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汉权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出席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笔者认为,习主席有关的讲话,是言简意赅,这对全世界的华人,特别是今天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育界而言,更值得深入思考,并付诸实际行动以回应文化认同此一重要论述。当一个国家文化失落,民族团结与和睦就愈形困难,国民身份认同的危机就愈演愈烈,麻木不仁,后果堪虞!
中国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国家,日月星辰,民族抟成,川流不息,汉满蒙回藏以及各个民族,求同存异,既孕育统一、共同的语言、文字、制度,建构国族身份,国民付出应尽的义务并享有国家保护的权利;同时,各族保留独特的生于斯、长于斯的风俗与生活习惯。此一综合的宝贵积淀,可概称之为中华文化!
既孕育统一又包容并蓄
自有可信文字记述以来,中华文化近五千年传承永续。山川河岳,吾土吾民养就的中华文化,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观、可用、可永留内心深处,代代相传,并能广披四海,这就成为文明,跨越了大江大海、崇山峻岭,俨然已成为世界文明极为珍贵的一脉!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就从历史的大视野预估中国将于二十一世纪会再次兴起,成为世界举足轻重的国家,汤氏的理由有两点,其一是中国经济的潜藏力量的发挥;其二是中华文化复兴,将衍生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有国就要文化承托,文化生生不息。而国族向心所在,文化认同从何而来?笔者始终认为从国史的认知而来,惟有在国史的长河里,方有国学(中华文化)可述,国情可知,国史告诉国民,先民艰苦奋斗的拚搏,这是有国之最根本;不懂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又怎样了解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清章回民国新文学之深邃奥妙;并与时代相适应?当赞叹改革开放四十年之伟大,亦必会追踪中国历代都有长期重视民生经济科研医学建设的优良传统!
文化成就从国史可见
现借用国史教育中心(香港)举办的「年度中国历史人物选举2020」,以「科教兴国,经世济民」为题的五位历史人物选举,当中包括:东汉张衡,中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著有「候风地动仪」,「漏水转浑天仪」等;南北朝祖冲之,数学家、天文学家,著有《缀术》、《大明历》、《安边论》等。为人所熟知重大成就乃对圆周率的计算与研究,其对圆周率的计算结果(推算至小数点后7位数),100年后才被超越;北宋沈括,中国古代著名地理学家,在物理学、天文学、数学、地学、生物医学、化学等方面均有重大成就,曾编成《天下州县图》、著有《梦溪笔谈》等;元朝郭守敬,有名的数学家和水利专家,精通算术和水利工程,创立了水坝的基础构思(泄水和节水思想);明朝李时珍,医学家、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等,勘误及总结历代所有药材的资料,成为震惊全球的医学巨著。
从几位中国历朝历代医药、科研、筑桥的专家成就看,当可证明中国科研及医学文化的底蕴的深邃,亦可理解为何中国在短短四十年改革开放于天文、科研、医学、筑桥铺路之「速成」原因!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所言甚是。笔者在中学任教中史、西史多年,不同年代的学生总有相同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何英美常常走在一起,「她们在文字、语言、习惯、风俗乃至更重要的血脉来源都有相通之处,衍生的文化认同,是根深蒂固,透过教育代代相传。因此即使今天英美已是不同的政治实体,也会团结在一起!」
再看回归后的香港教育,于国史、国学、国情的课程教学里,能逐级而上,因材施教吗?教育现场呈现却是,今天中学文凭试的报考科目里,中国历史只剩下6,079人(仅占总体考生十分之一),中国文学更是仅得1,426人,可怜得很,又畸形得很!学界乃至社会各界,必须正视!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教育评议会主席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