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邢云超
日前,偶然发现公众号一载讯息:校园里的戏曲盛宴—-10月27日下午,安徽省界首市文广新局「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界首中学,为师生们带来一场戏曲盛宴。界首是地处皖西北与河南交界的县级市,近年来以科技创新与工业发展在皖北地区及淮河流域名声鹊起,但没想像到能够在基础教育上也有创新之举。笔者应约正在撰写中国基础教育方面的文章,因之索性就此艺术进校园落笔。
同样属于皖北地区,以注重改革、横向联合、东西兼蓄,艺术素质教育并重的阜阳幼专以及近年来以艺术培训效果卓越而引起关注的涡阳县鸿志教育在去年暑假调研期间,印象亦颇为深刻。虽然办学性质和规模不同,但从高等院校到高级中学再到社会办学三位一体初步形成艺术教育多维度系统性结构看,以个体为中心、成长为前提、创造为宗旨、参与服务社会为目标的培养机制在某些地区初露端倪。
文化艺术催生创新思维的内在逻辑
戏曲进校园弘扬民族文化,属于爱国主义教育范畴。和音乐美术类似,它还具有另外两个功能:一是间接调整教育机制,逐渐偏离应试教育,丰富个体精神生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从而实现教育以人为本;二是制造人文环境,改善创新氛围,诱导创新思维。艺术是创新永不褪色并充满感情色彩之源。创新需要外部刺激,其前提是假设问题,而质疑和假设的条件是想像力。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却因倾向于机械重复和有意灌输而不同。
艺术活动对个体想像力而言并非刺激规则化思维,预知性接受教育无可替代。它为发现与提出问题提供土壤。提出和假设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它通常属于之前尚未熟知范畴或是某个阶段未知数。有学者做过调研,通过调查分析方法比较接受不同类别艺术教育的学生创新人格特点,从实践上进一步探索艺术教育在学术创新素养中的潜在促进作用,比如美术可以在造型、空间、色彩、肌理等方面审美判断,培养个体情绪、直觉和逻辑思维,致力于理解视觉语汇实现独特表达。
研究发现,学生越是低年龄、低学历和浅阅历,提出问题越大胆,越具挑战性和不受限制。成年人由于经历主观非寻常体验从而缺乏语言符号及其成长过程中有意接受的观念影响,因此不具独创性。创新是思维的方式,是习惯性而非通过教授或强化获得。它从未碰触过的颠覆性思维活动,是人的天性在艺术环境中的本能反应,也是天人合一逐渐内化过程。创新思维不是臆造和涂鸦,它源于周遭各种资讯和存在,艺术和生活环境是创新思维之基础,创新又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堪称民族进步之灵魂。
脑科学表明,艺术教育相对于数理训练对大脑区位功能有不同影响。艺术作品作为创造性思维模式成果放大了宇宙间生生不息生命之道。朱光潜先生认为无论做哪一行学哪一科都涉及音乐、绘画和文学。文艺复兴作为大学教改复兴运动,亦不乏最早意识到恢复拥有人类创造性思维模式及功能的先驱。创造性思维活动超出处理周围环境与自身问题进行的心里体验并不受制于外在因素以超越条件反射的天性释放出来。现实中对创造性思维的低估是源于对人文环境和艺术教育作用的偏颇认知。
创新是综合国力竞争之核心要素
综合国力竞争核心是创新竞争,世界经济发展动力长远视之同样源自创新。国家近期提出全面提高育人品质,增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基础研究,促进科技发展和产业振兴。10月22日,教育部在山西召开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暨教学工作会议,教育部长陈宝生强调把握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职责及会议部署的每件事从纸面落到地面。但是,艺术教育和创新环境不是狭义的校园活动和课堂任务,亦非将音体美由副科变主科,成为升学必修课就算了事,新一轮艺术应试恶性循环应有预见性并积极宣导在全社会制造人文氛围及创新环境。
不久前在广东和安徽多个场合笔者谈及基础研究和基础教育话题,也不时向教育主管领导、师范院系学者及艺术专业人士寻求答案:过去四十年,中美中欧科技文教及学术互动密集,学校学者学生交往频繁,专案合作及实验室建设具有深入性、全面性和规模性。如今中国遭遇西方围堵,如若果真脱钩,如何因应人才断流问题不算是伪命题,而是每一个知识份子和公职人员思考和践行的战略课题。由于政策没有强制性及法律法规护航,专家认为在理论、政策与实践之间或因存在真空而违背教育初衷及国家意志。
肇始于两年前中兴和华为现象使国人对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顿悟和觉醒。政策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以各种途径论证基础教育的核心地位和素质教育的原创动力,认同素质教育的核心前提是环境和艺术,囊括音乐、美术、戏曲及根植于中华文明和文化遗产等不同层面的各种文化精髓和艺术形式。学界建议以立法方式确保基础教育和基础研究不受功利主义、形式主义及应试教育干扰,或以班级、学校及省市为试点延展和推广,不能一阵风雨过后归于平静,重蹈覆辙,只说不做。
启动创新依赖创新思维而非扎实基础
2009年经合组织统筹开展的国际学生评估专案(PISA)测试中,上海三项评估获首位引起了全球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密切关注和充分审视。中国近年来基础教育颇有建树,截止2019年底国内幼稚园普惠园覆盖率达到76.01%,」十三五「基础教育水准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中国学生被普遍认为学习勤奋基础实在,但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界地位不高且竞争力不足;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特别是数学等基础学科水准偏低但却支撑一个完善发达的高等教育体系而且创新成果层出不穷。
实用主义哲学盛行的美国在基础教育上并不实用。越是优秀教育机构和杰出教育者传授的东西似乎越「无用」,越是不务正业对「无用」东西感兴趣的学生似乎越富有卓越未来,成为贡献社会之有益公民。港大陈志武教授认为中国学生教育中难有快乐且不快乐时间一再提前,唤醒孩子心中潜能的教育价值没有显现,优秀学生和杰出学者之关联也不甚显著,学校教育有效性需要质疑。教育宗旨是唤醒而非塑造,知识不能依赖传授而要诱导和启发自我领悟。教育过程是观察体验思考和发现过程,不可以所谓扎实基础束缚创新思维阻碍创新意识。
改革需要顺势而为及因地制宜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伴随对外开放力度加强正同步深化。虽然中国过往40年从美国、英国、芬兰和以色列等国借鉴经验、嫁接专案、培育全球思维,然而同时忽视和疏离了本土化思考。人类发展进程必然随经济周期变化和社会结构调整而呈现快慢和兴衰周期。近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主要源于欧美经济社会发展。进入21世纪东方文明和中华复兴新纪元,新一轮科学革命和技术浪潮随著经济发展把以中国为龙头的东亚100年推入快车道,孕育基础教育新思维正当其时。
科技没有国界但教育却有地域。基础教育涉及大政方针和服务导向而且受制于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东方不缺少科技土壤,亦不缺乏创新机制和教育理念。国际秩序变化和全球格局重构,促使中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因循政治经济大变局顺势而为,重新定位。经济思维可以侧重内回圈而教育节奏同样可以因循现实步履,侧重传统文艺和中国元素诸如戏曲进校园之本土化思维,倾向性利用地域文化和传统艺术在个体成长、创新思维及公民意识三个维度统筹兼顾系统提升。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中小学生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课程及相关实践活动纳入学业,促进学生艺术爱好及艺术素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能力,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之评价体系,开展教育评价国际合作,彰显中国理念,贡献中国方案,扭转非科学教育评价导向,提高教育治理水准和能力,铲除功利主义顽瘴痼疾,为新时期教育观和人才观提供指引。有理由相信,中国基础教育很快迎来科学春天。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社会学学者、智库专家及教授
来源:中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