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锦辉
世界各地正积极发展「智慧城市」,爱沙尼亚是成功的典范,誉满全球。香港也非常进取,政府去年底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蓝图2.0》,提出「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环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及「智慧经济」六个发展范畴,并具体提出130多项措施,当中包括约70项现时仍在落实或正持续进行、2017年底《蓝图1.0》所推出的措施。虽然政府在努力,但香港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进度,与广州及深圳比较的确较为落后,特别在「智慧经济」范畴尤其显著,例如移动支付在穗、深已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踏入2021年「新冠疫情」未见缓和迹象,在迫切情况下,政府未来工作主要集中在抗疫防疫是意料中事,但香港「智慧城市」建设恐怕又会被拖延。在缺少时间的限制之下,笔者建议政府先聚焦解决一些内地的「短板」。
政府宜聚焦解决内地「短板」
「智慧经济」利用创新及科技来促进城市的经济活动,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推行商务个人化,提升效率,推高销售;利用「物联网」减轻工商业的消耗,优化生产和服务;利用「车联网」减少道路堵塞,优化物流等。这些设施有效地推动工商界开源节流,企业从中获利不浅。有美国经济报告指出,「智慧城市」每年可以带动全球5%经济增长,10年后总额可达20万亿美元。然而,业界往往只顾报喜而甚少报忧,「智慧城市」经济发展可观是事实,但同时亦会引发诸多社会问题。
例如笔者的内地博士生于去年圣诞节长假期间,在宿舍中收到一个内地公安电话(来电显示86110),说他在北京的银行账户被人盗用,要求他立即转几万元人民币到内地某户口,才能解决这问题。由于对方知道他的电话、内地身份证及内地银行户口等号码,该学生差点信以为真。当然这明显是一宗电话骗局,幸好学生即时联络笔者,最后报了案,事件才没有进一步发酵。众所周知,类似电话骗局在香港经常发生,这案例只属冰山一角,不过这次发生在自己的学生身上,笔者感觉特别深刻。这些事件的吊诡之处在于,为什么对方知道受害者在内地的个人资料呢?估计这是因为内地的数码经济非常蓬勃,内地商人常以鼓其如簧之舌利诱用户,怂恿他人登记成为该公司的会员,过程中用户不知情地暴露了自己的个人资料。由于内地讯息监管不严,这些资料很容易落在匪徒手里。
发展「以人为本」 港法律拥优势
笔者从内地网上视频得悉一位老翁去年春运欲买火车票回乡过年,但由于他没有移动支付装置而被拒,他即场痛哭,场景可怜。虽然他是个不懂科技的长者,但是否代表他连买车票的权利也可被如此剥削呢?
几年前笔者访京,有一晚在滂沱大雨中站立街头,由于当时笔者所使用的手机没有安装任何「呼车」的应用软件程式,所以无法找到的士,最后唯有冒着大雨徒步回酒店。虽然笔者是游客,但也是否应该同其他人一样享有自由呼车、自由出行的权利呢?
上述案例反映尽管内地数码经济发达,但运作上仍然存在不少盲点。「智慧城市」发展是以人为本为前提,外界不应该单是以「钱」来衡量其效能。实际上,城市安全包括保障个人私隐、缩小数码鸿沟、防止数码歧视等方面的重要性,与经济发展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与内地城市相比,笔者认为香港在这方面大有优势,政府可以发挥香港法律之长处,推行「城市大脑」数据治理,打造香港这「智慧城市」成为大湾区内的「国际安全之都」,吸引跨国企业以香港为基地,进军大湾区大展鸿图。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外务)、香港资讯科技联会荣誉会长
来源: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