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业萧条 为何金融一枝独秀?
本港第四波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扩散,政府收紧防疫措施,餐饮等行业的经营苦况雪上加霜,部分行业的倒闭潮、失业潮恐将呼啸而至。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昨日预告,政府会于圣诞节前向立法会财务委员会提出申请,向第四轮防疫抗疫基金注资,向受影响最深远的行业,例如在社交距离措施下需关闭处所的行业,以及受晚市禁堂食影响而无生意的企业提供资助。消息透露,财委会将于下周一加开会议,审议第四轮防疫抗疫基金拨款,初步估计涉款数十亿元。与前三轮动辄数百亿起跳的纾困力度相比,抗疫基金4.0实属久旱下的毛毛雨,顶多润泽下龟裂的基层经济。长远来讲,香港还须靠有效遏制疫情、与内地尽早通关才能彻底令经济复苏。
香港作为一个细小、外向型的经济体,一直以来拥有相对大的经济活动、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很大程度有赖于与内地及世界各地保持高度的商贸互动及人员流通。然而,香港近年陷入泛政治化风波,经济成长已现疲态。尤其是去年的黑暴动荡所带来的冲击破坏尚未修复,今年又遭遇全球新冠疫情肆虐反复,连番打击已彻底将香港经济拖至谷底,全年经济预测负增长6.1%,失业率飙升至16年来最高位6.4%。其中与外地旅客消费息息相关的旅游、零售、酒店、餐饮等行业受伤最重,修例风波中已先行中枪,疫情漫漫再阻绝两地人流往来,或成为压垮行业的最后一棵稻草。
百业萧条,惟有金融业及其周边行业一枝独秀。今年来,尽管中美关系进一步紧张、环球经济深受疫情影响而走低,但在当前全球超低利率的环境下,国际热钱在全世界到处寻找高报酬,有不少国际资本看好香港后势汇入资金,香港金管局持有的外汇存底持续上升;更重要的是,网易、京东、百胜中国、宝尊、中通快递等大批中概股掀起回港「二次上市潮」,香港作为国际资金「蓄水池」的功能在逆境中更凸显其重要性,作为支柱产业的金融服务业逆势坚挺,同时带旺了地产、法律、咨询等周边行业。
根据著名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KPMG)的估算,由于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以及多家内地企业赴港交所IPO,香港全年新股集资金额高达503亿美元,较去年大幅成长24.5%,位居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纳斯达克的535亿美元。
香港兼俱了特区与开放市场两种特性,中央亦比较放心依赖香港作为金融的防火墙,目前仍没有任何一个内地城市可以替代香港所扮演的角色。近年来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都加强了香港作为内地与国际间金融中介的功能。如同今年6月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张晓明在香港基本法实施30周年网络研讨会上的讲话:「香港资本市场根本不是香港的市场,而是中国的、国际的市场。因此,只要中国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只要中央政府继续高度重视香港的特殊地位,继续看重世界与中国内地之间的超级联系人角色和转换器功能,只要中央在国际经济环境困难的时候继续力挺香港,还有什么理由担心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保呢?」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特区政府已投入了逾三千亿元推出多项支援措施,但运用有限公共资源的援助,始终难以长期持续,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中的实际困境。与本港经贸关系最密切的内地,疫情已稳定受控、经济在快速好转,如果能尽早恢复两地的人员和商贸畅通往来,紧扣内地的「内循环」,那么即使因疫情等关系「外循环」暂时受阻,深陷寒冬的本港旅游、零售等行业就可大幅回复生气,而逆势坚挺的金融服务业依旧可以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编辑:潘丽丽
来源:点新闻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