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去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一方面,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实现了正增长。这些成绩都来之不易、弥足珍贵。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当前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新冠疫情还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仍十分艰难、处于深度调整之中,我国经济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不容低估,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我们既要坚定必胜的信心,又要持续攻坚克难。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将如何谋划发展,有哪些重大举措引人关注。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2021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我们务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品质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经过40多年的接续奋斗,我国目前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继续艰苦奋斗。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要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分类调整优化,留足政策过渡期。要积极挖掘新动能,全面开启新征程,齐心协力、开拓进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图:新华社)
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经济形势如何持续向好,是企业家最关切的问题!去年挑战多、困难大,但宏观政策总体上应对得当,大规模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等增强了企业应对困难的能力和信心,我国经济增速继续位居主要经济体之首,就业稳步扩大,这的确来之不易。普遍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提高,大家担心宏观调控政策会不会大幅度转向,希望转得慢一点。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办,中国的政策只会在注重稳定的基础上越变越好。2021年,我们要著力巩固经济稳定恢复增长的基础,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继续直接面向市场主体发展需求,保持必要合理的财政货币政策力度,支援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克服困难、增强发展能力,同时合理完善政策举措,为应对不确定性留有余地,稳定市场预期,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和持续健康发展。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把减税、节支作为关键,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政府真正过紧日子,大幅压缩一般性开支特别是行政开支,确保制度性减税落到位和保障基本民生。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传导机制,更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著力拓展就业管道,支持灵活就业,加强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做好就业保险保障工作,保持就业大局稳定。大家也特别关心今年的改革有什么新动作,我们要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更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目前1亿多市场主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保障公平竞争,让市场主体生存好、发展好,催生更多新市场主体,提升活跃度。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对就业的最大支撑作用,改革完善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灵活用工市场,创造更多公平就业机会。创新理念和体制机制,推动科技创新,顺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运用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优化升级,提升农业品质效益和竞争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著力在制度型开放上迈出更大步伐。尽可能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为企业生产经营、参与公平竞争提供更宽松环境,催生更多新企业,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支撑经济稳定增长。构建新发展格局要迈好第一步
如何因地制宜做好构建新发展格局这篇大文章,是各级政府官员普遍思考的问题。“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著眼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构建新发展格局2021年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要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在一些关键点上发力见效,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要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要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保护智慧财产权,建设统一大市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要健全金融机构治理,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上市公司品质,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要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要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要大力提升国内监管能力和水平,完善安全审查机制,重视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国家安全。2020年“双十一”期间,广州举办首届城市购物节,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助力扩大内需市场,推动消费升级。图为广州一百货公司在城市购物节期间推出购物节系列活动(图:新华社)
重点解决好民生突出问题
如何让生活更美好,是老百姓广泛谈论的话题。我们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用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2021年计划重点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地制宜、多策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土地供应要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国有和民营企业都要发挥功能作用。要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整顿租赁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对租金水平进行合理调控。扩大内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加快释放,扩大内需大有可为。我们要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不断释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加快推进高品质跨越式发展。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必须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要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品质就业。要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要增强投资增长后劲,继续发挥关键作用。要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在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领域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要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社区改造,建设现代物流体系。要加强统一规划和宏观指导,统筹好产业布局,避免新兴产业重复建设。反垄断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有益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有利于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我们要反的市场垄断包括三种形式:一是经营者达成垄断协定;二是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三是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2021年我们要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品质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家支援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支援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同时要依法规范发展,健全数位规则。要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资料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要加强规制,提升监管能力,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上
习近平主席为何反复强调,我们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14亿多张嘴要吃饭,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农业稳社会稳。2021年要重点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对科技创新提出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新成为影响和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变数。我国已转向高品质发展阶段,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和瓶颈制约,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我们一定要结合国际国内新形势和党中央的新要求新部署,深刻理解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大意义。
中国在众多领域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图为2020年7月23日,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搭乘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升空,开启中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图:新华社)
2021年我们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著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挥好重要院所高校国家队作用,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分享。要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要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要加快国内人才培养,使更多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落实好攻关任务“揭榜挂帅”等机制。要规范科技伦理,树立良好学风和作风,引导科研人员专心致志、扎实进取。
没有信心就没有未来。“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因此,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至关重要。全国上下更应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脚踏实地,奋发有为,扎实向长远目标迈进。
监制:连振海
编辑:赵珊
校对:哈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