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城市化的条件和环境,决定中国城市化上半程既遵循规律又与众不同,进一步决定中国城市化下半程的新趋势和新格局。总体上,全国国土空间体系将走向城市化和一体化。在人口城市化率超过50%后,人口的空间集聚从以乡村体系为主体转向以城市体系为主体。“十四五”及未来15年中国城市体系将逐步演化为城市群、大都市圈、城市、城区、小城镇等多层嵌套的城镇体系。在此基础上,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得以继续推进。以城市为本底、城乡一体的国土空间将基本形成。
在经历打工就业主导、征地拆迁主导的城市化之后,升学就业以及享受生活正在成为主体。图为2020年5月15日,重庆西南大学迎来疫情以来首批返校大学生(图:新华社)
城市化是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过渡状态,是人口及其活动从固定分散的聚集向固定集中的聚集的转变过程。具体表现为四个转化:人口转化即从农民变市民,交互转化即从农业变非农,空间转化即从农村变城市,产出转化即从农业产出转向非农产出。中国城市化的条件和环境,决定中国城市化上半程既遵循规律又与众不同,进一步决定中国城市化下半程的新趋势和新格局。
城市人口趋向知识化
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以及人口需求的层级和结构的变化决定:“十四五”及未来15年,作为城市化主体的人口城市化将呈现新的趋势和格局。第一,长寿化和知识化与人口城市化同步。基于目前的水平和增速进行趋势预测:按每年提升0.7个百分点,2035年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70.5%;按每年增长0.3岁,未来15年人口平均寿命将增加4.5岁左右,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将接近4亿人;按每年净增500万人,2035年人才总量将超过2.6亿(人才包括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等)。第二,大学生与农民工分别是增量和存量城市化的主体。在经历打工就业主导、征地拆迁主导的城市化之后,升学就业以及享受生活正在成为主体。据估算:未来在每个年龄1,000万左右的城市化人口中,有500万及以上是乡村籍大中专学生、毕业生;通过配偶随迁、子女随迁、父母随迁带来的人口从乡村向城市以及城市之间的随迁形成随迁人口城市化。生活人口城市化即为享受城市生活环境而迁往城市的人口数量也将不断增加;征地拆迁人口城市化增量即失地城市化人口正在继续减少,1994年最高值为800万人,而2015-2018年平均为224.6万人。农民工将成为存量深度城市化的主体。从2011年起,外出农民工进城开始呈逐年回落趋势。第三,大学生和农民工在区际间双向梯度转移和流动。一方面,年轻的大学生从乡村、非都市圈城市群的小城市、中西部城市,向东部城市、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流动。另一方面,年长的农民工从东部城市、中心城市,向中西部城市、中小城市的家乡返回。农民工跨省流动2016-2019年分别下降1.5%、1%、1.1%、1.1%。第四,城市化人口的职、住与公共服务趋向一体化聚合。在中国城镇化经历了初始的“职城住乡,职住分离”(即在城市打工,在农村建房居住),到当前的“职城住城,职住分离”(即在外地城市打工,在家乡城镇置业),未来还将经历“职城住城,职住一体”(即职住同在一日通勤圈的城市里),以及更远的未来“职住城乡,职住一体”(即职住同在一日通勤圈的区域里)。人口与权利走向一体。在中国,城镇化经历了初始的“人口与权利完全分离”(即转移人口在城市,但是包括公共服务的所有权利在户籍所在的农村和城市),到之后的“人口与权利部分分离”(即转移人口在城市,其部分公共服务在谋生的城市),未来或将“人口与权利完全一体”(即转移人口的权利与人一体,随人而动)。城市产业发展呈现数字化
需求升级、技术创新、产业链新趋势和国际环境变化决定:“十四五”及未来15年,作为交互活动主要内容的产业发展将呈现新的趋势和格局。第一,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大规模的住房和基础设施城市化结束,制造业成本上升导致国际产业转移,进而导致制造业占比的快速下降。而生活城市化导致多样化的服务业增长,城市产业将从生产制造转向生活服务。但是制造业占比下降并不意味著规模下降,在外部环境不确定和科技创新的背景下,无论传统产业中端制造业,还是新兴产业高低端制造业都将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二,产业数字化日益广泛。数字化将使城市社会从有形的物质生产、消费、交换为主导,转向无形的物质即知识信息数据的生产、消费和交换为主导,将深刻改变城市的制造和服务产业体系。疫情将加快产业体系重塑进程。数字技术不仅在改变传统产业,而且将淘汰一些产业。藉助数据和智能技术,新型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将广泛兴起和繁荣。数据技术还将深刻改变产业业态和工作场景。第三,经济全国化不断加强。一方面国内完整产业链将逐步重建,另一方面全球产业链的部分嵌入或将升级。全国城市区域将从整体上的全球工厂转向分别的国家创新中心、制造中心、加工基地、资源基地、消费中心、服务中心。全球城市、世界都市圈和城市群将提升为国家或世界的创新、管理、服务和消费中心。国家重要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将成为国家和区域的创新、制造、管理、服务和消费中心。一些区域中心和中小城市将成为资源开采、产品加工和专业功能基地。第四,经济空间形态多层嵌套化。在城市集群和产业链集群的双重趋势作用下,未来产业链的主体空间形态将趋向都市圈和城市群化。与此同时,基于人口、区位条件、公共产品布局,以及非农产业发展趋势,在多层嵌套的城市体系空间上,将形成多层嵌套的产业和产业链体系。第五,产业经济双层流动和变化。经济发展和外部环境都决定产业链将重新布局。一方面,中低端制造业向中西部、大都市周边、中小城市迁移,中西部尤其中部、大都市周边和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将崛起。另一方面,中高端创新产业向东部、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核心区布局和转移,东部中心城市、中西部中心城市的产业将依次升级。
城市环境的智慧化改造
城市内部环境,包括土地空间结构、公共产品供给等,在经历上半程的规模扩张之后,加上创新技术的应用,“十四五”及未来15年将转向质量提升。第一,从规模扩展转向密度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在2012年达到2,161.48平方公里的峰值后开始逐步放缓,2011年约为5.0%,2015年为3.1%,比2011年下降约2个百分点。而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弹性系数2010年首次大于1,2015年和2016年分别为1.2、1.3。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城市密度目前相对较低,未来15年以优化结构、盘活存量为主导,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都将不断提升。第二,从开发建设转向智慧化更新改造。在经历30多年城镇住房及基础设施飞速发展后,城市进入住房及基础设施基本饱和的阶段。2019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9平方米左右,居住在钢筋混凝土或砖混材料结构住房的户比重为93.5%,住宅外道路为水泥或柏油路面的户比重为93.4%,有管道供水入户的户比重为97.7%。下半程城市化将转向住房及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升级。与此同时,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不仅催生了新型基础设施,而且将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新改造。未来15年城市将实现智慧化改造。第三,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公共服务的供给。在城市化的上半程,从1992年到2013年,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呈两位数高速增长,但是公共服务尤其是优质公共服务还比较缺乏。在城市化的下半程,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休闲、养老等公共服务尤其是优质公共服务及其相关的基础设施将成为发展的重点。
城市空间的星云化分布
在“十四五”及未来15年,中国经济活动的区域将在聚集和分化中实现形态重塑。一方面,在各个空间尺度上,一些中心地区将扩张和崛起,另一些边缘地区将收缩和衰退;另一方面,在大尺度聚集的地区,同时存在小尺度扩散。尽管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有所差别,但总体上,呈现以下特点。第一,中心村将逐步城镇化,边远村将进一步萎缩。农村非城市化人口在空间上将进一步聚集,农业规模化经营将进一步扩展。市场主导加政府引导,一些区位等条件较好的中心村和居民点将逐步扩张升级为小城镇,成为农村居民主要栖居地和农业生产指挥中心。另一些区位条件较差的边缘村和居民点将持续萎缩和消亡。第二,中心镇逐步城市化,边缘镇将部分衰落和消亡。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发达地区的中心镇、重点镇、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关镇将逐步形成发展为城市。落后地区的小城镇、边缘地区的小城镇大多在萎缩中维持,边远落后区域的小城镇有可能消亡。第三,中心城市将大型化,边缘城市将收缩、降级或消亡。受经济利益引导,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好的地级和县级市将大型化。而一些经济落后、人口稀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弱的地级和县级市将继续收缩和降级。《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4-2018年,507个城市保持了城区人口正增长,有122个城市出现了城区常住人口减少。这一趋势将在未来15年持续。第四,大中心城市将大都市圈化,并依次升级。在强二线城市崛起之后,弱二线城市以及部分强三线城市将依次崛起,与此同时,这些中心城市将从单中心大城市转向多中心的都市圈。根据课题组模拟和预测:未来大城市将发展到103个左右的都市圈、1,474个城市和城区,以及近2万个镇的多层次嵌套结构。第五,大都市圈呈现大城市群化,城市群走向巨型化。城市群在“十五”期间开始萌芽发展,“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将使得城市群走向巨型城市化地区化。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成渝等巨型城市化地区将逐渐一体化。这些区域将是以城市为本底的城乡一体的城市化地区,形成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小城镇多层嵌套,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的地区。根据课题组模拟和预测:未来中国将有17个城市群。第六,中心区域将向扩大化和网络化发展。2013 年后,随著东部中心经济要素的扩散以及现代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带来的显著时空压缩影响,东部地区及其近邻的中部地区构成的中心区域,中部区域在东中一体化加速城市化和崛起。北至京呼线、东南临海、西抵东经110 度经线附近山区绵延带的网络状城市体系,聚合成“一网”的趋势愈发明显。东中部地区已经成为中国人口的主要承载地,2019年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了65.11%(见图)。而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8》,2020-2021年中部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相对于2015-2016年平均上升15.5个名次。(作者分别系中国社科院财经院研究员,中国社科院财经院博士)
监制:连振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