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百年沧桑、文物聚散,长久牵动著国人心弦,流失文物的下落和归属一直备受世人瞩目。2020年12月1日,圆明重光,骏马归来!在历经了160年的颠沛流离后,经过党和政府、港澳人士的合力协助,马首铜像终于回到了它的原属地——圆明园。
作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马首承载著历史的记忆与民族情感,也投射出港澳同胞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与热爱。盛世华章、百年梦圆,文载于物、族髓附间。回首这条漫漫归途,叫人喟叹也催人振奋——从屈辱颠沛到富强兴盛,历史的车轮正在重铸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篇章!
马首铜像近景(国家文物局供图,陈曦 摄)
圆明园之灾 兽首流散之始
始建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的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郊,占地约350多公顷。在清皇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圆明园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圆中之园的非凡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入千变万化的景观里,加之数不胜数的稀世珍宝和奇花异木,使其冠绝天下、盛享“万园之园”之美名。
在这“万园之园”中,藏有一处中国之“凡尔赛宫”——西洋楼。西洋楼是圆明园内长春园北部的一区带有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式风格的园林景观,建筑材料多用汉白玉石,石面精雕细刻、屋顶覆琉璃瓦。西洋楼由西方传教士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自西向东依次包括了谐奇趣、万花阵、养雀笼、五竹亭、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方河、线法画等景观。
其中,海晏堂正楼楼门左右有叠落式喷水槽,阶下为一大型喷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著我国十二生肖兽首人身铜像。这十二尊衣袍宽松的铜兽端坐著,或轻摇折扇、或手持拂尘、或拱手作揖,极具中国造型特色。一昼夜的十二个时辰,各由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依次轮流喷水,构成了一个具有精准报时功能的“水力钟”。
这十二座喷泉兽首中,马首有著与众不同的特殊地位——只有在正午时分,当马首喷水时,其它十一兽首也会同时喷水,呈现出众兽齐喷的壮观景象。
然而几百年后,圆明园之风华几近无存,兽首喷泉时钟之绝妙亦难再现。海晏堂残存的建筑遗迹巨大又森然,今人只能空望一堆破石瓦砾、断壁残垣而怆然神伤。残垣无语、荒草萋萋,几番梦回、无物可依……
何然?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震碎了晚清朝廷天朝上国的迷梦,英法帝国主义军队为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入侵北京。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郊直扑圆明园。在对圆明园进行了多次洗劫大掠后,10月18日英国使者额尔金、英军陆军司令格兰特下令全园俱焚。大火三天三夜犹不绝,烟云笼罩北京城久不散,这座举世无双的“万园之园”被付之一炬,终剩满目疮痍。
正是在这场浩劫之中,十二生肖铜兽首与圆明园内其它无数的珍宝、礼器、典籍、雕塑、壁画一起,被迫开始了百余年之久的流离悲旅,留待后人苦觅踪迹。
何鸿燊先生义购捐赠
马首归藏国家重回原属
2007年8月,圆明园马首铜像现身香港,计划在香港苏富比有限公司公开拍卖。
国家文物局获悉后,第一时间向苏富比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马首铜像是中国近代被劫掠的文物,国家文物局不赞成公开拍卖,希望能以适当方式促成回归。苏富比公司对此表示理解,并积极配合展开斡旋,推动马首铜像回归祖国。
很快,同年9月,港澳知名企业家、爱国人士何鸿燊先生得知相关情况后,以高度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慷慨斥资抢购马首铜像,结束了这一重要文物百余年的离散漂泊。何鸿燊先生还表示,会将马首捐赠国家,希望借此带动更多人参与保护中国文物的工作,共同宣扬爱国爱民族意识。这是继2003年出资从美国收藏家手中购回圆明园猪首铜像并捐赠给保利艺术博物馆后,何鸿燊先生的又一次爱国义举,国家文物局对此表示了高度赞赏。
此后,圆明园马首铜像一直在香港和澳门展出,为增进港澳同胞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9年10月,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物回归成果展》成功举办为契机,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致函何鸿燊先生。刘玉珠在信中介绍了这一大型展览的主题内容和社会影响,同时肯定了何鸿燊先生义购马首的善举,希望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澳门回归20周年的双庆之年,完成将圆明园马首铜像归藏国家的夙愿。
何超琼女士代表何鸿燊先生复信,明确表示愿将圆明园马首铜像尽快捐赠国家文物局,与当时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的六尊圆明园兽首铜像团圆,借此表达港澳民众对祖国的牵挂和祝福。10月31日,何超琼女士在澳门举办了“马首告别澳门”活动,将马首公开展示一周。随后,在国家文物局专人护送下,马首北上,安返京城。
2019年11月13日,在雄伟庄严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前厅正中央,圆明园马首铜像披挂红绸,安然等待著时隔近160年后的回归。何超琼女士代表何鸿燊先生正式将其捐赠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为马首铜像揭幕,并向何超琼女士颁发荣誉证书。
为更好弘扬、践行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地的国际共识,国家文物局经与何鸿燊先生协商一致,决定将马首铜像划拨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收藏。
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入藏仪式(国家文物局供图,陈曦 摄)
2020年12月1日上午9时,国家文物局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圆明园共同举办马首铜像划拨入藏仪式。马首铜像归藏国家重回原属,为其百年回家之路画上完满句号。自此,它不再是一件皇家私藏,而是属于全体人民的文化遗产。
“马首回归之路,汇聚党和政府、港澳同胞磅礴力量,符合人民群众殷切期待,诠释著‘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的深刻道理,树立了新时代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地的成功范例。”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划拨入藏仪式上激动地说。
当天,何超琼女士也专门发来视频祝贺。她表示,中国流失文物回归之路,也是国家走向复兴的巨变之路,每一步都牵动所有爱国同胞的心。作为第一个回到原属地的十二兽首铜像,马首承载著历史的记忆与民族情感,也投射出港澳同胞对祖国的眷恋与热爱。她希望,能够让更多人感悟中华文化之美,深入了解这段历史,增强文物保护意识,期盼早日到圆明园再睹马首风采。
圆明园七兽首已重聚
待更多流失文物早日归来
马首铜像的长期展览展示场地位于圆明园正觉寺,展厅为正觉寺内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文殊亭,这是国家文物局会同北京有关方面经过慎重论证的结果。由于圆明园是遗址公园,没有博物馆级别的安防条件,而正觉寺是整体围合的建筑,对其实施展示提升与安防改造工程后,终于具备了文物安全与展览条件。
文殊亭为八方檐亭, 现如今马首铜像就安放于此。亭外一株近五百年的古树依然挺拔繁茂,与回家后的马首遥相守望,静默地讲述著这座稀世园林的沧桑之变。
除了厚重的历史价值外,马首铜像本身亦是一件非凡的中国古代艺术品。马首铜像为意大利人郎世宁设计,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理念与设计风格,以精炼红铜为材,色彩深沉厚重,历经百年风雨而不锈蚀。马首的神态到今天依然栩栩如生,毫发毕现,工艺水准令人惊叹。
根据国家文物局工作安排,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利用便携式X 荧光光谱仪、X光照相、可塑材料翻模显微照相、相机微距拍照观察等方法对马首铜像进行了分析检测。检测结果显示,马首除了颈部前下方可见数个锔钉外,其他各个部位都无明显的分铸焊接痕迹,由此可知整个马首都是使用精密铸造的方法——失蜡法一次铸造而成。马首顶部的鬃毛更是曲线流畅、纤毫毕现,马脸及下颚的曲线也都被流畅地展现出来,非常形象逼真。马脸部为一空腔,该空腔直通马嘴部,内壁附著了不少白色残留物,形态上看或是水垢等沉淀物,很有可能和其作为十二生肖喷泉这一使用功能密切相关。
一次次归来,一次次梦圆!历经沉沦与觉醒、奋斗与崛起,今天,中华民族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已是望得见桅杆尖头的航船。据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介绍,流失海外中国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进入了全方位发展、多层次提高的崭新阶段,文物返还“中国声音”显著增强,文物追索“中国实践”备受瞩目,文物回归取得突破性成就。从1949年至今,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
其中,在国家文物局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鼠首、兔首、马首七尊圆明园流失兽首铜像已经通过不同方式回到了祖国。从牛首、虎首、猴首的国企竞拍,到马首、猪首的华商捐赠,再到鼠首、兔首的外国友人返还——圆明园兽首铜像从星散到重聚、从痛失到归来,为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奔流复兴的浩荡历史留下了鲜明的注脚。
一念在兹,万山无阻,克艰克难,荣归故土。这一次的马首捐赠,不仅展现了何鸿燊先生令人钦佩的家国情怀,对祖国念兹在兹的赤子深情,更代表了千千万万港澳同胞对祖国文化深沉的热爱眷恋,与祖国之间血浓于水的根脉亲缘。
马首入藏原属地,必将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和支持中国的流失文物回归事业,激励海内外爱国同胞们倍加呵护祖国文化,相信定能推动其余兽首铜像早日归来,重续断裂的历史记忆与情感链条。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圆明园的百年沧桑、文物聚散,长久牵动著国人心弦,流失文物的下落和归属一直备受世人瞩目。2020年12月1日,圆明重光,骏马归来!在历经了160年的颠沛流离后,经过党和政府、港澳人士的合力协助,马首铜像终于回到了它的原属地——圆明园。
作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马首承载著历史的记忆与民族情感,也投射出港澳同胞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与热爱。盛世华章、百年梦圆,文载于物、族髓附间。回首这条漫漫归途,叫人喟叹也催人振奋——从屈辱颠沛到富强兴盛,历史的车轮正在重铸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篇章!
马首铜像近景(国家文物局供图,陈曦 摄)
圆明园之灾 兽首流散之始
始建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的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郊,占地约350多公顷。在清皇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圆明园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圆中之园的非凡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入千变万化的景观里,加之数不胜数的稀世珍宝和奇花异木,使其冠绝天下、盛享“万园之园”之美名。
在这“万园之园”中,藏有一处中国之“凡尔赛宫”——西洋楼。西洋楼是圆明园内长春园北部的一区带有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式风格的园林景观,建筑材料多用汉白玉石,石面精雕细刻、屋顶覆琉璃瓦。西洋楼由西方传教士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自西向东依次包括了谐奇趣、万花阵、养雀笼、五竹亭、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方河、线法画等景观。
其中,海晏堂正楼楼门左右有叠落式喷水槽,阶下为一大型喷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著我国十二生肖兽首人身铜像。这十二尊衣袍宽松的铜兽端坐著,或轻摇折扇、或手持拂尘、或拱手作揖,极具中国造型特色。一昼夜的十二个时辰,各由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依次轮流喷水,构成了一个具有精准报时功能的“水力钟”。
这十二座喷泉兽首中,马首有著与众不同的特殊地位——只有在正午时分,当马首喷水时,其它十一兽首也会同时喷水,呈现出众兽齐喷的壮观景象。
然而几百年后,圆明园之风华几近无存,兽首喷泉时钟之绝妙亦难再现。海晏堂残存的建筑遗迹巨大又森然,今人只能空望一堆破石瓦砾、断壁残垣而怆然神伤。残垣无语、荒草萋萋,几番梦回、无物可依……
何然?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震碎了晚清朝廷天朝上国的迷梦,英法帝国主义军队为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入侵北京。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郊直扑圆明园。在对圆明园进行了多次洗劫大掠后,10月18日英国使者额尔金、英军陆军司令格兰特下令全园俱焚。大火三天三夜犹不绝,烟云笼罩北京城久不散,这座举世无双的“万园之园”被付之一炬,终剩满目疮痍。
正是在这场浩劫之中,十二生肖铜兽首与圆明园内其它无数的珍宝、礼器、典籍、雕塑、壁画一起,被迫开始了百余年之久的流离悲旅,留待后人苦觅踪迹。
何鸿燊先生义购捐赠
马首归藏国家重回原属
2007年8月,圆明园马首铜像现身香港,计划在香港苏富比有限公司公开拍卖。
国家文物局获悉后,第一时间向苏富比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马首铜像是中国近代被劫掠的文物,国家文物局不赞成公开拍卖,希望能以适当方式促成回归。苏富比公司对此表示理解,并积极配合展开斡旋,推动马首铜像回归祖国。
很快,同年9月,港澳知名企业家、爱国人士何鸿燊先生得知相关情况后,以高度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慷慨斥资抢购马首铜像,结束了这一重要文物百余年的离散漂泊。何鸿燊先生还表示,会将马首捐赠国家,希望借此带动更多人参与保护中国文物的工作,共同宣扬爱国爱民族意识。这是继2003年出资从美国收藏家手中购回圆明园猪首铜像并捐赠给保利艺术博物馆后,何鸿燊先生的又一次爱国义举,国家文物局对此表示了高度赞赏。
此后,圆明园马首铜像一直在香港和澳门展出,为增进港澳同胞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9年10月,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物回归成果展》成功举办为契机,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致函何鸿燊先生。刘玉珠在信中介绍了这一大型展览的主题内容和社会影响,同时肯定了何鸿燊先生义购马首的善举,希望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澳门回归20周年的双庆之年,完成将圆明园马首铜像归藏国家的夙愿。
何超琼女士代表何鸿燊先生复信,明确表示愿将圆明园马首铜像尽快捐赠国家文物局,与当时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的六尊圆明园兽首铜像团圆,借此表达港澳民众对祖国的牵挂和祝福。10月31日,何超琼女士在澳门举办了“马首告别澳门”活动,将马首公开展示一周。随后,在国家文物局专人护送下,马首北上,安返京城。
2019年11月13日,在雄伟庄严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前厅正中央,圆明园马首铜像披挂红绸,安然等待著时隔近160年后的回归。何超琼女士代表何鸿燊先生正式将其捐赠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为马首铜像揭幕,并向何超琼女士颁发荣誉证书。
为更好弘扬、践行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地的国际共识,国家文物局经与何鸿燊先生协商一致,决定将马首铜像划拨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收藏。
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入藏仪式(国家文物局供图,陈曦 摄)
2020年12月1日上午9时,国家文物局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圆明园共同举办马首铜像划拨入藏仪式。马首铜像归藏国家重回原属,为其百年回家之路画上完满句号。自此,它不再是一件皇家私藏,而是属于全体人民的文化遗产。
“马首回归之路,汇聚党和政府、港澳同胞磅礴力量,符合人民群众殷切期待,诠释著‘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的深刻道理,树立了新时代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地的成功范例。”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划拨入藏仪式上激动地说。
当天,何超琼女士也专门发来视频祝贺。她表示,中国流失文物回归之路,也是国家走向复兴的巨变之路,每一步都牵动所有爱国同胞的心。作为第一个回到原属地的十二兽首铜像,马首承载著历史的记忆与民族情感,也投射出港澳同胞对祖国的眷恋与热爱。她希望,能够让更多人感悟中华文化之美,深入了解这段历史,增强文物保护意识,期盼早日到圆明园再睹马首风采。
圆明园七兽首已重聚
待更多流失文物早日归来
马首铜像的长期展览展示场地位于圆明园正觉寺,展厅为正觉寺内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文殊亭,这是国家文物局会同北京有关方面经过慎重论证的结果。由于圆明园是遗址公园,没有博物馆级别的安防条件,而正觉寺是整体围合的建筑,对其实施展示提升与安防改造工程后,终于具备了文物安全与展览条件。
文殊亭为八方檐亭, 现如今马首铜像就安放于此。亭外一株近五百年的古树依然挺拔繁茂,与回家后的马首遥相守望,静默地讲述著这座稀世园林的沧桑之变。
除了厚重的历史价值外,马首铜像本身亦是一件非凡的中国古代艺术品。马首铜像为意大利人郎世宁设计,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理念与设计风格,以精炼红铜为材,色彩深沉厚重,历经百年风雨而不锈蚀。马首的神态到今天依然栩栩如生,毫发毕现,工艺水准令人惊叹。
根据国家文物局工作安排,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利用便携式X 荧光光谱仪、X光照相、可塑材料翻模显微照相、相机微距拍照观察等方法对马首铜像进行了分析检测。检测结果显示,马首除了颈部前下方可见数个锔钉外,其他各个部位都无明显的分铸焊接痕迹,由此可知整个马首都是使用精密铸造的方法——失蜡法一次铸造而成。马首顶部的鬃毛更是曲线流畅、纤毫毕现,马脸及下颚的曲线也都被流畅地展现出来,非常形象逼真。马脸部为一空腔,该空腔直通马嘴部,内壁附著了不少白色残留物,形态上看或是水垢等沉淀物,很有可能和其作为十二生肖喷泉这一使用功能密切相关。
一次次归来,一次次梦圆!历经沉沦与觉醒、奋斗与崛起,今天,中华民族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已是望得见桅杆尖头的航船。据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介绍,流失海外中国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进入了全方位发展、多层次提高的崭新阶段,文物返还“中国声音”显著增强,文物追索“中国实践”备受瞩目,文物回归取得突破性成就。从1949年至今,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
其中,在国家文物局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鼠首、兔首、马首七尊圆明园流失兽首铜像已经通过不同方式回到了祖国。从牛首、虎首、猴首的国企竞拍,到马首、猪首的华商捐赠,再到鼠首、兔首的外国友人返还——圆明园兽首铜像从星散到重聚、从痛失到归来,为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奔流复兴的浩荡历史留下了鲜明的注脚。
一念在兹,万山无阻,克艰克难,荣归故土。这一次的马首捐赠,不仅展现了何鸿燊先生令人钦佩的家国情怀,对祖国念兹在兹的赤子深情,更代表了千千万万港澳同胞对祖国文化深沉的热爱眷恋,与祖国之间血浓于水的根脉亲缘。
马首入藏原属地,必将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和支持中国的流失文物回归事业,激励海内外爱国同胞们倍加呵护祖国文化,相信定能推动其余兽首铜像早日归来,重续断裂的历史记忆与情感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