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卓毅 I 岭南大学政策研究院、亚太老年学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教授
杨嘉文 I 岭南大学亚太老年学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近五年来内地来港人才有约11万人之多,多数是学历较高的专业人士,是香港中产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5月到10月,笔者对此群体做了一个调查和研究项目,总结出此群体相对年轻,学历高,对香港政府政治信任比较高,政治取向价值多元,但苦于没有适合的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的渠道。笔者呼吁港府应多聆听内地来港人才的声音。
2019年,《逃犯条例》修订事件不断发酵,引发政治争议,外加新冠疫情双重打击,特区政府的管治及施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民众猛烈抨击政府并质疑推行的任何政策。特区政府亟需复和香港社会,重建管治认受性。
内地来港人才是香港中产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政治态度长期以来未被重视。在复和香港社会,重建管治认受性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内地来港人才的政治信任与参与,令他们与香港本地中产阶级一样,发挥稳定社会的作用。
内地来港人才:被忽视的香港中产阶级
香港作为全球城市,有各项优秀人才引进计划,补充本地劳动力。来自中国内地的留港学生与海外回流的内地人才,占据境外优秀人才的主要部分。入境处资料显示,2019年有近2.5万内地人通过优才、专才等五项计划来港工作,5年间更有超过11万内地人才来港。内地在港人才往往拥有本地或海外高等学历,具有香港所需而又缺乏的特别技能、知识或经验,是典型的中产阶层,亦是社会稳定、促进消费的重要群体。然而,社会较少听到内地来港人才对政府施政的意见和声音,对他们的处境不甚了了。社会舆论更多关注政治经济地位稍逊的新移民家庭、跨境学童、双非子女,乃至港漂学生的情况。
为了了解内地来港人才的心声,笔者于2020年5月至10月期间,透过聚焦小组及个人访谈访问了30位内地来港人才,及后透过网上问卷访问了另外300位内地来港人才 。当中接近9成受访者年龄介乎18-39岁,超过一半在2014年或之前来港,约三分之一受访者已成为香港永久居民,超过四分之三受访者拥有硕士以上学位。受访者来港前常居地涵盖内地主要省市,在香港任职于主流经济产业。
信任中央政府多于特区政府
在访问中,受访者受邀按信任程度为中央政府、家乡地市级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排序。结果显示,受访者最信任中央政府,对特区政府的信任度稍高于对家乡地市级政府的信任度。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相同。以1-6分评价对中央政府、内地地方政府、香港特区政府的信任程度时,中央政府得分为4.34分,香港特区政府紧随其后有4.02分,内地地方政府有3.8分。
经历《逃犯条例》修订引发的社会运动事件、新冠疫情爆发,再到香港国安法颁布,受访者也明言,对特区政府的信任度不断下降。受访者表示,中央政府可最大程度保护国人,权威性高且强有力,也认为中央政府一定会为其谋福利。
相比于家乡地市级政府,更加信任特区政府的受访者表示,家乡地市级政府话事权小,特区政府拥有更多的管治权,能够在建设香港时发挥作用。而且,受访者认为特区政府施政过程较为透明,会倾听民意。相比之下,家乡地市级政府没有同市民直接对话,缺乏透明度和问责性。
同时,受访者也认为,当中央政策与香港民意发生冲突时,特区政府没有起到调和的作用。受访者以疫情防控为例,认为特区政府封关慢、无力稳定口罩供应,形容政府反应慢,执行力弱。
参与渠道少、效能感低
2014年及2019年的社会运动令内地来港人才遇到了政治分歧。有受访者表示自己受到很大冲击,如暴力带来的恐慌感、中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以及内地与香港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自我质疑。
受访者亦表示,在内地时,对政治较为冷感。来到香港后,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意愿都日渐增加,但是似乎自己对特区政府施政没有发言权,缺少合适的参与途径。2019年区议会选举期间,有受访者表示自己曾去助选,希望通过区议员发声,但过程中感受到香港社会政治撕裂严重,感到灰心。
随著互联网的发展,民众逐渐将新媒体作为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工具。新媒体除了能令民众获取即时新闻,还建构了表达意见的平台。有内地来港人才透过网络参政议政,比如政治众筹、参与网络联署反暴力。受访者表示,他们与本地人的媒体使用习惯不同,同一件新闻事件可能存在截然不同的报导取态。香港人常用Whatsapp、Facebook与Instagram,内地人则用微信、微博。因此,造成了双方网络空间的差异,亦影响了内地来港人才的政治参与。
例如,特首林郑月娥在Facebook及Instagram均有开设个人帐号,并不时通过Facebook Live携各司局长与民众对话,探讨如何解决香港面对的问题。香港市民可通过在线留言的方式与政府官员对话。而内地来港人才则并非对此类网络沟通方式都能适应。
结论
坊间舆论认为,内地来港人士政治立场较为保守,倾向支持建制派。但访问中发现,内地来港人才固然有朴素的爱国情感,但同时对时政也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一定程度呈现出价值多元的取态。最重要的是,无论大家来自何方,都在香港这片土地安身立命,都希望同舟共济、安居乐业。所以,香港政府未来的施政不妨多聆听内地来港人才的声音,令他们有机会发挥中产阶级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1年1-2月号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