1月在西柏坡会见苏共特使米高扬时说,利用香港的原来地位,对我们发展海外关系、进出口贸易更为有利。因此,中共中央那时就作出决策,暂不收回香港,保留这块资本主义「飞地」,通过香港与西方世界挂钩。假若不是采取这样的政策,而是大军南下收复香港,那么,香港就与西方「脱钩」了。
新中国成立后,香港一直担负中国对外联系的角色,周恩来将香港形象地称为中国对外的「桥梁」、「窗口」、「瞭望台」、「气象站」和「桥头堡」,是突破西方封锁禁运的前沿阵地,是国家外汇和物资的重要来源。无论国家形势如何变化,即便发生「文革」那样的全国性大动乱,中央始终执行「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针,对香港实行特殊政策,保持了香港与外界「挂钩」的作用。「文革」结束之后,香港对中国改革和对外开放所起的作用,那就更加不可估量。这里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在朝鲜战争中,美国对中国大陆实行了全面而严密的封锁,试图彻底切断中国与西方市场的联系。但唯独香港封不住,中国通过香港获取了大量西药、汽油、橡胶、轮胎等紧缺的物资。侵朝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对此暴跳如雷,在美国国会作证时,抱怨香港成为「大量战略物资和其他物资涌向红色中国的通道」,「这些物资都是军队活动的命根子」。尽管美国非常恼怒,但由于事关香港的经济命脉,中国对香港民生给予帮助,因此英国睁只眼闭只眼,这个「钩」脱不了。
第二个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中苏关系正常化,苏联副总理阿尔希波夫访华,考察和学习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此人曾在五十年代担任苏联援华专家顾问团总顾问,是屈指可数的「中国通」。他此次来华,专程访问了深圳。他在深圳眺望香港,感慨地说:「我们苏联就是没有一个香港!」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通过香港与世界市场挂钩,对我们国家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它令中国的敌人忌恨交加,令中国的朋友称羡不已。
「文革」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开放与改革同步,以开放促改革,叫作「与国际接轨」。中国最早的开放,是对香港开放;最早的国际接轨,是通过香港接轨;最早的外资引进,是从香港引进;最早的转口贸易,是利用香港转口。香港成为引进外资的「汲水站」、学习现代化管理经验的「学校」、了解国际社会的资讯中心,用邓小平的话说:「如果没有香港,起码我们信息就不灵」。当然,香港也从国家改革开放中获得巨大利益,实现了经济繁荣。
香港之所以能够持续地起这样的作用,除了地缘优势外,主要是国家一直对香港采取了特殊的政策。「一国两制」是1982年邓小平提出来的,但在之前几十年,中央对港澳的政策早已体现了「一国两制」的精神。在解决香港问题的时候,「一国两制」方针政策就顺理成章地付诸实行,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
「按『一国两制』收回香港,是因为国家实力弱,国力强大就不用搞『一国两制』了」。这个看法是不对的。如果单是收回香港,是容易做到的,只要解放军跨过深圳河,或内地停止向香港供水就能做到。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劲搞「一国两制」呢?因为,如果以武力或强制方式收回香港,就有可能失去香港原有的特色和优势,香港对国家的作用就会打折扣。国家能用「一国两制」的办法收回香港,恰恰说明国家实力强大,有自信也有能力,能够在社会主义主体下保留资本主义的香港。
「保留香港的资本主义,是国家统一留了尾巴,不是彻底回归」。这个观点不符合事实。中国政府已经完全地收回了香港,对香港恢复行使了主权和管治权,香港特区的高度自治是中央授予的,香港基本法充分体现了「一国」原则,体现了中央对港管治权与香港自治权的统一。保留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不是什么「留尾巴」,而是维护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和自由港地位,使之更好地为国家改革开放服务,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内地全面开放,香港的作用下降,可以不搞『一国两制』了」。这也是一种糊涂认识。的确,现在中国已全方位对外开放,不再仅限于一二个地方,但香港仍是内地其他地方无法取代的。香港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世界一致并紧密相连;香港作为自由港和国际金融中心,有利于各国资本在香港流动和配置;以英美法系为核心的法律制度和健全的法治,为各国投资者所熟悉和信赖;香港市场监管制度与国际接轨,令投资者放心;香港各领域有大量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能为内地提供金融、贸易、航运、法律等诸方面的服务。国家要进一步对外开放,更需要在「一国两制」指导下,发挥香港的独特作用。
当前及今后的国际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变化莫测,还会遇到难以预见的各种困难,甚至不排除可能出现当年朝鲜战争那种极端局面。因此,对香港继续实行「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针,保持「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对于未雨绸缪,准备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严峻、复杂局面,维护国家的长远利益是必要的。
「香港对台湾的示范作用减低了」。这个看法不完全对。无论海峡两岸的关系如何变化,在香港成功实施「一国两制」,仍然能对台湾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不管将来以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对香港的管治以及处理香港与中央关系等经验,仍是可以借鉴的。
「如果香港动乱不断,我们就收回『一国两制』。」这种说法表达了对「黑暴」的义愤,但实际上不可行。在香港,搞暴乱和「港独」的人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香港同胞是爱国爱港的,切不可一叶障目。其实,在香港搞什么「港独」,根本就是妄想,从政治、法律到地缘,一丁点可能性都没有,这一点连傻子都知道。那么,「反中乱港」势力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其目的就是干扰和破坏「一国两制」,企图迫使中央放弃「一国两制」,抹掉香港的原有特色,改变香港在国际上的特殊地位,使香港失去对国家的独特作用。假如搞什么「收回」,那就等于承认「一国两制」失败,正中了他们的圈套。在香港,平息动乱的最有力武器就是「一国两制」和香港基本法。只有坚定不移、完整准确地执行「一国两制」和香港基本法,才能最大限度地争取人心,团结港人,共同维护香港的稳定繁荣。
「美国要强行与中国脱钩,香港会不会脱钩?」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不是谁要「脱钩」就能「脱」的。中国对外开放几十年,是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挂钩」,不是「脱钩」;是「接轨」,不是「断轨」;是合作,不是对抗。「一国两制」反映了中国对当今世界的认识、对时代的认识、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反映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思路,即:国家不会与国际市场「脱钩」,香港更不会「脱钩」,相反地,香港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将为各领域进一步与国际「挂钩」和开放发挥重要的作用。
「实施香港国安法会不会影响『一国两制』?」这种疑虑是不必要的。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本来就是「一国两制」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香港基本法的重要立法原则,这与「两制」并存不仅不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没有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哪有香港的繁荣?而香港的稳定繁荣,则有利于国家的发展。香港基本法第23条规定了香港特区自行立法维护国家安全,但回归后二十多年都没落实。现在香港国安法补上了漏洞,使「一国两制」得以完整落实。有关法律只是针对极个别人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对港人的正常生活并无影响。当然,香港国安法必须在「一国两制」方针和香港基本法的指导下,与香港本地法律和司法制度相衔接,结合香港社会的具体情况来实施。
「近几年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还能继续搞『一国两制』吗?」能,一定能! 「一国两制」不仅具有国内意义,也具有国际意义,这就是向世界传递一个明确的信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能够并存,和平共处,在许多方面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和相互合作。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中国都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什么「脱钩」,什么「遏制」,都不会成功!
总而言之,「一国两制」是中央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作出的决策,不是「国力弱」的无奈之举;是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良策,不是国家统一「留尾巴」;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国策,不是权宜之计。所以,邓小平说「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五十年后更不会变,前五十年是不能变,后五十年是不需要变。
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中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两点,一是坚定不移,不会变、不动摇;二是全面准确,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不走样、不变形。这里讲的「不会变、不动摇」和「不走样、不变形」,是对过去几十年「一国两制」实践的总结,也为今后长期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按照这「四个不」去做,「一国两制」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新的牛年,是「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新的开始!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1年3-4月号第91-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