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纪谦
「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希望鼓励更多香港企业进驻及青少年到大湾区发展。
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各方都在商讨如何促进不同行业发展的措施,而中央政府于2019年先后推出了大湾区建设的《8项政策措施》及《16项政策措施》,在不同范畴争取更多的学习、补贴、工作及生活的机会及便利。而在香港有6个功能上,政府整合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香港在商业市场上的地位。
首先站在人才发展方面,香港拥有世界级数的教育学府,也有中西文化的教育理念,也能够灵活运用两文三语再加上大部分本地人都具有国际的视野,因此可以吸引海外学生来港学习或发展。香港自身竞争力可以加强培训人才的多元化发展培养本地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为香港青年学习中国文化,促进两地年轻人交流,为他们提供更多内地实习、创业和工作的机会,亦可鼓励更多跨地域的创科交流,这样可以培养更多高新领域发展的人才,对将来的发展提高竞争力。另一面由于香港现时的配套都未能满足所有海外人才,如要留住外来的人才,一定要提高香港各方面的生活配套,例如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支助。
而近日,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了「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希望鼓励更多香港企业进驻及青少年到大湾区发展,让香港人有更多的机遇到一个有7000万人口的大湾区实现梦想,如欲申请该计划,必须为香港居民,可合法在港受雇工作,并持有在2019至2021年由香港或香港以外的院校颁授的学士或以上学位。劳工处联同创新及科技局已就计划成立秘书处,负责处理企业申请和发放津贴。计划即日起接受企业登记职位空缺,津贴名额按秘书处收到企业发送的《津贴初步申请及住宿安排申报表》先后次序分配,先到先得。根据资料来源劳工处联及创新及科技局的资料显示,计划要点须知如下:
1) 计划由香港特区政府推行,为大学毕业生提供2000个职位,当中有约700个专为创科职位而设,派驻他们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为2019至2021年的大学本科或以上毕业生创造就业机会。
2) 参与计划的毕业生须以雇员的身份受雇,并获得不低于1.8万港元的月薪,企业可就每名毕业生向秘书处申领每月1万港元的津贴,为期最长18个月,或到2023年第一季止,以较早者为准。
3) 机构须在香港及大湾区内地城市均有业务(包括驻港的内地企业);机构须持有有效的香港商业登记证或其他认可的注册证明,以及在内地工商登记管理机关登记、持有有效营业管业执照,或其他有效登记证。
4) 机构提供的非创科职位,须长时间派驻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创科职位则应派驻毕业生在香港及大湾区内地城市参与创科工作及接受在职培训,时间各占约6至12个月。
5) 雇员须于2021年8月31日或之前入职。
6) 机构的有关职位,如果已经在「防疫抗疫基金」的创造职位计划下获得资助,则不可在本计划重复申领津贴。
7) 本计划鼓励机构为毕业生提供在职培训,让毕业生获得裨益。有关培训只可在雇用期内进行,机构不可要求毕业生付费接受公司培训。
其次是可以透过在内地或粤港澳之间的交流,可以从中优势达到互补的作用和发现新的商机,有不少人认为香港的初创企业市场太局限在香港本地,未能将香港独有的研究及看法带到其他地方扩展业务,因此初创企业的发展可以于大湾区发展,相信过会是一个非常十分好的机遇。另外,由于香港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有利于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及航空运输业的发展,所以香港是内地与世界各地的桥梁,是许多本地和国际人才的集中地,透过人才的互通可以令两地的人才进行交流,在香港的企业家和青年人可以于内地扩展事业,也有助其他大湾区城市走向开放的方向发展,巩固了城市在国际商业的重要地位,帮助内地于投资及资金流动方面能够加快开放的速度。
政府也要积极提高政策推利的执行速度,鼓励更多机构于香港营造一个创新的环境,刺激香港人与内地发展。香港可以参考中央政府的方法,找一个行业设为试点,例如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城市试行做法是否可行,可行的话则能够制定为政策,可以为香港发掘更多与企业家合作的机会,引导香港市场和公司的发展。除了有效地推行政策外,让可以新增一个评分机制,根据分数给予有需要企业相应的援助资金,这样就更有效地鼓励香港企业创新。
总括而言,香港拥有国际商业枢钮的地位优势,如果可以优化以上几点,吸纳更多人才,就能够再增强香港的结构,也可以为了与大湾区互相帮助和发展,达到两赢的效果。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是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文化交流总会常务副主席暨香港菁英会副秘书长
来源: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