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锦辉
《2020年施政报告》提出多项促进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以及打造大湾区成为国际科创中心的建议,其中包括鼓励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内以科技创业、就业的措施。
可是,根据「香港广东省青年总会」有关香港年轻人在大湾区发展的研究报告指出,85%受访港青关注区内工资水平,77.4%担心语言障碍,可见不少港青对大湾区创业或就业仍然存疑。
虽然政府在财务上愿意施以援手,相继推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计划」和「粤港澳大湾区就业计划」,但港青对内地营商环境及工作文化并不熟悉,难免会影响他们北上发展的意欲。
《施政报告》第54段建议,在深圳与香港一河之隔的落马洲河套区推行「一区两园」,并委派香港科技园公司进驻深圳福田科创园区,承租及管理部分地方,充当「二房东」,协助香港创科企业在港深科技园首批楼宇建立之前提早「登陆」,在大湾区发展。
多从事B2B业务 瞄准湾区港厂
据统计,在2019年香港拥有3,184间初创公司,合共雇用12,478名员工,估计这些公司必然是「二房东」游说的主要目标,不过,它们在大湾区「人生路不熟」,起步并非那么容易,尤其是面对「商对客」(B2C)商务,不熟悉内地文化将会举步为艰。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打算于河套区发展的香港初创公司多从事「商对商」(B2B)业务,瞄准在大湾区营业多年的香港工厂为客户目标,帮助它们提升科技水平,进行再工业化,优化其生产效益。在双方同声同气之下,初创公司提供技术,厂商提供内地市场,两者协作双得益彰。
事实上,不少在大湾区的香港工厂亦真有此需求,自上世纪70年代,港商皆以「前舖后厂」商业模式在广东省营运,不少早年开设的香港工厂虽然今天仍然存在,但由于内地经济环境蜕变,当地生产市场竞争力与日俱增,再加上新冠疫情,港厂的生意已大不如前,部分甚至面临倒闭的危机,所以它们应该尽快转型,而这需求可以为大湾区香港初创公司带来机遇。
笔者认为,「二房东」在这方面可大派用场,为初创公司铺桥搭路,联系有需要转型改革的大湾区香港工厂,为两者拉线作「红娘」。
科技园公司当「红娘」 为初企拉线
与此同时,笔者进一步建议「二房东」可以多走一步,帮助厂商设计个人化的「方案公开比赛」,把厂商的需求和所遇上的困难作为比赛之问题,公开让有兴趣的初创公司提案,然后厂商从中挑选出最佳的方案执行,促成大湾区香港厂商转型。
这做法对于一些已数码化的工厂较为容易,它们可以利用过往的操作数据,透过「二房东」举办「骇客松」(Hackathon)比赛,寻找出最佳的大数据分析结果,以及相关转型方法。
总括而言,笔者认为《2020年施政报告》带有弦外之音,政府似乎有意对「香港科技园公司」负以重任,期望它们能深化香港与深圳合作,共建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在这目标之下,公司将任重道远,绝非只是《施政报告》中寥寥几句所说的「承租和管理部分地方」那么简单。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外务)、香港资讯科技联会前会长
编辑:严骏
来源:香港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