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香港,有这样一群“闲不住”的人:街坊有难能帮就帮;市民有求能应必应;捐助乡邻不求回报;为国为港奔走呼吁……他们也许没有惊天动地的贡献,但他们的故事同样值得铭记,正是他们的这份热心,给这个充满钢筋水泥的都市增添了一份迷人的温柔。蔡素玉就是这样一个人。她当过区议会议员、立法会议员,也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她的名片上有长长一串社会公职,每一个都记录著她20余年如一日默默服务市民、服务社会的点滴。
无论是1996年加入香港临时立法会,还是2000年开始出任北角锦屏区区议员,蔡素玉坦言这一切都是“无心插柳”。这位一手创办东伟业务促进有限公司、在商界崭露头角的女强人,却在事业的上升期,选择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将时间的天平渐渐从为事业奋斗向为社区服务倾斜。怀揣著对市民和社会的热忱,她在服务基层民众的道路上,一干就是20多年。蔡素玉说:“我能做的实在太少太少,但服务市民,我由衷感到舒心和快乐。”热心服务街坊:“市民身边无小事”
早在从商之初,蔡素玉就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经常在同乡会做义工,街坊邻居也都与她熟识。几乎是自然而然地,蔡素玉参选了区议员,自2000年起,她连续五届当选北角锦屏区区议员,足见街坊对她的信任。在她眼中,尽己所能帮助街坊解决困难是她参选区议会的初衷,也是身为区议员的责任,而区议会则是给了她一个帮助街坊的平台。在蔡素玉服务多年的香港北角社区,曾有件轰动一时的事儿:一个菲律宾老归侨,含辛茹苦把孙子拉扯大,还供楼帮孙子娶亲,但不孝孙子却骗取了老人的住处,把老人逐出家门。万般无奈之下,老人来到区议员办公室求助蔡素玉。听闻此事,蔡素玉愤然而起,四处奔走,帮助老人申诉,终于让老人夺回了属于自己的住所。此事不胫而走,越来越多的街坊有事就找蔡素玉帮忙,蔡素玉也总是义不容辞伸出援手,“能帮就帮”。自 2000 年起,蔡素玉连续五届当选北角锦屏区区议员,足见街坊对她的信任。图为蔡素玉同政府部门官员了解地区市政问题 (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帮人,要有热情,但更要讲方法,这是蔡素玉服务基层20多年来最大的感悟:“一定要真心帮人,走到街坊的生活中去,耐心了解发生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也是在蔡素玉做区议员的时候,有一天街坊找她投诉,说东发大厦附近小巷经常有人堵住路口,给来往市民造成极大不便。蔡素玉前去了解情况,发现堵路的修鞋“铺头”原来是一位无家可归的孤寡老人唯一的生计,晚上,架在巷口的这个“铺头”就是他的“睡房”。弄清原委后,蔡素玉与老人家商量把铺位“打横”,留出行人通行的空间。堵路问题缓解了,但蔡素玉的工作没有停止,她又紧锣密鼓地帮助老人申请公屋、安排住处。老人安顿下来后,她还不时前去探望。服务基层繁复而琐碎,蔡素玉认为,地区工作并不简单,每一件小事都需要踏踏实实去做。她常说,“不论任何人来寻求帮助,我都百分百认真对待。别人眼中的小事可能是当事人心中的大事,哪怕再不起眼,也连著千家万户,寄托著市民的期待。”20余年如一日服务社区,蔡素玉早已将街坊们当成自己的家人。但她不曾想到的是,自己有一天会因一件小事“出了名”。每逢农历春节,蔡素玉都会在街头手写挥春,为路过的街坊送上“文化年货”和美好祝愿。有一年,蔡素玉还没来得及将笔墨在街头摆好,便有一位老人兴冲冲地找到她。老人说他有两个孙子,前年看到蔡素玉在街头送挥春,便为大孙子讨了副“学业进步”,孙子争气的从班级倒数几名考到了第15名。第二年他又为小孙子讨了副“学业有成”,小孙子拿到了班级第3名的好成绩。老人家喜出望外,认定了蔡素玉的挥春“很是灵验”,于是这一年便早早在街头等她,希望再次求得福气。街坊们听说了,都赶来讨个吉利,蔡素玉挥春灵验就传开了,许多人慕名前来求字,蔡素玉笑称今年春节电话被“打爆”,她接到了超过800副挥春“订单”。挥春能否灵验当然只是邻里间的笑谈,但也可看出她扎根基层,热心为社区做好事、实事赢得了街坊的认可和赞誉。就算现在不是区议员了,街坊有困难还是会向她求助,她也仍是“能帮就帮”。在街坊们心中,她一直都是那个笑意盈盈、竭尽全力帮人解决难题的“蔡大姐”。执著推动环保: “别人不敢做的我敢做”
除了帮助身边街坊解决生活中的琐事,蔡素玉对社会问题也非常关注,特别是环保方面。上世纪末的香港,维港污染日益严重。末代港督彭定康在施政报告中提出推行“策略性污水排放计划”,要开掘一条地下隧道,将污水输往维港以外的珠江三角洲口排放了事。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这造价800多亿港元的项目,当时只有英国有技术完成,一旦项目落地,主动权就完全掌握在英国人手中。蔡素玉形容,整个工程如同“英国人临走时埋下一枚定时炸弹”,既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又暗藏彭定康的政治图谋。当时正值香港回归之际,很多人为了不节外生枝而选择支持“计划”实施。但蔡素玉极力反对,对待原则性问题她绝不妥协。可惜,蔡素玉孤掌难鸣,一期项目17亿港元如期拨款。随著香港顺利回归,二期项目要开始推进,此时的蔡素玉更坐不住了,她四处奔波,想尽办法找到行政会议议员、环保局局长等说明情况。借著时任行政长官董建华见政团的机会,蔡素玉据理力争,分析“计划”的种种弊端,讲到激动之处声泪俱下,哭得话都讲不出。而后,她又向时任规划环境地政局局长萧炯柱递交了一份厚厚的资料,从上世纪80年代香港报刊对项目的批评到广东省官员的担忧,详尽阐释项目不应推行的原因。蔡素玉的坚持终于得到重视,特区政府组建国际专家小组进行项目调查,最终得出和蔡素玉一样的结论。而董建华也在当年的施政报告中,将项目改为了“清洁海港计划”,先把污水过滤处理,之后再进行排放。作为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多年来,蔡素玉接获无数香港市民的求助,帮助他们向内地各有关部门反映诉求和意见。上图为蔡素玉得到内地各部门相关反馈;下图为蔡素玉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时留影(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蔡素玉曾担任7年立法会环境事务委员会主席,推动提出了很多关于环保的动议,如:进一步完善全港防火设施、设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改善香港多项环保政策等,不少已经得到特区政府的支持和采纳。在推进环保工作上,她大胆肯干,“建筑废物处置收费计划是我提出来的,虽然知道必然困难重重,但真正对环保有利,我就要试试推一推。”环保项目投入大、周期长,很少能立竿见影看到成效,推动环保项目常常费力不讨好。为了推动建筑废物处置收费计划,蔡素玉去工联会游说,与货车司机沟通,一次又一次详细解释其中利害关系。她还自费到南非参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将世界上最先进的环保理念带回来,讲给大家听。“别人反对是因为不了解情况,我扎扎实实进行调查研究,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方案。”蔡素玉说,“环保项目是谋长远,推动起来会难一些,但这是关系市民福祉的大事,总要有人去推动,别人不敢说的我敢说,别人不敢做的我敢做。我相信有了具体可行的方案后,自然就没人反对了。”投身社会公益:
“对社会有点贡献就很满足了”
蔡素玉还抽出大量时间投身社会公益活动。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闲不住”的蔡素玉托朋友采购了一批口罩,捐给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在“修例风波”期间,一些内地在港学生学校被砸、宿舍被毁,她四处奔走,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支援和帮助;在菲律宾政府无理扣押上百名香港和内地渔民时,她多次奔赴菲律宾与当地政府斡旋,帮助渔民早日返家……可以说,她见到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她奔波的身影。蔡素玉热心慈善公益,累积捐资近二千万于教育、环保、保钓等工作。图为蔡素玉为家乡陈埭镇小学捐款建造图书室的捐赠议式 (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蔡素玉关注并投身公益慈善事业,是受到了家人的影响。蔡素玉祖籍福建晋江,她犹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她家就从香港搬来一台黑白电视,放在家乡室外场地上与村民共享,给村民带来欢乐。“村民们开心,我也开心。”投身公益事业的种子就这样在蔡素玉心中生根发芽。家乡铺水泥路、修建学堂的经费,有不少是蔡素玉捐助或募捐而来。2013年,她还向家乡各中小学陆续捐赠两万多册图书。除了助力家乡发展,蔡素玉对妇女儿童保护也十分关注。作为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她呼吁建立儿童医疗保险制度,减轻贫困家庭患病儿童的经济负担:“中国有2亿多名儿童,而儿童患大病几率比成人低,儿童医保成本可控。我建议在各地新农合、城镇医疗保险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儿童医疗保险体系,并尝试将儿童医保正式纳入社保。”在调研过程中,蔡素玉看到罹患重病的贫困儿童就会解囊相助,并尽量抽空去探望他们。打开蔡素玉的名片,她担任的十余个社会公职映入眼帘,涉及妇女儿童、青年发展、体育健康等多个方面,每一个社会公职的背后都有太多故事可讲。谈到帮助他人的回报,蔡素玉只是淡然一笑:“这个问题我没有考虑过。感到自己对社会能有点贡献,内心已经非常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