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敏康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高票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体现了中央正本清源,重述了「一国两制」初心,清除了港英政府在香港埋下的选举制度「地雷」,完善了符合香港实际情况和民主进程的选举制度的决心。
如果说香港国安法为香港恢复社会秩序和安宁奠定根本基础的话,那么,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的决定就是真正实现「爱国者治港」的初心,确立行政主导体制,建立真正具有国家观念和强大执行力的管治香港团队。因此,人大的这一决定也必然得到希望香港民生和经济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希望香港重新起飞的广大香港市民的支持和拥护。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对于完善和修改香港选举制度的决定,采取的是「决定+修法」的推进方式。这表明中央政府一贯坚守「一国两制」方针,既体现中央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又充分尊重香港的高度自治与「港人治港」。人大决定具有宪制地位,为特区政府具体修法提供宪制基础和空间;人大的决定也必将重塑香港的选举民主秩序。香港只是国家一个实行不同制度的特别行政区,不是独立的政治实体,再加上香港的人口构成复杂,要确保「爱国者治港」就必须建立以选举委员会为核心、以资格审查委员会为「安全阀」的选举民主秩序。就是要牢牢把住被选举人这一关,就是要将反中乱港分子和外国势力代理人清理出去,同时要确保选举人行使充分的权利。
助港发展的「微创手术」
香港的选举民主不能照抄照搬西方模式,香港的选举民主秩序构建也要顶住西方国家的打压和抹黑。俗话说「鞋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香港的选举民主模式是否符合香港实际情况,香港市民最有话语权。目前已有超30万名香港市民线上实名、40多万香港市民参与线下签名,表示支持完善选举制度,且活动仍在继续,这是最好的证明。
毫无疑问的,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积极推动落实完善选举制度。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将在未来12个月内完成20项本地立法。这说明时间非常紧迫,特区政府必须坚定立场,顶住内外压力,积极作为,尤其要做好对广大市民的沟通和解释工作。特区官员要最大限度的深入民众,要多做「接地气」的沟通工作。当然,特区政府要做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尽快稳妥建立选举委员会和资格审查委员会,只有这样,下一届立法会的选举工作才能展开。
对于这次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的举措,国务院港澳办常务副主任张晓明将其比喻成「创口小、探入深、术后恢复也比较快」的「微创手术」。
这个比喻是非常生动形象的,体现了中央在执行「一国两制」方针过程中的坚持和谨慎。中央过去在处理「两制」问题上采取宽容或者包容的态度,但是,反中乱港分子和外国势力代理人利用过去选举制度中存在的漏洞争夺管治权,利用其他制度中的不足搞乱香港。面对这种特区政府自身无法解决的乱局,中央必须在宪制层面上改革和完善香港的选举制度和其他制度。用「微创手术」重构香港选举制度,就是希望产生最小的震荡,就是希望给香港不同派别人士中的「爱国者」留出合理的空间。
人大决定也可以被视为「中国式民主」在香港的实践。世界上的民主模式呈现多样化,西方国家认为自己的民主模式具有普世价值,并不断用其民主模式打压其他国家或地区,已经缺乏说服力。中国不会仰视西方国家的民主模式,并会立志建构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模式。这不仅丰富了世界多样性民主模式,也进一步树立体现「两制」的「香港选举民主模式」,并通过这种模式选拔爱国者治港,既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也符合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和发展利益,相信时间会证明这一点。
「爱国者」管治团队任重道远
如果说,去年制定香港国安法并实施,终结了香港的黑暴横行,使香港由乱向治,那么,今年人大通过的涉及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的决定,也将堵塞香港的选举制度漏洞,确保回归「爱国者治港」的初心。中央连续两年两次出手,对于推动香港「一国两制」继续向前行是必要的。但是,这仅仅解决了社会秩序和管治队伍的问题,要解决的问题仍然不少,例如,香港的「黄媒」问题、大学生「港独」问题、司法改革问题、民生和经济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香港代表团的审议时,除了再次强调「爱国者治港」的原则外,还著重谈了香港的民生和经济问题。韩正尤其指出香港住房问题有其历史和发展过程,「解决这个问题,难度是很大,但总要有解决开始的时候。」住房和经济问题是深层次问题的核心,让市民有幸福感和获得感也是推动香港经济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动力,必须著力解决。
因此,在「爱国者治港」的原则下,必须考虑选出贤能之士,选出有执行能力之士。只有那些有国际视野、有国家观念、明确香港定位和真正瞭解民间疾苦的贤能之士,才能在基本法的保障下,解决内部深层次矛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并利用「两制」的优势,在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作用,带领香港走向繁荣。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香港法学交流基金会高级顾问
来源: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