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府的养生秘诀——饥饿疗法
《红楼梦》这部作品为什么这样伟大?我觉得用一句话来形容可以概括,那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鲁迅先生也说过,在《红楼梦》中,「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而从另一个角度,《红楼梦》通过对贵族日常生活的描写中,也蕴含了不少养生知识。
文 | 木易杨
王太医与「饥饿疗法」
其中,贾府作为世代贵族,衣、食、住、行,都有诸多讲究。在养生方面,贾府上下更是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养生秘诀,那就是生病了先暂时不吃药,而是通过禁食或少食实行「饥饿疗法」来达到治病的目的。
所谓「饥饿疗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属于食疗范畴。
《红楼梦》第53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明确写道:「这贾宅中的秘法:无论上下,只略有些伤风咳嗽。总以净饿为主,次则服药调养。」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之际,无意中得到了贾母的青睐,留她在园中做客。好不容易来了一个同龄人,况且刘姥姥用鲜活生活的语言,为贾府诸人带来了充满著泥土气息的表演,贾府诸人从来没有如此接地气,贾母也难得像这样,一下子逛了大半个园子。
年纪大了、身体劳累,加上饮食可能不调,又受了风寒,刘姥姥刚走,贾母就病倒了。
贾府请来了太医院的王太医。王太医在望闻问切后说:「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了些风寒,其实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常暖著点儿就好了。如今写个方子在这里。若老人家爱吃,便按方煎一剂吃;若懒怠吃,也就罢了。」
在王太医要告辞时,凤姐赶紧把巧姐也抱了过来看病。
王太医左手托著大姐儿的手。右手诊了一诊,又摸了一摸头,又叫伸出舌头来瞧瞧,笑道:「我要说了。妞儿该骂我了,只要清清净净的饿两顿就好了。不必吃煎药,我送点丸药来,临睡前用姜汤研开吃下去就好了。」
王太医家世代行医,医术高明,他家从父辈开始就会贾府看病。他的治疗原则是饥饿为主,药物为辅,甚至不吃药也正常,开一两副药,让病人根据感觉随机选择,无非是对病人的一种心理安慰。
从科学角度讲,王太医应该是德技双馨的。通过把脉问诊,他迅速诊断出贾母只是老人体弱引起的风寒感冒,并不是什么大病,也没有夸大病情,虚开一些不痛不痒的药让贾母喝以示医术高明。他非常实事求是,对贾母说「其实不用吃药」;对巧姐儿则是「只要清清净净的饿两顿就好了」。表达得也很明确,说想吃点药就吃,不想吃就不吃,与贾府一惯倡导的「饥饿疗法」不谋而合。
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众人在芦雪蓭赏雪景,晚上又大快朵颐,不亦乐乎。贾母刚送给宝玉的一件珍贵异常的雀金裘不知啥时候被不小心烧了个洞。
没想到,丫头们悄悄跑遍了整个京城,也找不到敢修补雀金裘的工匠。这时,因为伤风感冒卧病在床的晴雯听说,不顾身体虚弱,一夜未睡,用高超的技艺将雀金裘补得天衣无缝。
晴雯原本「发烧头疼鼻塞声重」,加上这一晚上没有睡觉,劳累过度,病情加重。
然而,晴雯素来有口无心,她虽然言辞锋利,却没有什么心机。书中形容她是「使力不使心的人」。
贾府对于这些下人们的待遇,是非常优渥的。宝玉为她也请来了医生,加上下人们也深谙贾府平时里就通用的「饥饿疗法」,晴雯也不例外,坚决按照这个执行,「数日饮食清淡,饥饱无伤的」,「故于前一日病时,就饿了两三天,又谨慎服药调养,如今虽劳碌了些,又加倍培养了几日。便渐渐地好了」。这充分说明,饥饿疗法确实有效。
「饥饿疗法」的医学探源
《黄帝内经》中在养生方面曾提到了一个很通俗易懂的说法,叫做「饮食有节」。并且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也就是说,我们在饮食方面要适当地节制,如果不节制的话就会损伤脾胃。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吃饭要吃七分饱」。
从现代医学来说,在一定时间内饥饿,不仅对人体无害,反而有一定的益处。保持适度的「饥饿感」,能使胃肠得到休息,以便下次更好进行消化吸收,对消化道疾病患者更是如此。特别是在消化不良导致的腹泻中,医生往往会强调禁食或吃流食,即使痊愈了也要清淡饮食,这就是「饥饿疗法」的实践。
当然,「饥饿疗法」适用于一些风寒感冒等类型的轻症病例,只要注意休息,仅用饥饿疗法就能治愈;如果是重症病例,则需要及时就诊并配合药物治疗,但适当禁食或减少饮食也是治疗的必要措施,这正是我们从《红楼梦》这部奇书中学到的养生智慧。
(本文刊登自《紫荆养生》2020年春季刊)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