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秉坚
近日有机构发布有关贫富差距的相关研究,显示富人在财富管理上短短9个月便能够填补在疫情中的损失,然而基层则需要超过20年的时间才能回复在疫前水准。这个数十倍的差距不能忽视,若政府不妥善管理好市民对财富变化的期望,将会影响到市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令政府施政举步维艰。
特区政府就贫穷问题成立扶贫委员会,检视现行政策和探讨新措施,以达至防贫及扶贫的目的,促进社会向上流动及为有特别需要的群组提供支援,并就扶贫议题进行研究及专题分析,以协助制定相关政策及措施。委员会最为人熟悉的一项工作是监督关爱基金运作,进行补漏拾遗,以应对贫穷问题。
在经历12个月的抗疫,对本港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饮食、航空、旅游业更是重灾区,从业员失业、转行的例子多不胜数。特区政府接纳专家意见,制定「限聚令」、禁止晚市堂食、关闭部分场所等防疫措施,社会大众是理解的。
然而,因抗疫措施衍生的经济问题,则需要政府及时和积极回应社会诉求,在恒常的政策机制未能弹性处理时,应该善用关爱基金的能动性让市民在经济寒冬下尚能过一个温暖的农历新年。
笔者认为,现在的社会问题关键并不在于什么时候「派钱」和金额,而是在于什么时候可以回复依靠自身努力来赚钱。香港市民引以为傲的狮子山精神,是代表市民即使面对逆境挫折,仍会挣扎求存、自力更生,绝不会贪图不劳而获。
特区政府未来数个月将会展开疫苗接种计划,政府亦要同时规划好扶助企业复苏的政策,因为这才是解决贫穷问题的根本。笔者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眼见不少家庭经济支柱失业或遭到减薪,不少家庭主妇为了家庭收入而积极投入清洁行业,以赚取收入来缴交㓥房租金和基本生活开支;更有专业运动教练因疫情未能开班,现已转行做办公室清洁工作,目的也只是为了生计。这些故事的主角也不是只希望领取政府和慈善机构的接济,他们需要的是用自己双手来谋生。
政府是一部庞大的机器,运作成熟的系统既稳定,又能因应社会发展需求而调节。在抗疫的一年间,笔者有感政府是在努力应对疫情,把疫情对香港的影响降到最低,故希望市民在未来政府的有限度封区的工作上予以包容和配合,目标及早「清零」,使香港可以恢复正常轨道。同时,也期望政府可以及早规划扶助企业的专案和计划,以发展经济来解决贫穷问题。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注册社工、香港菁英会副主席
来源: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