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经历了过去一年多的种种考验和挑战,国家对香港巨细无遗的关心和毫无保留的支持,加上我们的制度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以及香港人的灵活、勤奋自强的精神,香港定能克服当前的困难,战胜疫情、恢复与内地通关和国际往还、再度展翅高飞。
文|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 陈茂波

陈茂波
2020年相信对不少行业及普罗市民来说都是十分艰辛的一年。年初,正当香港经济仍从社会事件的折腾中喘息之际,便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疫情在3月更演变成全球大流行,环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广泛经济活动一度大受打击甚至停摆。为了防止病毒扩散,特区政府无可避免要实施严厉的社交隔离措施,但这亦同时对经济活动构成干扰,令香港经济雪上加霜。疫情在年内反复,面对一波又一波的疫情,社交隔离措施一再收紧,大家都感到无奈、沮丧,甚至焦虑不安。这接踵而来的冲击对经济、民生、以至市民的起居出行都造成严重影响。

2020年12月22日,在香港铜锣湾,市民戴口罩出行(图:新华社)
充裕稳健的财政实力是稳定市场重要支撑
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从数字上清晰显现出来。香港经济在2020年上半年按年大幅收缩9%,到第三季稍有改善,收缩幅度收窄至3.5%。然而第四波疫情自11月下旬起迅速蔓延,社交隔离措施须再度收紧,对本地经济活动构成新一轮的压力。我们预计2020年全年经济会收缩6.1%,是有记录以来最大的年度跌幅,亦是首次连续两个年度录得负增长。
经济情况严峻令劳工市场急剧恶化。经季节性调整的失业率由2019年第四季的3.3%急升至2020年第一季的4.2%及第二季的6.2%,并在第三季进一步上升至6.4%,是近16年来的高位。最新一期﹙9月至11月﹚的失业率仍然高企在6.3%。
面对严峻的经济环境,特区政府已推出历来最大规模的纾缓措施以帮助企业和市民渡过难关,财政预算案和四轮防疫抗疫基金的措施合计涉及金额逾3,000亿元﹙港元,下同﹚,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约11%,为经济提供了稍高于五个百分点的支持作用。
对于因为防疫措施而被要求暂时关闭或限制营业规模的处所,利用公共资源提供支援固然是情理之中,但这些援助对于相关行业和个人只是杯水车薪,只能起暂时纾缓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运用有限公共资源作援助,始终难以长期持续。我们预计今个财政年度特区政府的综合赤字会由原来预算的1,391亿元大幅增至超过3,000亿元,财政储备则会降至约8,000多亿元,相当于约14个月的政府开支,接近2003年“沙士”后的水平。
特区政府在为防疫抗疫的工作配备充足资源的同时,亦必须保留财政实力,以应付已知和不时之需,以及维持香港的金融稳定。在联系汇率机制下,本港不能透过货币政策或汇率等手段来缓冲经济起伏带来的冲击,财政政策便成为支撑经济的最重要工具,而充裕稳健的财政实力,更是稳定市场信心的一项重要支撑。正因如此,过去一年多即使香港经济受到连环的巨大冲击,本港的金融市场仍然保持平稳、运作有序。港元汇价稳定并偏向强方兑换保证水平,银行体系没有明显的资金流出迹象。相反,自2020年4月以来有接近500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入港元体系,反映投资者对香港金融市场持续的信心。
现时香港经济仍处于下行周期,特区政府会维持积极的财政政策,透过增加非经常开支和工务开支等投资以增加需求,缓和经济调整的压力。我们会因应整体社会的需要和长远发展的利益而运用资源。我们的公共理财原则始终是“应使则使”、“短长期兼顾”,冀以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杠杆效益,推动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发展。说到底,要稳住市民、企业及社会对未来的信心,必须有效抗疫,亦须维持公共财政的稳健。

2020年12月21日下午,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宣布,香港正在实施的防疫抗疫措施继续维持至1月6日,包括餐饮场所晚市禁堂食、二人“限聚令”及“口罩令”等。图为餐饮场所遵守每桌最多2人的规定(图:中新社)
国家始终是香港最强大的后盾
控制好疫情,让经济和市民生活恢复正常,为与内地通关和两地人民安心自由往返创造条件,是特区政府目前的首要工作。近日,世界多个地方相继开始疫苗注射,香港亦已与三家疫苗供应商达成协议,并继续探讨其他供应途径,目标是购入可供全港市民免费接种两次的疫苗量。第一批100万剂量的疫苗最快可望于2021年1月到港,在疫苗获得批准使用后,会按不同组群的风险类别和需要,尽早安排市民接种。不过,本港以至全球在疫苗上能达至普罗大众广泛接受注射估计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因此,预计本港经济在2021年上半年仍要面对很大的内外挑战,复苏的速度和力度将受制于多个外在及内在因素。
除了疫情发展,外围环境仍存在不少不确定因素,包括中美关系发展、地缘政治局势,以及国际资金流向对金融市场和新兴经济体的影响等,都可能左右香港经济的复苏进程。本地方面,我们会继续坚定践行“一国两制”的准确实施、维护好国家安全,以保持稳定、安全和有利的社会环境,让市民安心生活、企业自由经营、让整体经济持续繁荣发展。
国家始终是香港最强大的后盾。我相信内地经济在2021年将继续是环球经济的最主要增长动力来源。事实上,内地市场具有庞大潜力及回报,香港要继续用好“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积极融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发展大局,在“双循环”的新格局下找准定位,用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大战略,以自身所长,服务国家所需,在国家繁荣发展的进程中作出贡献,同时亦为自身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是香港进入国家“内循环”的最佳切入点,为香港市民的事业发展和生活,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无限可能性。特区政府会加大力度支援企业和市民,尤其是青年人在大湾区的生活和发展。例如香港贸易发展局将联同广东省及有关商会推出一站式 “GoGBA”平台,为有志开拓大湾区市场的港商提供全方位支援服务;而“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则资助在香港及大湾区有业务的企业,聘请及派驻本地大学毕业生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为青年人创造更多的尝试和探索机会。我们会和大湾区内其他兄弟城市继续加强合作,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精神,共同推动整个大湾区在金融、创科以至全方位的蓬勃发展。
我对香港的前景充满信心。尽管经历了过去一年多的种种考验和挑战,国家对香港巨细无遗的关心和毫无保留的支持,加上我们的制度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以及香港人的灵活、勤奋自强的精神,香港定能克服当前的困难,战胜疫情、恢复与内地通关和国际往还、再度展翅高飞。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国家正朝着第二个一百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前景光明广阔。只要香港市民齐心一致,奋进图强,我们必定可以让香港这朵紫荆花再次灿烂盛放。
(本文大小标题为编者所拟)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1年1月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