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锦辉
政府表示「争取清零」是抗疫的目标,但行动只是有限度出击,去年九月虽然得到国家医疗团队来港拔刀相助,却仍没推行强制性全民检测。最近政府开始变招,利用「围封小区」进行小范围续步强检,但市民对这突击封区、上楼逐家逐户敲门的做法却有不少劣评,认为效果不彰。
根据政府的报告,前线团队于一月廿三及廿四日围封佐敦进行小区检测,行动涉及超过一百五十幢楼宇,进行了超过七千次病毒检测,当中发现到十三宗确诊个案,比率为百分之零点一七的另一次行动,在三百多个检测样本中找到一宗确诊个案, 阳性比率约百分之零点三。一月廿八日,在北角东发大厦A至D座的行动中,未有发现确诊个案。
政府对行动表示满意,认为行动可以及早识别确诊者,并将他们送往治疗,而「围封小区」行动中前线工作人员的努力也无庸置疑,但总体而言,笔者却不能完全认同政府以封小区形式进行抗疫的决定,认为行动效果远远偏离清零目标。理由是清零除了要检测识别确诊者之外,还须杜绝区内无感染居民之后确诊的机会。例如在佐敦小区的阴性检测居民,若于解封之后在区外活动而受感染,然后把病毒带回区内,那么封区检测便如同虚设,徒劳无功。
虽然政府曾经说,若区内检测之后再有人确诊,不排除会再封区重检,但如此一次又一次封区,行动便没完没了,劳民伤财,不切实际。
我们可将香港封区与内地封区行动作比较。最近北京顺义区出现五宗确诊个案,市政府毫不犹豫连忙封区进行抗疫,虽然检测人数以十万计,但任务在数天之内便完成,顺义区很快便回复清零,居民可以重返市内各区作业及活动。表面上看,香港佐敦和北京顺义区封闭式检测的安排非常类似,香港仿效北京的做法顺理成章,出错机会微,但实际上两者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在北京,全市疫情已清零,市政府必须防止市内其他地区被感染,因此要确保顺义区完全乾净,才允许区内居民外出。但香港情况却不一样,香港其他地方并未清零,所以虽然小区经封区检测而「净身」,但解封后病毒绝对有可能经人传人从大区输入,小区不排除再出现确诊个案。因此,两件事情不能相提并论。
上述分析指出,大区「清零」是抗疫的基本条件,而小区检测是持续「维零」的手段而已。因此,香港政府必须重新认真考虑,包括再请求国家医疗团队来港,进行全港性全民强检,然后使用主动式「健康码」,追踪疑似确诊者,尽快把他隔离。
可惜政府对上述两项措施都无能为力,疫情缓和因而遥遥无期,大家只能望天打卦,期望疫苗接种尽快面世。
另外,政府现时所推行的抗疫措施,似乎主要针对维护市民的生理健康,而甚少关注市民的心理健康,但笔者认为这两者同样重要。例如,突然封区非常扰民,市民每天都担心甚么时候轮到自己的住区,更有些预先知道的市民,会刻意不回家避开检测,过程中部分市民与政府不断在斗智斗法,对他们难免产生很大精神压力;又例如两人聚餐的限聚令,使一家三口每晚必须屈在细小的家里食饭,毫无空间出外「唞唞气」共享天伦。
这些场境加上日益增长的失业率,升斗市民会感到莫大沮丧,若然情况持续不变,恐怕到了疫情过后,虽然市民死不了,但不少人可能因为政府举棋不定、朝令夕改而「黐晒线」,造成长远的创伤!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表(外务)
来源:星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