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庄 I 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教授
《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面对2020年肆掠全球的新冠疫情,世界各国有三种不同应对方法,分别为中国以「清零」为目标的积极抗疫、以美国为标志的消极抗疫、以英国早期为代表的「群体免疫」。香港作为一个只有750万人口的极小经济体,应当摒弃美国式消极抗疫,香港有条件也有责任积极抗疫,尽早作全民检测,实现「清零」和通关,拯救经济和民生。
应对疫情的三种模式
最近医学资料显示,2019年底新冠肺炎病毒同步袭击世界不同地方。对自然界产生的病毒,人类应当采用最优的方法,但不同国家和地区却以各种不同的理由,采用不同的应对方法。
中国是《孙子兵法》作者的故乡,采用了《孙子兵法》的对策。《孙子兵法》里《形篇》写道:「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是说,要创造条件,立于不败之地,等待胜敌时机。中国积极应对疫情,甚至不惜封城,阻断病毒扩散、传播;积极治疗,除西医药治疗之外,也采用中医药治疗。同时加紧研制疫苗。对病毒本身,要求「清零」,隔离所有染疫者,实行「内防蔓延,外防输入」的政策。中国采取积极防御的方略,虽然管制和检测耗费,但换来百姓安心、经济运作、GDP增长,抵消了花费。这是第一种模式。
美国采用消极防御的方针。虽也救治染疫者,但不够积极,未能尽力阻断病毒扩散、传播,也没有「清零」计划,但对研发、制造疫苗还是重视的。早在2020年4月,美国就制定曲速行动计划(Operation warp speed),集中内外医疗力量,以100亿美元资金研制疫苗。这是第二种模式。受美国影响,不少国家和地方采用这种模式,但它们没有疫苗的研制力量,就想办法按照现行体制进行防范。如香港就根据第599章《预防及控制疾病条例》的旧章,结合新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规例,实施限制群组聚集、强制某些业务及处所检测、要求若干人士强制检测、对外国入境强制检测隔离等措施。
第三种模式是无所作为模式,向病毒投降,无所谓防御。这是英国初期曾实行的模式。这一模式在英国首相约翰逊染疫后,逐渐被其本国和其他原来也相信「群体免疫」的国家抛弃。这种模式在18-19世纪时提倡可以理解,当时医学对传染病的认识还很肤浅,人类对疫苗还没有认识,只知道染疫者如果不死就可以免疫。虽然人类可以等待疫苗的研制成功,但在等待期间,不排除有交叉感染,增加了染疫率和死亡率。如果在病毒传播初期就鼓吹「群体免疫」,是不合时宜的。对可能死去的40%的染疫者,没有尽到「救死扶伤」的责任,这是对人类文明的极大讽刺,是对医学科学的残暴践踏,是国家责任的无情放弃,也是人类在处理人和自然关系方面的重大过错和教训。
以上说明,第三种模式,过于消极,有违「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哲学。第一、二种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清零」。香港特区政府2020年的施政报告曾说力争「清零」,但特区政府认为是口号,又说全民检测难保证「清零」,甚至说没有科学依据。
2020 年 12 月 6 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到访设于坑口社区会堂的社区检测中心
全面检测方能做到「清零」
以为检测没有作用,检测到某人没有病毒,只是一刻而已,下一刻也可能染疫。这不无道理,但这种理解是静态看问题,他们不理解的是,一刻是多长时间。如果未作全面检测,那一刻可能很短,可能几小时,也可能几天。但假如能在较近时间内进行全面检测,找到核酸检测阳性染疫者进行隔离,这样未被隔离的染疫者就很少,那「一刻」就可以大大延长。
简单来说,「清零」就是通过全面检测的手段,发现未求医的染疫者,进行隔离治疗,以减少染疫者。定期或不定期重复这个步骤,原来未被发现的染疫者就会被发现,经过隔离治疗,就会骤减。经过两次或以上全面检测,就可以达到染疫者最终「清零」或趋零的目标。这样政府就可以发出「健康码」给需要出行的人,社会经济生活也就可以恢复正常了。这对民心有莫大的激励作用,是值得算一算的政治帐和经济帐。
以香港为例,总人口有750万,现经求医检测知道的累积染疫者有8千多人,但这可能并非全部。假设剩下的未被发现的全部染疫者是X,经过一次全面检测,假设95%X被找到,但又有5%X的新染疫人(这是对外来入境者检疫、隔离不力的假定),染疫者就剩下10%X。过一段时间,再做第二轮全面检测,又找到90%剩下的染疫人,染疫者就剩下1%X。过一段时间,再做第三轮检测,染疫者就剩下0.1%X,就可以趋于「清零」。外来入境者需要隔离检疫14天,中央为了帮助香港,派出医疗队协助检测,并改建有千余床位的方舱医院应急,就是为全面检测时染疫者猛增时提供必要床位。
有人认为浪费资源,每次要检测全部人口,劳民伤财。但为民众健康,不得不劳民,伤财则未必。世界著名医学期刊《刺针》(The Lancet)介绍10人一组的检测安排。750万人全面检测不必使用750万件核酸试剂,按10人一组只需要75万试剂,假设现在香港未被发现的染疫者有5,000人,分别在5,000组内呈阳性(作最不利估计),则有5万人还不确定,还需要5万件试剂,总共80万试剂就可应对750万人(含其中5,000名染疫者)的全面检测,并把全部染疫者都找出来。如香港有750万件试剂,就可进行8-9轮全面检测,时间也大大缩短。青岛有1,000万人口,5天可以全面检测一次,依样画葫芦,香港也能做到。施政报告说私营检测机构每天可处理10万人检测,加上公营检测机构,估计达到30万人。假定10人一组检测,加快8-9倍速度。第一轮3天检测完毕,等待核酸检测阳性样本出现,再对5万人做第二轮检测,1天完成,发现剩于的5千名染疫者,一周可以完成全面检测。若干次的检测费用,与受疫情影响的行业和个人的救济而言,恐怕是微不足道的。
上述计算,自属浅层问题。但特区政府否认全面检测,却是深层次的。例如:缺乏判断重大事件性质的能力,把公共卫生事件当作私人看病的人权问题;欠缺知人善任的眼光,离地的意见可被采纳,但却未能吸纳内地经验、社会呼声;怯于胆略应对社会反弹,担心全面检测被司法覆核,担心有人发动杯葛而无惩治之法,担心市民消极抵制而无后续之策等等,不一而足。
要解决好抗疫这个根本性问题
特区政府可能误解了「清零」和「内防反弹(扩散),外防输入」的关系,以为「应检尽检」就可以实现「清零」目标,没有意识到,在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的情况下,「应检尽检」未必可以应对社会公共卫生危机。如果在方舱医院改建之际,香港推行全面检测,第四波疫情就不会爆发,这并非马后炮。有些不愿意全面检测的国家如美国、印度等国,有令人忧虑的事例可证。在有能力、有条件作全面检测的情况下,却只作了自愿性、针对性检测,失去了难得的时间和机会。
现在研制出了疫苗,但疫苗来到和实现接种都有一个过程,有先来后到问题。所有染疫者未必可以接受疫苗,如果后来发现有不合适接种疫苗的染疫者,再隔离治疗,可能就太迟了。实验室条件下的疫苗,与实际情况下的接种,可能有不同效能,应当防患于未然。特区政府现就应当亡羊补牢,尽早作全面检测,找到全部的染疫者进行隔离治疗。如果很多人在等待接种期间染疫,政府就很难向广大市民交待。
2020 年 12 月 6 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到访设于坑口社区会堂的社区检测中心
特区政府认为「全面检测」不科学而不可行,这个认识是不科学的,缺乏事实根据和逻辑推敲。目前香港疫情的危机是对个别和具体问题过于重视,对整体和关键问题过于轻视。对经济民生问题表面上关心,实际上不重视。染疫人人派5,000港元,但不按既定的救济措施进行救济。限聚令紧了又松,松了又紧,多次反复,无所适从。谁也不能否认,港人避疫内地,人数不断增加,就是对特区政府防疫能力不信任的表现。
对经济民生和未来发展等问题,政府决策过于简单化。抗疫根本性问题不解决,任何经济民生问题也就解决不好。对疫情、检测、疫苗、治疗、抗疫等种种情况,特区政府要有宏观中肯分析,才能驾驭大局,事半功倍解决问题。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1年1-2月号第69-72页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宋小庄 I 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教授
《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面对2020年肆掠全球的新冠疫情,世界各国有三种不同应对方法,分别为中国以「清零」为目标的积极抗疫、以美国为标志的消极抗疫、以英国早期为代表的「群体免疫」。香港作为一个只有750万人口的极小经济体,应当摒弃美国式消极抗疫,香港有条件也有责任积极抗疫,尽早作全民检测,实现「清零」和通关,拯救经济和民生。
应对疫情的三种模式
最近医学资料显示,2019年底新冠肺炎病毒同步袭击世界不同地方。对自然界产生的病毒,人类应当采用最优的方法,但不同国家和地区却以各种不同的理由,采用不同的应对方法。
中国是《孙子兵法》作者的故乡,采用了《孙子兵法》的对策。《孙子兵法》里《形篇》写道:「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是说,要创造条件,立于不败之地,等待胜敌时机。中国积极应对疫情,甚至不惜封城,阻断病毒扩散、传播;积极治疗,除西医药治疗之外,也采用中医药治疗。同时加紧研制疫苗。对病毒本身,要求「清零」,隔离所有染疫者,实行「内防蔓延,外防输入」的政策。中国采取积极防御的方略,虽然管制和检测耗费,但换来百姓安心、经济运作、GDP增长,抵消了花费。这是第一种模式。
美国采用消极防御的方针。虽也救治染疫者,但不够积极,未能尽力阻断病毒扩散、传播,也没有「清零」计划,但对研发、制造疫苗还是重视的。早在2020年4月,美国就制定曲速行动计划(Operation warp speed),集中内外医疗力量,以100亿美元资金研制疫苗。这是第二种模式。受美国影响,不少国家和地方采用这种模式,但它们没有疫苗的研制力量,就想办法按照现行体制进行防范。如香港就根据第599章《预防及控制疾病条例》的旧章,结合新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规例,实施限制群组聚集、强制某些业务及处所检测、要求若干人士强制检测、对外国入境强制检测隔离等措施。
第三种模式是无所作为模式,向病毒投降,无所谓防御。这是英国初期曾实行的模式。这一模式在英国首相约翰逊染疫后,逐渐被其本国和其他原来也相信「群体免疫」的国家抛弃。这种模式在18-19世纪时提倡可以理解,当时医学对传染病的认识还很肤浅,人类对疫苗还没有认识,只知道染疫者如果不死就可以免疫。虽然人类可以等待疫苗的研制成功,但在等待期间,不排除有交叉感染,增加了染疫率和死亡率。如果在病毒传播初期就鼓吹「群体免疫」,是不合时宜的。对可能死去的40%的染疫者,没有尽到「救死扶伤」的责任,这是对人类文明的极大讽刺,是对医学科学的残暴践踏,是国家责任的无情放弃,也是人类在处理人和自然关系方面的重大过错和教训。
以上说明,第三种模式,过于消极,有违「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哲学。第一、二种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清零」。香港特区政府2020年的施政报告曾说力争「清零」,但特区政府认为是口号,又说全民检测难保证「清零」,甚至说没有科学依据。
2020 年 12 月 6 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到访设于坑口社区会堂的社区检测中心
全面检测方能做到「清零」
以为检测没有作用,检测到某人没有病毒,只是一刻而已,下一刻也可能染疫。这不无道理,但这种理解是静态看问题,他们不理解的是,一刻是多长时间。如果未作全面检测,那一刻可能很短,可能几小时,也可能几天。但假如能在较近时间内进行全面检测,找到核酸检测阳性染疫者进行隔离,这样未被隔离的染疫者就很少,那「一刻」就可以大大延长。
简单来说,「清零」就是通过全面检测的手段,发现未求医的染疫者,进行隔离治疗,以减少染疫者。定期或不定期重复这个步骤,原来未被发现的染疫者就会被发现,经过隔离治疗,就会骤减。经过两次或以上全面检测,就可以达到染疫者最终「清零」或趋零的目标。这样政府就可以发出「健康码」给需要出行的人,社会经济生活也就可以恢复正常了。这对民心有莫大的激励作用,是值得算一算的政治帐和经济帐。
以香港为例,总人口有750万,现经求医检测知道的累积染疫者有8千多人,但这可能并非全部。假设剩下的未被发现的全部染疫者是X,经过一次全面检测,假设95%X被找到,但又有5%X的新染疫人(这是对外来入境者检疫、隔离不力的假定),染疫者就剩下10%X。过一段时间,再做第二轮全面检测,又找到90%剩下的染疫人,染疫者就剩下1%X。过一段时间,再做第三轮检测,染疫者就剩下0.1%X,就可以趋于「清零」。外来入境者需要隔离检疫14天,中央为了帮助香港,派出医疗队协助检测,并改建有千余床位的方舱医院应急,就是为全面检测时染疫者猛增时提供必要床位。
有人认为浪费资源,每次要检测全部人口,劳民伤财。但为民众健康,不得不劳民,伤财则未必。世界著名医学期刊《刺针》(The Lancet)介绍10人一组的检测安排。750万人全面检测不必使用750万件核酸试剂,按10人一组只需要75万试剂,假设现在香港未被发现的染疫者有5,000人,分别在5,000组内呈阳性(作最不利估计),则有5万人还不确定,还需要5万件试剂,总共80万试剂就可应对750万人(含其中5,000名染疫者)的全面检测,并把全部染疫者都找出来。如香港有750万件试剂,就可进行8-9轮全面检测,时间也大大缩短。青岛有1,000万人口,5天可以全面检测一次,依样画葫芦,香港也能做到。施政报告说私营检测机构每天可处理10万人检测,加上公营检测机构,估计达到30万人。假定10人一组检测,加快8-9倍速度。第一轮3天检测完毕,等待核酸检测阳性样本出现,再对5万人做第二轮检测,1天完成,发现剩于的5千名染疫者,一周可以完成全面检测。若干次的检测费用,与受疫情影响的行业和个人的救济而言,恐怕是微不足道的。
上述计算,自属浅层问题。但特区政府否认全面检测,却是深层次的。例如:缺乏判断重大事件性质的能力,把公共卫生事件当作私人看病的人权问题;欠缺知人善任的眼光,离地的意见可被采纳,但却未能吸纳内地经验、社会呼声;怯于胆略应对社会反弹,担心全面检测被司法覆核,担心有人发动杯葛而无惩治之法,担心市民消极抵制而无后续之策等等,不一而足。
要解决好抗疫这个根本性问题
特区政府可能误解了「清零」和「内防反弹(扩散),外防输入」的关系,以为「应检尽检」就可以实现「清零」目标,没有意识到,在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的情况下,「应检尽检」未必可以应对社会公共卫生危机。如果在方舱医院改建之际,香港推行全面检测,第四波疫情就不会爆发,这并非马后炮。有些不愿意全面检测的国家如美国、印度等国,有令人忧虑的事例可证。在有能力、有条件作全面检测的情况下,却只作了自愿性、针对性检测,失去了难得的时间和机会。
现在研制出了疫苗,但疫苗来到和实现接种都有一个过程,有先来后到问题。所有染疫者未必可以接受疫苗,如果后来发现有不合适接种疫苗的染疫者,再隔离治疗,可能就太迟了。实验室条件下的疫苗,与实际情况下的接种,可能有不同效能,应当防患于未然。特区政府现就应当亡羊补牢,尽早作全面检测,找到全部的染疫者进行隔离治疗。如果很多人在等待接种期间染疫,政府就很难向广大市民交待。
2020 年 12 月 6 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到访设于坑口社区会堂的社区检测中心
特区政府认为「全面检测」不科学而不可行,这个认识是不科学的,缺乏事实根据和逻辑推敲。目前香港疫情的危机是对个别和具体问题过于重视,对整体和关键问题过于轻视。对经济民生问题表面上关心,实际上不重视。染疫人人派5,000港元,但不按既定的救济措施进行救济。限聚令紧了又松,松了又紧,多次反复,无所适从。谁也不能否认,港人避疫内地,人数不断增加,就是对特区政府防疫能力不信任的表现。
对经济民生和未来发展等问题,政府决策过于简单化。抗疫根本性问题不解决,任何经济民生问题也就解决不好。对疫情、检测、疫苗、治疗、抗疫等种种情况,特区政府要有宏观中肯分析,才能驾驭大局,事半功倍解决问题。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1年1-2月号第69-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