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停摆,引发世界格局由“战后”格局转变为“疫后”格局,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和中美关系等六大格局都将发生历史性变化,这些变化必将重构世界未来。对于香港这样一个国际化城市而言,发展前景也深受世界格局的影响,如何应对变化、实现发展是香港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文|北京 王宏广
政治格局:世界走向多元化
防御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世界各国保障生物安全能力的一次“大检验”,是国家体制和治理能力的比拼,是综合国力的角逐,在某种程度上,更是防御“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演练。大疫面前谁在“裸奔”一目了然。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五大变化:
第一,美国霸权行为导致其政治影响力明显下降。美国防疫政策多变,生生把一副拥有世界顶尖生物技术、一流医疗资源的“好牌”打烂。“美国优先”政策表明美国彻底撕下民主、自由的“遮羞布”,疯狂甩锅,丧失大国形象,国际影响力明显下降。盖洛普咨询公司最新全球领导力的调查结果显示,“61%的欧洲人对特朗普政府感到失望”。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创造了高票当选、高票落选两大纪录,这是美国政治分化、民心分离的真实写照。现今美国财富分配失衡、贫富差距扩大,导致社会分裂,改变现状需要智慧与时间,必然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第二,中国成功抗疫再次彰显制度优势。按美元计算,过去41年,中国GDP增长速度是美国的10.5倍,过去70年是美国的8.9倍,但西方人仍不承认中国的体制优势。在防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再次彰显体制优势,“中国崩溃论”一次次崩溃。2018年美国《国家安全报告》等多份文件声称,“中国会颠覆美国发展理念”,视中国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这在某种意义上表明美国已经承认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力、生命力。
第三,北约国家出现明显分歧。美国从德国撤军,施压德国中断与俄罗斯天然气合作、停止与华为合作,不断干预德国国家主权事务,德国对此表现出多年未有的强硬姿态。英国虽在美国逼迫下打压华为等中国企业,但对华政策出现摇摆,已经不再像过去一样无条件跟随美国。
第四,多元化政治格局正在形成。许多国家面临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的尴尬局面,一些国家可能“非东非西”,多元化的政治格局正在形成。2020年10月2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第十七届年会的演讲中指出,“就经济体量和政治影响力而言,中国正在迅速崛起为超级大国。德国也正朝著这个方向前进。英法两国在国际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某种程度上绝对主导著国际政治的美国,再也不能声称自己与众不同了。”
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停摆,引发世界格局由“战后”格局转变为“疫后”格局。图为2020年12月12日,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沙阿兰,医务人员为一名女子进行新冠病毒检测取样(图:新华社)
第五,“七个相互”仍代表世界新格局的努力方向。尽管霸权主义极端猖獗,但终究不代表人类文明的方向,不会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国家、正直善良民众的广泛支持,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主题,逆全球化、去全球化是短暂的,政治上相互尊重、经济上相互协作、科技上相互合作、文化上相互交流、外交上相互礼让、军事上相互沟通、管理上相互借鉴,“七个相互”仍然代表人类文明新方向,促进世界新格局的形成。
经济格局:全球化正在重构
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已经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会不会出现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局面还有待观察。“疫后”世界经济将出现七个新趋势:
第一,全球化按下暂停键,将进入全球化4.0阶段。新冠肺炎疫情、美国某些政客造成的“次生灾害”使经济全球化被迫按下暂停键,一些国家、一个时期甚至会出现倒退,但只要生产要素、财富的所有制不变,生产要素配置以市场规律为主的经济体制不变,从长远看不会去全球化,美国挑起的贸易战、新冠肺炎疫情等将引发世界贸易格局和经济格局的重构,全球化可能进入4.0阶段。
第二,世界经济萧条已成定局。世界经济将遭遇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巨大损失,萧条已成定局,会不会出现1929年金融危机的大萧条,主要取决于疫情严重国家的防控效果、新冠肺炎疫苗的作用,以及美国新一届政府是否继续制造破坏世界经济秩序的“次生灾害”。
第三,中美经济差距正加速缩小。世界多个经济机构预测,2020年美国GDP下降6%左右,中国增长2%左右。据测算,中国GDP占美国GDP的比重可能由2019年的67%上升到2020年的75%,一年之间缩小8个百分点,中美经济差距正加速缩小。
世界经济将遭遇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巨大损失,萧条已成定局。图为2020年4月27日,由于餐饮业经营活动停止,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的桌椅被集中收纳在一起(图:新华社)
第四,数字经济方兴未艾,生物经济迅速崛起。以大健康产业为重点的生物经济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疫情已经使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大幅度加大对生物经济的投入。
第五,“新自由主义死亡”,政府与市场“两只手”并用成大趋势。2008年以来,一些学者认为“新自由主义走向地狱”。中美爆发贸易战后,美国不断动员盟国打压华为等中国企业,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破坏市场秩序,对此有学者表示“新自由主义已经死亡”。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作用、市场机制“两手抓”,均衡发展、差异化发展“两腿走”,这符合中国国情,发展成效明显。
第六,宽松政策拉升导致金融危机风险升高。G20国家提出10万亿美元的庞大刺激计划,规模前所未有,多国投入大量资金助力恢复经济,但由于生产经营活动相对停止,许多专家担忧新的金融危机正在孕育之中。
第七,世界经济大战在所难免。2018年,中美两国GDP占世界GDP总量40%、占全球股市市值54%、占全球贸易额23%,美元与人民币占世界货币流通量74%。中美贸易战具有世界性影响,经济增长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和美国人为“次生灾害”, 世界经济大战难以避免,经济萧条只是程度大小、时间长短的问题。
科技格局:生物技术新科技革命
可能提前到来
新冠肺炎疫情使各国政府与科学家认识到生命安全、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大量风险资金投入生物技术领域。世界科技格局出现四个新动向:
第一,信息化后半程中美竞争接近分水岭。美国一直是信息科技革命的引领者,此前受到日本、欧洲的挑战,当前面临中国在5G、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有力竞争。美国成功地遏制了日本、欧洲信息产业的发展势头,华为等中国通信企业能否顶住美国的疯狂打压,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已经成为未来谁将引领信息化后半程的分水岭。
第二,生物技术引领的新科技革命将提前来临。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经济瘫痪,有专家认为“生物武器的破坏力将超过核武器”,没有保障生物安全的能力,就没有国家安全。“疫后”的生物技术将像“战后”核技术一样,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焦点。世界各国必将加速发展生物技术、保障生物安全,生命科学引领的新科技革命、生物经济引领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将提前来临。
第三,美国仍将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引领者。越来越多国家和科学家认为,信息科技革命之后,生物技术将引领新科技革命。美国生物与医药领域使用了50%的政府科研经费、发表了60%的学术论文、申请了37%的发明专利,基因组、蛋白组、脂类组、代谢组、细胞工程等领域90%以上的“根技术”(也称源头技术)都在美国,美国仍将是生物技术科技革命的引领者。
第四,中美科技脱钩可能演变成“科技战”。美国通过打压高科技产业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企图表露无疑,在美国无底线打压之下,中美科技脱钩只是程度大小、时间早晚的问题。美国仍是当今世界科学中心,掌握大部分“根技术”,中美科技脱钩可能导致中国创新能力在短期内出现下降,中国科技创新或有“无根而衰”的潜在风险。
文化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
普遍认同
“疫后”政治经济格局的剧烈变化,也势必引发文化领域共振。世界文化格局有两个趋势:
第一,世界文化格局呈现交流、多元、包容、融合等四大趋势。网络架起了西欧文化圈、东欧文化圈、东亚文化圈、南亚文化圈、东南亚文化圈、非洲文化圈、拉丁美洲文化圈、太平洋文化圈、伊斯兰教文化圈等世界“九大文化圈”的交流之桥,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已成大趋势,经济互补让世界各国“难舍难分”,新冠肺炎疫情让不同国家的人民同舟共济,文化多元与融合相得益彰。美国的“双赢”是美国赢两次,而中国的“双赢”是与其他国家互惠互利,多元、包容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髓。
经济互补让世界各国“难舍难分”,新冠肺炎疫情让不同国家的人民同舟共济。图为美国一个公园在草坪上画出圆形图案,以敦促前来休闲娱乐的人们保持“社交距离”(图:新华社)
第二,“一国优先”不会被广泛接受。特朗普政府推行“美国优先”政策,与自由、平等、民主和尊重各国主权的人类共同文明观背道而驰,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反对与质疑,使美国大国形象受到前所未有的损害,这或将使美国新一届政府难以继续推行“一国优先”政策。
军事格局:核主导可能变为“生物”主导
“疫后”世界军事格局悄然出现五大变化:
第一,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美俄“冷战”重起。美国退出中导条约、成立太空军、发展太空武器,世界第一军事大国不断强化军事实力,加之特朗普政府的政策与行为变化无常,引起世界一些国家恐慌,甚至有专家担心“通向地狱的大门已经打开”。
第二,智能化使无人机成为“战士”。许多国家都在加速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无接触战争将成为新的战争方式。
第三,“生物战”风险陡然上升。生物技术将像二战后的核技术一样,成为未来军事技术发展的重点,生物战可能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主导性、决定性武器。
第四,世界军事实力标志可能由“核优势”转变为“生物优势”。核武器因能毁灭地球无人敢用,而生物武器成本低、定向杀伤能力强,不少国家都在研发和制造。美国2018年发布的《国家生物防御战略》明确提出,“生物威胁是美国面临的最为严重的威胁”,认为生物威胁具有持久性、多样性、无边界性等特点,并同时发布《国家安全总统备忘-14》作为该战略的实施计划,旨在增强美国生物防御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使各国政府与科学家认识到生命安全、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大量风险资金投入生物技术领域。图为2020年4月10日,工作人员在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疫苗生产基地展示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样品(图:新华社)
第五,美国“生物技术优势”远远超过“核优势”。美国近20年投入生物安全的研发经费超过1,855亿美元,计划合成1,000种自然界没有的分子,在本土有近1,500个P3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海外有200多个生物实验室,其在生物技术方面的优势,远远超过核优势。
中美关系格局:美国不容忍超越、
中国不放弃发展
2015年出版的《填平第二经济大国陷阱》一书预测,美国要加大对中国的遏制力度,将制造“第二经济大国陷阱”。为了使中国成为百年来第一个不衰退的第二经济大国,必须“三管齐下保经济”、“全民动员反遏制”。未来中美关系格局将出现七大变化:
第一,美国制造“第二经济大国陷阱”,新一届美国政府不会改变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方向。美国于1890年成为第一经济大国以来,英、德、法、苏、日等曾经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无一例外相继衰退。中国于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后,美国逐渐加大对中国的遏制,特朗普政府发动贸易战目的是制造新的“第二经济大国陷阱”,保持美国霸权地位的延续。美国新一届政府可能会改变遏制中国的方式和节奏,但不会改变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方向。
第二,中美竞争的走向是“美国不容忍超越、中国不放弃发展”。中美关系“回不到从前”又“难稳住当前”,美国破坏国际准则、要求关闭中国驻休斯顿总领馆等行径就是明证,在没有达到让中国失去第二经济大国地位的目的之前,美国不会放弃遏制中国,中美竞争将是一个长期、复杂、反复的过程。
第三,美国遏制中国的12种“非常规战”只用了一半。回顾历史上美国遏制苏、日、德的管用伎俩,美国可能通过12种“非常规战”遏制中国,这些手段目前只用了一半。制度战、体制战、贸易战、科技战、货币战、人才战已经不同程度地打响,网络战、粮食战、石油战、生物战、空间战和局部军事战争等6种“非常规战”随时可能爆发。
第四,中美综合国力差距明显,中国短期内难以超越美国。通过用40项指标对中美综合国力进行比较研究,美国68%的指标领先,中国32%的指标领先,中国领先的指标仍然是数量指标。中美综合国力差距明显,中国在一些领域内难以实现短期超越。“中国威胁论”、“中国超越论”都缺乏科学依据,“中国发展论”才是硬道理。
第五,中国人均GDP与美国差距明显。2019年,中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是美国的6倍、1.5倍和0.45倍,中国第三产业产值还不到美国的一半。中国若依靠人口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GDP有可能超过美国,但短期内人均GDP不可能实现超越。
第六,中美科技创新数量指标接近,但质量指标差距明显。在14个科技创新指标中,中国在研发人员数量、发表论文篇数、发明专利数量、高科技产品出口额、世界500强企业数量等6个数量指标领先美国,而美国在创新指数、顶尖人才数量、研发投入、世界100强大学数量、世界500强品牌数量等8个指标领先。若中美科技脱钩,中国将面临缺乏高端仪器、缺乏创新方法、缺乏顶尖人才的局面,短期内创新能力可能明显下降。
第七,教育质量与顶尖人才的差距是中美之间最大、最难缩小的差距。通过对世界100强大学数量、顶尖人才数量、教育支出、留学人员数量、高等学校升学率等5项指标比较中美教育,美国顶尖科学家数量是中国的4.3倍,美国人均教育经费是中国的8倍。中美最大的差距在于顶尖人才数量,“人才赤字”是中美之间最大的赤字。
香港经济科技发展危中有机
2019年,香港爆发“修例风波”,反中乱港分子与国际反华势力相互勾结,大肆破坏稳定、破坏法治、破坏经济、破坏民生,给香港繁荣稳定和国家主权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这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允许。依法治港是大方向,香港需要更好地贯彻落实基本法,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制定新的法规、政策与措施,有效维护“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722,786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经济增速由负转正。中国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走在世界前列,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图为繁忙的上海洋山港集装箱码头(图:新华社)
香港是世界少有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的经济体。长期受益于西方国家与中国内地的“转口贸易”红利,香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随著中国内地加大开放力度,香港转口贸易、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世界制造业、实体产业回升,香港经济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高科技产业的“双高经济”将成为必然选择,发展动力必然要从靠贸易、金融,转向靠“服务+创新”,并逐步实现依靠“创新+服务”来谋发展。
香港作为国际港,在促进科技交流、推动人才流动、开展知识产权交易和高科技产品贸易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当前美国疯狂遏制中国发展,甚至以“科技脱钩”相威胁的情况下,香港完全有可能、有必要从“产品转口贸易”转向“技术转口贸易”。美国有技术,但不能很好地把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中国有市场,但急需开展技术合作。在全球化4.0时期,香港应充分发挥国际港的优势,创新双赢、多赢的知识产权交易体制机制,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总之,美国综合国力强、中国发展潜力大,美国拥有世界一流技术、中国拥有世界最大市场。两国和则创造人类辉煌,斗则导致人类灾难。中国政府多次表明,不输出制度,不做老大。事实不断证明,“中国崩溃论”者崩溃,“中国威胁论”者天天威胁别人,“中国发展论”必将持续发展。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国战略中心执行主任,
清华大学国际生物经济中心主任、教授)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1年1月号
编辑:哈元源
校对:莫洁莹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