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子伦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于今日发表了最新一份《财政预算案》,推出逾$1,200亿的逆周期措施以稳经济、纾民困。当中最受市民关注的必然是$5,000电子消费券。这项措施对商户和市民来说当然是好事,但笔者认为有一些潜在问题需要解决。
特区政府推出电子消费券旨在纾解民困、刺激经济,可是早前有内地城市和澳门的商户出现了刻意提高产品价格的现象,令市民有冤无路诉。产品定价是商业行为,政府当然不应该进行干预。但消费者委员会也可以积极作为,考虑针对大型零售商的产品作出价格调查,为市民对商户有否抬价提供更多资讯,警惕商户借机牟取暴利。
另外,我们必须承认香港电子消费仍未如内地般普及。2019年底,有信用卡机构曾就香港市民对电子支付的倾向进行调查,53%的受访者表示曾尝试无现金体验,只靠电子支付过日常生活,并未达致绝大多数。因此,消费券以电子形式发放或会对小商户和市民带来操作不便等问题。
对商户而言,有不少地区小商户现时尚未安装电子支付系统,只能收取现金。市民为了用尽每月$1,000的消费券限额,很有可能会到连锁商店购物,同时减少到小商户消费的次数,对其收入带来负面影响。倘若要小商户特意装配相关系统,只会加重它们的营运成本,或许会得不偿失。
在市民的层面,部分年纪较大的市民并没有使用电子支付的习惯,特别是退休长者,他们日常光顾的屋邨商户亦未必设有电子支付系统,长者的消费券有可能白白浪费。要是政府为长者提供收取现金作选择,以年龄作为分水岭或会导致市民不满,引起争拗。纵观各项解决方案,印制实体消费券虽然需时较长,但对上述所提及的长者来说会是较为可取的选项。
电子消费券是一个利民措施,但特区政府必须在落实前做好周详计划,这样才可以提高市民的满足感,使措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为云浮市青联委员、中华文化传承交流联合会政策研究委员会主任
编辑:潘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