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子伦
在第四波疫情的冲击下,2020年10至12月的失业率创16年来新高,升至6.6%。「保就业计划」已经结束,在农历新年过后相信会出现结业和裁员潮。香港经济环境差是不争的事实,短期内难以逆转,可是笔者认为特区政府有三项工作可以考虑落实,让香港经济在中期可以尽快重启。
首先,特区政府应设法令染疫人数「清零」,加快粤港通关。近月,香港每天仍出现数十单个案,走势反复。事实证明,现行的防疫措施效果有限,特区政府应尽快公布疫苗接种计划详情,并在疫苗抵港后立即开展接种工作。倘若接种计划是采取自愿性质,有很大机会出现类似西方国家接种人数低下的情况。为了确保市民健康及缩短疫情对经济的伤害,特区政府可能需要推行禁足令及强制接种疫苗。不过,特区政府必须拨出预算,补贴因禁足而失去薪酬的市民,减少他们的经济负担。只有尽快令粤港通关,香港经济才有机会快速恢复。
其次,协助企业数码转型,减少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最近有消息指特区政府正研究商场提早关门,这样将会进一步打击零售业的生意。笔者早前曾经建议优化「遥距营商计画」(D-Biz),集中社会资源建构「线上综合平台」,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商户,提供线上产品销售及宣传,让它们以较少资源实现数码转型,使各行各业产生协同效应,为香港经济发展带来新气象。要是特区政府能提供预算,以公私型合作(PPP)的模式推动这项计划,相信能有效「保企业」,继而达致「保就业」。
最后,协助市民职业转型,为他们提供工作出路。新冠疫情加速了网络化的进程,部分工种,例如银行柜员、售货员等,将会逐渐由线下为主转移到线上。现时,政府提供的再培训课程都是聚焦于学历较低的人士,可是学历较高的人士也有转型的需要。特区政府可以考虑预留开支为他们提供科技相关的培训,让香港科技专才得以增加,促进大湾区内的人才流动。
第四波疫情尚未完结,市民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倘若特区政府加快推出疫苗接种计划,实现粤港通关,并协助企业数码转型及市民职业转型,让市民看到希望,经济才能于不久将来再次起飞。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云浮市青联委员、中华文化传承交流联合会政策研究主任
编辑:潘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