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乘车、凭码出入、电子支付、AI识别、网络购物……只在短短十几年间,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已经变得“无码不立、无网不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智能应用的更新迭代,正在悄无声息地加速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进程,这是人类文明不可逆转的潮流。然而当我们奔涌向前时,猛然回头,竟然发现还有许多老年人或是气喘吁吁、或是无力迈进、或是无所适从地因难以跨越前方的一条“数字鸿沟”而掉了队——这是一个已经存在许久并且还将继续存在的时代难题。但是最近,从国务院办公厅到各部委,再到地方省市、各行各业,已经纷纷开始为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困难而行动起来了。
2020年12月8日,“科技助老”活动在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街道市民活动中心展开。通过科技讲堂和一对一的“青春伴夕阳”模式,带动 18 所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为街道辖区内老年人教授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科技产品的基本使用方法,以及网上购物、挂号等技能。图为志愿者为老人讲解如何使用智能手机挂号(图:新华社)
我国仍有上亿老年人没有“入网”
要说老年人已经被网络时代“淘汰”,肯定会有人站出来反驳——“我家老人每天玩手机的时间比我都多”“我妈各种微信群聊嗨了,又是约广场舞、又是拼团买菜”“我总是能收到爷爷奶奶转发的各种搞笑小视频和养生帖”“我爸专攻王者荣耀,我妈主营美颜自拍”……的确,并不是所有老年人都是网络社会和智能时代的“与世隔绝者”。最新一期《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其中6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为10.3%。另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约为18.1%,接近2.5亿。这两组数据结合起来看可以得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我国仍有上亿数量的老年人没有“入网”。没有“入网”意味什么?意味著一条隐形的“数字鸿沟”正横亘在老年群体与时代发展之间。“数字鸿沟”最早是1990年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社区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信息落差及贫富进一步两极分化的趋势。虽然使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并不算生存的必备技能,但却是一项维系生产生活的“科学秉赋”。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不仅在于缺乏对网络智能硬件设备的接触,也包括他们在网络智能技术学习、应用等方面的缺失与落后。对于上文提到的那些足以被称为“资深网民”的老年人,互联网和手机确实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工具,但是这项工具大多还只是停留在“玩”的程度,主要是满足娱乐需求。他们虽花大量时间看智能手机,可最常浏览的内容却是短视频和“养生秘方”;他们能够使用微信和家人朋友联络感情,但却不敢绑定银行卡,让他们学会使用微信支付是非常困难的;他们会三五结队在公园里开心自拍,却也时常遭遇因为没有提前网上预约而被拒绝入内的窘境……当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功能超出简单的娱乐属性而作为一种实用型工具时,老年人的使用障碍就暴露出来了。“以前路边打车招手即停,可现在有些的士空车路过也不停或是不载客,一问说是别人网上叫的车。后来我让闺女也给我下载了叫车软件,可是我怎么也学不会。”“我最怕的是去银行,大堂经理总是推荐我去自动柜员机办理。可是我得好久才能在机子上的电脑里找到我要办的业务,自己输入账号密码什么的也是小心翼翼怕出错,有时候后面还有人排队,我操作不熟练又怕人家催,心里慌得很。我情愿花更长时间去排人工柜台的队……”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为了防疫安全,生活中的智能技术应用也随之大幅增加,可老年人因此遭受的“不平等待遇”也愈发暴露,多次成为社会热点。黑龙江哈尔滨市的一位老人因不会使用健康码登记而被赶下了公交车;湖北省广水市一位老人双膝弯曲被家人环腰抱起,双手苦苦支撑在银行柜员机前,只为人脸识别激活社保卡;湖北省秭归县一位老人冒雨用现金交医保被拒,工作人员称“不收现金,要么叫亲戚,要么你自己在手机上支付”,老人听后满脸愁容……类似“尴尬”场景比比皆是。在智能化产品和服务深刻改变著我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不少老年人却因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而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不便,令他们越来越“寸步难行”。当老龄化撞上数字化,老年人跨越这道“数字鸿沟”确实需要整个社会“扶”一把。跨越“数字鸿沟”要“两条腿走路”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向社会公布《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主要围绕便利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日常就医、日常消费、文体活动、办事服务,便利老年人使用智能化产品和服务应用,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状态下对老年人的服务保障等范畴,提出了20条具体应对措施,并将各项职责分工划拨至国家20多个部门来联合保障施行。形象地看,这份《实施方案》实质正是针对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一份完整细致的答卷。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曾就此解读道,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复杂,概括说就是“两条腿走路”——“只有两条腿走路、两条腿并用,才能走得稳,才能行稳致远”。如何做到“两条腿走路”呢?《实施方案》提出,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要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相结合、坚持普遍适用与分类推进相结合、坚持线上服务与线下渠道相结合、坚持解决突出问题与形成长效机制相结合。整体分析,方案实施的核心还是在于保留传统的服务方式和场景,主要包括在疫情防控、交通出行、看病就医、消费支付、游园健身、办事认证等一些日常生活涉及到的高频事项场景中,保留传统的纸质凭证、人工服务或专设老年人服务通道等等。这种“兜底”方式能够保障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落下每一个人,为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生活习惯的人特别是老年人预留出充分的时间,帮助他们从容无忧地逐步适应整个社会的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此外,“兜底”的同时要做到“兼容”。一方面是传统服务方式的智能化发展要逐步优化,反向做到适应老年人。另一方面,新的技术创新要求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特点的硬件产品和软件应用,要让老年人能用、会用、敢用、想用智能化产品。在此基础上,《实施方案》分阶段提出了近三年的工作目标。到2020年底抓紧解决一批最迫切问题,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今年底是要推动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更加普遍,传统服务方式更加完善。到明年底,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便捷性不断提高,线上线下服务更加高效协同,基本建立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效机制。辩证看待老龄化与数字化的关系
仅在《实施方案》颁布后的短短一个多月内,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基层,上下联动齐出力,老年人早先面临的一系列智能技术棘手难题开始逐步得到妥善解决。根据《实施方案》的指导精神,商务部、国家卫健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国家部委在各自主管领域相继出台针对性、差异化的解决办法。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陕西省等各省市地区又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快速制定出具体的施行举措。在机场、车站等客运枢纽,一些专门为不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设立的无健康码绿色通道纷纷开启;在门诊和医院,现场挂号、缴费、打印检验检查结果等业务部门承诺保留人工服务窗口;社保、民政、金融、电信、邮政、生活缴费等办事大厅,继续保留线下办理渠道和传统现金支付方式,有的还设立老年人专席或现场配备引导人员,方便老年人面对面咨询和办理业务;需要提前预约的公园、体育健身场馆、旅游景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为老年人保留一定数量的线下免预约进入或购票名额;许多老年大学和社区服务中心把为老年人新设智能技术辅导课提上了议程,不少开班项目受到老年朋友的踊跃报名和积极反响。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的一个社区采取“老年人点单,志愿者送课”的方式,邀请志愿者为有需要的老人开展智能手机使用培训,普及智能手机知识和常用功能,深受欢迎。图为 1月12日的课上,老人们学习使用智能手机自拍(图:新华社)
一些相关的网站、手机设备、App软件等也加紧开展适老化改造,新增“老年模式”版本。比如华为、VIVO、OPPO等手机厂商纷纷行动,针对老年人常用功能提供大字版、语音版、少数民族文字版的服务模块;百度、阿里、滴滴等互联网公司也在App中增设相应功能,使老年人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和服务。这些行动和举措对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现实问题,确实能够形成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要彻底消弭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还需要由表及里、长远辩证地看待老龄化与数字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根据相关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而在数字化方面,中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并且正在以加速度潮涌前进。但这是否就意味著老龄化会成为数字化的“绊脚石”?或者说老龄化与数字化就一定是牴牾的?作为社会发展的两股不可逆转的趋势,不应将此二者割裂看待,更不要认为它们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第一,虽然大多数老年人对于新技术有著天然的保守心理,但也要根据他们的收入情况、健康状况以及文化程度来区分认识。比如最近,曾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插雷管的90岁高龄的老科学家叶钧道老人为了给妻子买遥控灯而专门学网购的新闻就上了热搜。在网友们对老人爱情故事的一片艳羡声中,其实更应该看到,当有了智能设备、情感动力和社会数字化反哺教育后,老年人要跨越“数字鸿沟”并不难。第二,中老年群体是我国消费市场的重要支撑,“银发经济”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内循环拉动力。《2020年中国银发经济市场分析》显示,2015至2019年,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从2.4万亿元人民币增长至4.3万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4年将升至8.6万亿元人民币。老年人是数字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若“银发经济”能够与“数字经济”实现融合共生,将会迸发出相当巨大的经济新动能。所谓“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千百年来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一直犹如一湾清泉,流淌在我国悠久的文明长河之中。科技创新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所以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忘记也没有忘记那些在数字化浪潮中怅然观望、举步维艰的老人们。相信终有一天,科技以人为本的温暖理念将赋能每一个人。数字时代已临,“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