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1958年、1963年正式开放的中国美术馆,是中国美术最高殿堂。多年来,在中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多方支持下,中国美术馆如今已发展成为集展览、收藏、研究、公共教育、国际交流、艺术品修复、文创产业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2021年,在中国全面开启新发展征程之际,中国美术馆亦迎来建设世界一流美术馆的新转折。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吴为山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日的中国当有一座与之相匹配的世界一流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建设世界一流美术馆的目标是要在高原上立起高峰;中国美术馆将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办馆的理念,不断耕耘,一路向前,奋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
文|本刊记者 魏东升 冯琳
向世界一流美术馆迈进
记者:中国美术馆最近提出要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美术馆。在您看来,目前中国美术馆与世界一流美术馆相比还存在哪些差距?如何缩小这些差距,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吴为山:不久前,我们召开了建设世界一流美术馆的全馆动员大会,并作了很好的部署,这是中国美术馆发展史上一个新的转折。我们非常明确地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美术馆”,但我们没有提“争创世界一流”,因为我们认为中国美术馆就应该是世界一流的。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沿,在世界上有这么重要的影响,应当有一座与之相匹配的世界性的一流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
从文化自信的角度,从一个大国文化发展的角度,中国美术馆是世界一流美术馆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是与中国走向世界中心的步伐相匹配的。但是当我们认认真真观察、考量中国美术馆有没有真正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时,发现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我们要找到这个差距。世界一流美术馆必须要有大量的世界一流的美术作品,然而中国美术馆各类藏品中,还鲜有世界名作,特别是对中国绘画的推广力度还要加强。
人们讲中国绘画是写意,感觉到了,这个画就成了,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好像是在写一首诗似的,仿佛中国绘画不需要下那么多的工夫。其实不是的,这是一种对中国画较为普遍的误读。中国画当中的妙、精、准、狠、神、意,都是世界文化中重要的、宝贵的财富。大家都知道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他是用铅笔去素描,画得不好可以用橡皮去擦。但中国的毛笔在宣纸上画,一笔下去不可以改的,下笔既要有神,还要有韵,还要有艺术家对事物看法的价值观,还要引领和创造一种新的审美导向,这太难了!好比齐白石画的九只螃蟹,螃蟹脚上的毛都有晕染,浑然天成,不画一千张螃蟹绝对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外国人很少看到中国的这些精品和原作,我想如果达.芬奇在世,他看到齐白石画的螃蟹也会感动。
我最近还在研究如何利用抖音、快手等方式,把中国美术馆的这些精品藏品推出去。中国美术馆建设世界一流美术馆的目标是要在高原上建立起高峰,把中国的名作变成世界的名作,把中国的美术变成世界的美术,把中国当代或者是历史上著名的艺术家变成世界著名的艺术家,这样才能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产生世界范围的影响作出贡献。
为人民画像,才能点亮艺术殿堂
记者:2014年,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您恰好也是从当年起开始担任中国美术馆馆长。自您就任馆长以来,中国美术馆在引领全国美术创作、策展办展方面,是如何描绘和反映中国人民形象和时代生活的?
吴为山:我到中国美术馆工作的时候,正好赶上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人民”是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到最多的词,共有50多次。自座谈会以来,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创作理念已蔚然成风。

中国美术馆于2015年1月底举办了一场“人民的形象”大型展览。图为展览现场(图:中新社)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中国美术馆首先于2015年1月底举办了一场“人民的形象”大型展览。这个展览得到了全国美术家们的热烈响应,展出了自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今天各个时期我国人民的形象和精神面貌。这些作品中,有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千年的土地翻了身》,有人民对粮食的珍爱——《粒粒皆辛苦》,有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春潮》等等;还有那些普通清洁工的形象,医生的形象,矿工的形象,在大地上劳作的农民的形象,那些满面、满身都是汗水的钢铁工人的形象,那些脸上布满皱纹的父亲的形象……
这些作品用朴素的情感表现了朴素的情怀,表现了朴素、平凡而伟大的人民,所以展出后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好评如潮。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民积极向上、扬眉吐气的精神面貌。这种精神面貌充满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力量与豪情。
中国美术馆还积极配合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在这一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一些表现生活、表现人民群众、表现最基层耕耘者的作品,已经成为当今艺术创作的一股中流。
国家级美术馆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引领,要让我们的展览引领一个时代的审美价值和创作观。随著这些作品的展出,我认为它对于新时代的艺术创作有很大的引领和激励作用。所以,我们会随著新时代艺术家们的不断创作,在“人民的形象”续篇里不断地征集新的展品,而且不断地让续篇未完待续。
为人民办馆,打造好公教平台
记者:中国美术馆虽然是国家最高美术殿堂,但我们普通观众的感受却是它非常接地气,越来越成为老百姓常去、想去、乐去的“公共文化客厅”。为了真正做到让美术为人民服务,中国美术馆在打造公共文化教育服务平台方面有怎样的创新和实践?
吴为山:中国美术馆的办馆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办馆。具体如何体现呢?我们要通过公教活动来推动,通过组织创作活动来推动,通过展览作品来推动。
吴为山
2017年,为庆祝中共十九大胜利召开,我们举办了“美在新时代”展览。当时数九寒冬,来看展的观众一直排到了美术馆后街的中医院后面。后来在馆外排到人行道上的人太多,我就把观众请到美术馆的前广场来排队。2018年,为了积极响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我们举办了“美美与共”展览。那次来看展的观众也是人山人海。
这对于我这个馆长以及中国美术馆所有工作人员来说都是一种欣慰,让我们有一种自豪感、成就感。为什么?因为厨师做的菜大家排队来抢来买,这多有意思!如果菜放在那里冷掉了也没人吃,就是失败。
中国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活动有几个品牌,一个是关心特殊儿童,我们会把自闭症儿童、智障儿童请到馆里来,我会跟他们一起画画,跟他们一起搞活动;一个是“同绘美的家园”,把农民工子女请进来看展、一起搞艺术创作,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一个是“大师讲大美”,把杨振宁、余秋雨等各界大师请到中国美术馆讲课,让他们跨界讲科学、讲美的故事。
不仅如此,中国美术馆在公教活动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栏目——为新时代人物塑像。习近平主席曾要求“为时代画像”,于是中国美术馆紧扣主题,把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时代楷模请来,让全国的青年雕塑家们为他们塑像。每年“五一”劳动节、“七一”中国共产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和教师节期间,中国美术馆都会组织为那些奋斗在一线的、为人民所传颂的劳动者们塑像,迄今为止已经为30多位英雄劳模塑过像,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
我还提议让中国美术馆人讲美术馆藏品并向社会广泛传播,因此有了60集《中国美术馆藏经典作品》,后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阅读量突破千万人次。
总之,中国美术馆不仅是美术家的美术馆,还是人民的美术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国家美术馆的主人。
记者: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能够到中国美术馆实地观展,去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却让全国乃至更多的海外观众开始在线接触和享用中国美术馆的珍贵资源。对于云上美术馆建设,您有什么看法?中国美术馆在这方面取得了哪些效果?
吴为山:我觉得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的常态化对于美术展览,包括公共艺术教育等方面最重要的影响,就是能让美术馆资源得到很好的传播,云上展览、云上课堂这些线上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2020年,中国美术馆的展览活动并没有被疫情阻断。我们在防疫抗疫初期推出了一个表现医务工作者的展览,后来又推出了“大美劳动者”“美术中的儿童形象”“崇高的信仰”等展览。这些展览每一推出,第一时间就有几十万人在线观看,有的甚至是几百万人看。因为中国美术馆场地并不大,所以过去我们的一个线下展览最多有110万人看,而现在我们线上的展览能有近400万人甚至将来能达到上千万人观看。我们曾请余秋雨先生、杨振宁先生到中国美术馆讲课,现场最多也就容纳150人到200人,可是我们推出云课堂之后,300万人次是最基本的点击量。这不仅仅是由防疫促成的,更是未来美术馆建设和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式。
当然,不能把线下的展览原封不动地搬到线上去,线上展览有线上展览的特点。举个例子,线下展览观众可以零距离接触原作,可以看到作者的笔墨、用笔,甚至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斧劈刀砍的节奏。但是线上观看只是评论的、图像的,如果要达到线下的观看效果,可以用解说、配音乐,结合作品进行解读。所以线上展览和线下展览既有一样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要抓住线上的特点,更好地利用,进行更为有效的传播。
打开国际窗口,讲好中国故事
记者:近年来,中国美术馆在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对外展现中国人民形象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怎样通过艺术作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吴为山:中国美术馆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艺术和价值的最好的窗口。在习近平主席文艺座谈会讲话后,我们大力推动国际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作为。我们的“走出去”工作,主要是把一些中国精神的、具有中国艺术特色的“中国写意”作品经过整合性研究、梳理后,送到国际上去展览。我们到法国、希腊、新加坡、墨西哥、德国、白俄罗斯、韩国等国家举办了几十次展览,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的热烈欢迎。
在墨西哥,我们馆的展出作品与该国最伟大的壁画大师迭戈.里维拉的作品一起展出,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对话”。我们还培训了150名墨西哥志愿者,请他们用西班牙语向观众讲述中国美术的故事。我记得开幕式那天来了2,000多人,这在国外是天方夜谭的数字!墨西哥及南美的许多专家、学者和政要都来看展,通过这些作品,他们看到了中国美术新的气象,感受到中国社会前进的步伐。所以,美术也能讲好中国故事。
在中国和新加坡建交25周年的时候,我们在新加坡举办了“梦笔新境”展览。习近平主席去看了,他看后对这个展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这个展览非常切题,“梦笔新境”里有中国梦、新加坡梦和世界人民的美好的梦。当然,这个展览也受到了新加坡政要和艺术界的高度评价。这些展览不仅为我国领导人的国事访问营造了很好的氛围,也为文化外交作出了贡献。文化交流可以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增强世界各国对当代中国艺术的认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愈加频繁地走向世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强调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更要强调中国精神,而不是被西方当代主义的流行风潮左右。

1月12日,中国美术馆在北京举行发布会,介绍中国美术馆2021新年大展“美在耕耘”的相关情况。展览以牛的形象为主体,展出中国美术馆收藏的脍炙人口的名作(图:中新社)
我想,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具有人类共同审美理想的作品,一定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认可。比如2020年1月17日,为纪念中意建交五十周年,我向意大利捐赠的雕塑作品《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立在了达.芬奇家乡意大利芬奇市博物馆门口。达.芬奇是世界人民家喻户晓的,可齐白石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我们通过达.芬奇和齐白石在那里的“对话”,来增加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且这不是我自己要捐赠的,是人家邀请我创作作品并捐赠。最为感人的是,在揭幕仪式上奏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说明今天中国艺术家的创作给世界带来了思考,也带来了他们所需要的价值。
国际交流除了“走出去”,我们还“请进来”,让外国艺术家走进中国,让外国的艺术机构了解中国。为此,我们成立了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馆联盟和金砖国家美术馆联盟。我们邀请这两个联盟的代表到敦煌开研讨会,还为这些联盟国家的艺术家们举办展览。法兰西艺术院院士被称作“不朽的人”,我们为他们举办了3次展览。最后,他们把170多件参展作品全部捐赠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以实际行动促进中法文化交流、民心相通。在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先后给许多国家的艺术机构致信160余封,让他们了解中国人民在抗疫过程中的责任与担当,他们都给出了热情的回信。法兰西艺术院主席让.安哥拉在来信中提出:“我们所有人都寄居在一叶扁舟上,因此中法两国要团结一致,加强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我们在做用文化交流消除隔阂的工作。”
我认为,文化传播有三个“一”:一张脸,一颗心、一个魂。一张脸,是指民族、国家的文化特征;一颗心,是彼此坦诚、真挚、温厚之心;一个魂,是共同珍爱、维护世界和平之魂。只要人与人之间面对面、心连心,就能情相依、脉相连,在人类共同命运的海洋里,相互依存,扶助前行!
馆长与雕塑家双重身份的平衡兼顾
记者:在中国美术馆馆长与世界知名雕塑家这两种身份与责任之间,您是怎样做到平衡、兼顾的呢?
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虽然是管理岗位,但它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个岗位要求管理者要不断地对当下艺术的发展有所关注、对当今艺术的创新有所了解。特别是我自己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不能疏于创作,因为在创作过程中,你会感受到这个时代艺术发展的脉络,感受到这个世界精神血液的涌动。有时候,馆长还需要与一些国内外艺术家进行深层次的艺术情感对话,这就要求你自身的艺术水平达到相当的高度,所以我一刻不敢松懈自己的艺术创作和研究。
我一般早晨7点多钟就起床了,然后坐车1个小时到馆里上班。如果有重要会议,我6点钟就起来,早点去。白天工作完,下午5点钟之后,我就到工作室去创作。有时候也可能在馆里工作到七八点钟,但是之后还是会到工作室去,直到深夜再回到家,因为在工作室我可以“放飞自我”,沉浸在创作中。其实,我在上下班这条路上基本上是在车里睡觉的。为什么?补觉,为了保证白天有精力在馆里工作。美术馆各种学术、行政会议和社会活动比较多,我还在学习“弹钢琴”的工作方法。
作为中国美术馆馆长,要不断与时俱进,不断了解新的动向,包括在艺术技法上,还要把自己在艺术创作中获得的一些经验融汇到规范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去,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把馆长工作做好。所以,近年来我也创作了不少作品,如立于德国的《马克思》塑像,立于法国的《百年丰碑》大型雕塑,立于乌克兰基辅市中心的《灵魂之门——舍甫琴科与杜甫的对话》等等。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1年3月号
编辑:赵珊
校对:邸倩
监制:高峰、连振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