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锦辉
八达通公司拥有20多年「拍卡式」电子支付的经验,理当可以在跨境数码人民币支付服务派上用场。(资料图片)
内地第二批数码人民币试点城市,包括上海、海南、长沙、青岛、大连及西安等,已开始筹备活动。去年正值深圳经济特区开放40周年,该市成为首个大规模数码人民币的试点,深圳市政府以红包方式,向5万市民发放合共1,000万元,鼓励市民多以数码人民币消费。上海市于今年1月5日则以另类方式推行,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同仁医院以「可视卡」形式,发行数码人民币钱包予医生,让他们在院内使用。
内地传媒为事件作大肆宣传,不过笔者认为,未免有点小题大做。以储值卡形式作无现金支付根本毫无新意,全国皆是,同仁医院的「可视卡」,与一般内地大学生使用的饭堂传统储值卡,在支付功能上大同小异。
沪医院储值卡 医生数码人币钱包
所以,似乎传媒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告知天下」,上海已成为数码人民币的第二批试点城市,而同仁医院应用是落实计划的第一炮。然而,以医生专用的储值卡消费作宣传的标题,未能够充分显现数码人民币对上海普罗消费者的好处。
事实上,上述同仁医院和大学饭堂所用的支付卡,都属于储值卡,两者均利用拍卡支付,并以银行转帐方式自动充值。两者的不同之处,是所储存的人民币形式,前者储存的是数码人民币(亦是这次宣传中本来的主角),后者则是实体人民币。从消费者角度而言,过程中钱不过手,所以用什么人民币,理论上他们无必要知道。
笔者认为,上海市政府选择以医院场景作头炮宣传,效果未必太好。首先是应用只局限于医院范围,而深圳红包发放则涉及全市;再者,受惠者局限于医生,不包括留医病人,而深圳的受惠用户是全城市民。
以医院作头炮宣传 效果似欠佳
由此看来,上海在推广数码人民币方面,与深圳相比较为逊色。
不过,从管理角度,上海市政府的安排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从小做起,新式支付卡在医院操作,容易监管,减轻风险。从医生用户开始,也是较容易掌握,医院可以数码人民币支付医生部分工资,鼓励他们多在院内消费,一举两得。然而,无论安排如何妥善,一般普罗大众对医院内部行政又怎会关心呢?
「可视卡」的特点,是它的可视化介面功能,在卡面上有个视框,用户可以从中阅览自己的户口纪录。其实这项技术并不创新,不少高级会所都采用它作为VIP会员卡,凸显贵宾会籍地位,据悉可视卡的售价是普通卡的10倍,难怪同仁医院只发给医生使用。
院方曾经说过,「脱离手机的支付模式主要是为便于运用智能终端困难的人群使用数码人民币」,笔者认为这一点尤其重要。利用手机支付服务的先决条件,是用户必须拥有一部智能电话,以及内地银行户口,两者必须绑定。然而,对于不是长居内地的人士而言,例如香港居民及外国游客,未必那么容易满足这些条件,从而构成「数码鸿沟」的社会问题。
支付卡是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本港的八达通为例,游客可以很容易从便利店购买,避免他们在港消费时受阻。尽管如此,八达通卡的这个优点,在过去几年却没有人关注。
争取大湾区 作数码人币试点
笔者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向中央争取成为数码人民币试点,特别是推行跨境支付。大湾区可以仿效上海市,采用支持「数码共融」的支付卡做法,并且逐步落实计划,例如以落马洲河套区先行先试。港深两市政府可以采用八达通作为数码人民币钱包,八达通公司拥有20多年「拍卡式」电子支付的经验,其金融治理经验也非常丰富,八达通卡理当可以在跨境数码人民币支付服务,派上用场。
「一卡两地」存在的障碍,是「一国两币」的问题,为纾缓这问题,八达通与深圳通约10年前曾经合作,推出带有两个钱袋的「互通行」卡,可是市民的反应一般。笔者建议,两市政府可以让河套区成为独立小区,区内不设现金,以数码人民币为通用货币,并以八达通为硬钱包。为进一步配合安排,于河套区上班人士均以数码人民币发工资,以及只可以透过「八达通」卡消费。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外务)、香港资讯科技联会前会长
来源:香港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