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香港入境事务处成立60周年,中国传统以60年为“一甲子”,有生生不息、新的开始的寓意。回望过去60年,入境处一直尽忠职守,服务香港市民。2020年12月27日,屯门—赤𫚭角隧道正式通车,粤港政府正全力推进“港珠澳大桥港车北上不设配额计划”,疫情过后,如何确保两地通关顺畅,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香港要建设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创科人才将如何引进?近期香港社会十分关注公务员宣誓话题,作为香港纪律部队之一,入境处将如何完成这一任务?针对这些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香港入境事务处处长区嘉宏。
文|本刊记者 连振海 李博扬
香港入境事务处致力推进通关便利化(本刊记者 李博扬 摄)
推进粤港澳通关便利化 促进大湾区交流与发展
记者: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下的重大发展战略,行政长官2020年施政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及通关便利化,对此入境处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区嘉宏:为了进一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通关便利化,特区政府调整了部分陆路口岸的功能,并且延长了通关时间。针对跨境货运,我们实施了“东进东出、西进西出”的布局,今后跨境货车进出关口时,将改用东部的莲塘/香园围口岸和西部的深圳湾口岸,其余的陆路口岸都用来作为客运通关服务,这样我们的口岸通关能力将大大加强。
港珠澳大桥大幅节省了陆路货运的成本和时间,将珠三角西部纳入香港三小时车程可达范围内;去年8月26日,“东进东出”的莲塘/香园围口岸正式启用,粤港澳大湾区再添一条新物流大通道,它连接着深圳东部过境的高速公路,可以为深圳东、惠州、粤东及邻近省份提供更有效率的货运跨境通关服务;去年12月10日,“西进西出”的深圳湾口岸正式启用货检24 小时通关通道,进一步畅通了香港与内地物资物流往来。
记者: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曾提出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的理想布局。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员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少香港市民也将目光投向了大湾区,想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疫情结束恢复通关后,出入境客流将会剧增,针对这些变化,入境处做了什么准备工作?
区嘉宏:香港现时共有15个主要的出入境管制站,共设有超过700条e -道﹙多功能自助通道,下同),可以根据不同客流情况灵活调配,供香港居民及访港旅客使用。广深港高铁香港段与现时长达37,900公里的国家高铁网络连接,从香港出发46分钟就可以直达广州南,再转乘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到达大湾区其他城巿。去年开通的莲塘/香园围口岸是香港首个拥有“人车直达”设施的道路口岸,市民除了使用公共交通服务之外,还可驾驶私家车或利用连接口岸的行人隧道直达口岸,办理出入境手续后过境。疫情结束后,入境处将全力配合特区政府,尽早推动深圳湾口岸24 小时客运通关服务。
特区政府与深圳市政府亦正研究,在新皇岗口岸实施“一地两检”安排,进一步提升口岸的通关效率,使得往来港深两地人流车流更加快捷和畅顺,旅客过关更为方便舒适,同时亦加强香港与深圳及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联系。
去年年底屯门—赤𫚭角隧道正式通车后,“港珠澳大桥港车北上不设配额计划”也在加速推进,这将便利香港居民以自驾的方式到广东省作短期商务、探亲或旅游。粤港政府亦积极研究把计划延伸至另一个港深陆路口岸,让香港私家车可以穿梭粤东、粤西。
随着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和莲塘/香园围口岸这三项重要跨境基建的开通,香港和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交通时间大大缩短,拉近了距离,更逐步形成了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的理想布局,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极为有利的良好基础。
疫情期间入境处服务工作一直未曾间断
记者:疫情之下,香港部分出入境口岸和部分旅客通关服务暂停,入境处的工作有什么新变化?
区嘉宏:2020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为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特区政府自去年1月底起分阶段暂停部分管制站的客运通关服务,而所有货运通关服务则不受任何影响。入境处主动调派前线人员,协助卫生署进行旅客健康申报工作。部分客运通关服务暂停后,入境处灵活调配人手到一些服务需求有明显上升的组别,当中包括签证及政策部、协助在外香港居民小组、查询及联络组等,大家上下一心,同心抗疫。
自去年2月15日起,我们更调派人员,参与上门突击检查接受强制检疫人士的工作。截至去年年底,入境处人员针对正接受强制检疫人士而进行的上门突击检查次数近6,000次。除此之外,入境处亦增派人手到个案追踪办公室,协助加大追踪密切接触者的力度,并建立电脑查询系统,让前线医护人员查核受检测人士的出入境记录,配合医管局进行风险评估。 最近我们亦在出入境管制系统加入了“回港易”的绿色二维码资讯,提供跨部门的一站式检查,大大减少市民轮候检查的时间。
入境处义工队亦积极参与各项前线防疫义工服务,先后共派出超过700人次前往不同社区,派发口罩及抗疫物资,协助创科局测试家居检疫电子手环,于临时检测中心协助维持秩序,协助支援医护人员运送物资等。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多地为防止疫情蔓延闭关封城,大批港人滞留外地,入境处为协助滞留外地的港人做了哪些工作?
区嘉宏:“港人安全无小事、同胞利益重泰山”,入境处积极参与特区政府的前线抗疫工作,一直未曾间断。截至去年年底,协助在外香港居民小组共收到逾18,000宗求助个案,大部分都与疫情相关,是2019年同期收到求助个案的4.5倍。为应对突然飙升的求助个案,我们迅速应变,累计调拨685名人员加入这个小组。我们的热线电话24小时对外开放,随时接听及解答求助电话,回复求助电邮,登记求助人的详细资料,并及时联络不同单位以协助他们尽快回港。
为尽力协助滞留外地港人回港,协助在外香港居民小组除了执行去年武汉和日本钻石公主号撤离行动外,亦协助策划秘鲁、摩洛哥、印度及巴基斯坦等地的专机安排工作。在外交部、驻外使领馆及其他内地和特区政府机构的大力帮助下,我们共协调了51班包机或商业航班,接载了超过7,500名港人回港,当中不乏长期病患、孕妇、婴儿、老年人、学生等急需回港的人士。
记者:疫情之下,不少旅客滞留香港,还有不少非永久性居民滞留外地,无法正常回港续签,针对这些情况,入境处是怎么处理的?
区嘉宏:随着疫情暴发,各地先后实施旅游限制后,入境处的签证审批工作量明显上升,尤其是处理延期逗留有关的申请类别。我们的延期逗留组于去年2月至12月期间,一共收到累计近17万宗访客延期逗留申请,是2019年同期收到的申请数目的25倍。入境处透过内部调配人手,额外安排超过400人支援相关的签证组别,以应付庞大的工作量。
我们同时关注身在香港以外地方的香港非永久性居民,他们可能因疫情未能适时回港申请延期逗留。我们灵活变通、因时制宜,接受非永久性居民在香港以外提出回港的申请,向申请人签发入境签证/进入许可标签,让他们在该标签列明的有效期内回港,解决他们未能适时回港延期申请的忧虑。
扩大创新科技应用 致力提升服务效率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我们不少生活和工作模式,运用创新科技,以创新思维转变以往的服务模式,成为了疫情之下的“新常态”。针对这一“新常态”,入境处的服务如何做到更智能化和便民化?
区嘉宏:近年来,入境处推出了一系列自助服务平台,不断优化提升入境处APP,务求运用创新科技,令入境处服务更贴心、更便民、更完善,例如在全新智能身份证换领中心,我们提供了“一条龙”服务,由登记到领取证件都能够自助办理。
我们申请证件的自助服务站,集填表、拍照、付款多功能于一身,整个申请流程只需大约5分钟。自助服务站大大缩短了处理申请特区护照的时间,将申请时间由10个工作日大幅减少至5个工作日。现在我们正准备大规模地推行电子化,处理签证及各项申请,当中包括签发电子签证及增设更多缴费的渠道,从而进一步提高处理签证的效率。
此外,入境处还在屯门兆麟政府综合大楼设立了屯门综合办事处,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人事登记、旅行证件申请、延期逗留申请,以及出生和婚姻登记等,免去了市民来回奔波前往不同部门办理证件的不便,而办事处将很快投入服务。
透过创科应用,入境处致力推进通关便利化。现在,港澳及内地旅客均可以使用e -道办理出入境手续,方便快捷。入境处正探讨利用新技术确认身份,以进一步简化出入境程序,通过减少出示证件及减少触碰e -道的次数,让出入境检查更简单、更快捷。
有危自有机,受疫情期间防疫举措启发,我们留意到市民希望尽量减少触碰公共设施,以减低感染病毒的机会。我们计划逐步扩大创新科技的应用,未来通过更加多元化的自助系统协助,包括让市民透过手机完成各项申请程序,这样市民办理证件的时间将大幅减少,并且可在非办公时间透过自助服务站办理相关业务。随着创新科技的应用,入境处有信心能够配合特区政府的“香港智慧城市蓝图”,将香港构建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智慧城市。
2023年起,入境事务处总部将由湾仔搬至将军澳。新入境事务大楼毗邻港铁将军澳站及调景岭站,将与周边的行人通道连结,方便市民往来。新总部将接纳人流约每日6,500人次。未来,我们定必能迎难而上,配合国家和特区发展,继续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令入境处继续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入境事务队伍之一。
记者:香港要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人才至关重要。培育本地人才,特区政府责无旁贷,但要在短时间内提升香港的国际创科竞争力,引入人才亦非常重要。入境处在人才引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区嘉宏:人才对于香港乃至整个大湾区的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在“一国两制”下,香港以“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独特优势,积极发挥“人才窗口”的角色,透过各项人才入境计划为香港及大湾区吸纳世界各地的人才,配合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大格局,促进粤港澳人才的流通。疫情前,每年有逾60,000人透过各项人才入境计划来港。我估计在疫情过后,各地都会采取措施,大举引进人才,以加强其经济的复苏能力。入境处会继续积极透过不同的入境计划,促进更多人才来港,扩大香港的人才库,以配合香港和大湾区的持续发展。
其中,“科技人才入境计划”自推出以来,就吸纳了不少世界各地的科技人才来港从事研发工作。去年1月底,“科技人才入境计划”输入人才的科技范畴由原本的7个增加至13个,包括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网络安全、数据分析、金融科技、材料科学、机械人技术、5G通讯、数码娱乐、绿色科技、集成电路设计、物联网及微电子等。另一方面,“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一直是吸引世界各地高技术人才来港定居的重要渠道。为进一步壮大香港的人才库,该计划的配额已由每年1,000名增加至2,000名。
宣誓效忠 守好国家“南大门”
记者:近日香港社会十分关注公务员的宣誓话题,公务员事务局亦要求全体公务员宣誓或签署声明。您觉得宣誓或签署声明是否有必要?若有入境处职员拒绝签署相关声明,您将会如何处理?
区嘉宏:我认为宣誓或签署声明是很有必要的,这能够令公务员们更加明确地意识到其公职身份所带来的责任、担当和要求,有助于进一步保护、巩固和推广公务员须恪守的核心价值。去年7月,我获任命为入境处处长时,已经作过一次宣誓,去年12月18日,我又以公务员的身份再进行了一次宣誓。
入境处亦作出了相关安排,较早之前新入职入境处的公务员已经作了宣誓,现职公务员的声明签署工作也正在进行中。如准受聘人拒绝宣誓或拒绝签署声明,根据公务员事务局相关规定,他便不符合聘任条件,将不会获得聘用。如有现职公务员拒绝签署声明,将会被视为拒绝接受公务员应有的责任,不再适合担任公务员的职务,我们将会终止有关人员的聘任。
在这里我再次强调,维护国家安全,是所有人的共同责任,亦是公职人员应有之举。作为特区政府纪律部队的一员,入境处人员更需严守纪律,忠诚拥护“一国两制”及基本法,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在社会树立榜样。如有人违反入境处纪律和公务员规定,涉及违法行为或发表不恰当言论的事件,我绝不手软,一定会严肃跟进,正本清源、拨乱反正。
记者:入境处对香港特区的出入境把关工作极其重要,香港国安法实施之后,入境处如何根据新的变化,采取新的举措,防范危害国家安全的人士出入境?
区嘉宏:入境处作为香港特区其中一支纪律部队,负有维护国家和特区安全的职责,有责任配合中央驻港国安公署及香港国安委,执行防范和打击危害国家和特区安全的工作。一直以来,入境处始终坚持从招聘、培训及管理三大方面打造队伍,建立一支忠诚、担当、拥有正确的国家及民族观念、具备大局意识及管理能力的入境事务队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香港国安法是一个契机,让香港重新出发。香港国安法实施之后,入境处积极部署相关工作,切实根据香港国安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把关,无畏无惧地守好国家的“南大门”,包括在各口岸加强检查及询问可疑人士,在受理各项赴港或延期签证申请时,加入国家安全风险的评估,与中央驻港国安公署和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及香港国安委加强沟通协作等,以共同维护国家安全,确保香港继续成为世界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回望过去60年的岁月里入境处展现的毅力和意志,我们皆感到骄傲。我会继往开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克服挑战,勇往直前,带领入境处的同事,共同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原标题为:推进通关便利化 守好国家“南大门” ——专访香港入境事务处处长区嘉宏
监制:连振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