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前瞻】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增强香港青年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
日期:
2021-03-02
来源:
紫荆
字号:大中小
2020年7月1日,香港教联会黄楚标中学举行升旗仪式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3周年(图:北京日报)全国政协常委余国春:
师长的正确引领和言传身教尤为重要
要增强港澳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就要帮助港澳同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大局观,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家深刻理解国情民情,更准确地把握国家的战略布局,从而更加主动地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深化国家意识,加强爱国精神,为“爱国者治港”扎稳根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关怀和师长的言传身教。要树立他们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首先要有师长的正确引领和教诲。我犹记得年少时在国外求学,家父一直教导我们不能忘本,严格要求我们每天读中文报纸,并定期用中文写信回家,无论何时何地都谨记自己是中国人。这也是千千万万个爱国华侨家庭的缩影。习近平主席去年在汕头时高度赞扬华侨的爱国精神,他表示,“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共同的语言文化是爱国的根,浓浓的血脉亲情是民族之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的培养,也应当由点及面,注重家教和家风,以家庭为单位逐渐展开。在此方面,学校也应该发挥纽带的作用,协助家长和学生共同面对成长中可能会遇到的烦恼和难题,为家庭成员的共同成长营造温馨的氛围,避免青少年在成长的关键期因缺少关爱而误入歧途。同时,学校也可以多举办一些由家长和子女共同参与的活动,促进亲子互动,也通过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让家长和学生共同了解祖国,培养爱国情怀。当前,香港社会十分关注通识教育改革,希望能有更多科目涵盖国情民情的内容,本人也建议能有一些课程用学生们容易理解和消化的语言来全面、宏观地介绍祖国的政治体制,紧密结合“一国两制”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面临的挑战,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例如,要让青少年通过历史教育,了解和认识晚清政府丧权辱国,八国联军野蛮侵略、掳掠、瓜分中国的悲惨历史,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陷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更要让他们明白,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百年奋斗赢得的尊敬。只有这样,才能帮助青少年理解和把握国家发展机遇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水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大局观,让他们真正明白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能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我们要以此来培养青少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理想信念,拥有保持战略定力、朝著伟大目标前进的勇气和动力,从小培养青少年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从根源上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为“一国两制”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全国政协委员霍启刚:
以文化体育为载体
打造香港青年的湾区舞台
增强对祖国的向心力是青年工作的最终目的,以文化和体育为桥梁,让香港青年在实质上参与到内地的文化产业发展,把握机遇,从大湾区走向全国,方能真真切切地参与和融入国家的发展,推动粤港澳青少年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2020年底《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发布,提出“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共建人文湾区和休闲湾区”的展望和规划,令香港文化界非常鼓舞。大湾区建设不仅涉及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文化和体育的融合发展也是不可或缺。文化和体育一直是民心相通的桥梁,特别是受到年轻一代人所喜爱,不少青年更以此作为未来职业发展路向。近年来,我们明显感受到内地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无论是动漫影视、音乐游戏、艺术演出等等已经形成庞大的文化生态和市场,科技创新更引领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且看今年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各种新技术、高科技展示的一场美轮美奂的艺术盛宴令人炫目;此外,国家体育产业总规模庞大,加上内地电竞市场规模在2019年达到近千亿元人民币,是全球最大的电竞市场,潜力不言而喻。香港青年如果可以参与到内地的文化体育事业中,不仅能够增加对内地的认识,更能够通过文化的感染力拉近距离,增加对祖国的文化自信、凝聚对民族的向心力。香港艺术推广办事处与香港设计师协会共同筹划大湾区艺术展览系列“创><艺互联”,第一个展览“潜行异想脑空间”于1月9日在深圳南头古城展开。图为艺术家李美欣的作品《涂鸦星球的童话世界》(图: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值得期待的是,特区政府在2020年施政报告中推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资助合资格的青年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及接受在职培训,为他们在大湾区发展打开局面。建议特区政府大力推动青年参与到文化和体育事业当中,为他们在内地发展创造机会和条件,例如推荐香港青年加入国家文体事业单位和参与大型盛事活动,或与内地文化旅游和体育的部门合作,安排有志于文化艺术界、体育事业发展的香港青年,在内地文化演艺场馆、主题公园、体育场馆工作,特别针对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寻找更多演出工作和练习的机会。香港有非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团体和人才,与此同时,却面对演出场地不足、本地观众有限、就业市场狭窄的挑战,历时一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暴露了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与很多艺团、青年沟通中,能感受到不少艺团和业界人士对大湾区心向往之,却苦于不了解、缺乏途径而迟迟未能进军这片广大的市场。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共建、优势互补的机遇下,更需要促进香港和大湾区其他城市在文化艺术空间上的人才交流、巡演和互相引荐,从短期的交流到建立实质、长期的合作机制,从而打造属于大湾区的文化艺术作品,共同塑造大湾区的人文精神。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1年3月号
监制:连振海
编辑:哈元源、莫洁莹
校对:邸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