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锦辉
政府于12月10日晚上静悄悄地推出《香港智慧城市蓝图2.0》(以下简称《蓝图2.0》)。前两份《香港智慧城市蓝图》分别于2014年及2017年推出,公布当天政府都有大肆宣传,今次可能是忙于应付新冠疫情的关系,政府一反常态低调处理。然而,笔者认为政府没有必要这样做。《蓝图2.0》第二章提出多项善用创新科技应对疫情的建议,政府可以借此机会,透过传媒让市民对政府在创科防疫和抗疫的工作认识更多,使普罗大众可以安心。不过,若然政府真要面对传媒的话,必然会面对如何「清零」、何时落实「健康码」等与内地人流互通息息相关的挑战性问题,因此必须作好准备解画,否则会弄巧反拙。
《蓝图2.0》出台 提出143项措施
与之前两份《香港智慧城市蓝图》相比,《蓝图2.0》显然是较「贴地」,合共提出143项措施,当中约半数(70项)是崭新建议。这些措施分别涉及「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环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智慧经济」6大范畴,以及《蓝图2.0》新提出的「智慧乡村先导计划」,每项措施的执行进程也明确地列出,让市民清楚了解香港智慧城市建设的进度及未来目标。细看其中以下几项措施最有新意:
「智慧政府」范畴中提出了21项新措施,是6大范畴中最多,特别是在政府「科技应用」方面,新建议项目多达19项,当中包括机电工程署、惩教署、水务署、建筑署、运输署等部门的应用。
由此可见,政府内部近年正积极进行科技及数码转型,务求提高政务的效率。
12新措施 提升公共卫生水平
「智慧生活」范畴中提出多项「善用创新科技应对疫情」措施。这些措施再于第二章中重复,可见政府对科技防疫及抗疫工作之重视。政府在此组措施中合共提出了12个新建议项目,包括利用科技进行环境清洁及机场清洗、推行街市无现金支付、扩大医管局HA Go应用程式功能、推动网上法律诉讼等。笔者估计,政府把这些抗疫措施纳入《蓝图2.0》中,意味这些并不是短期措施,将会于「后新冠疫情」时代持续应用,有助提升香港未来公共卫生水平及文化。
全新推出的「智慧乡村先导计划」,是《蓝图2.0》中唯一所有措施都是新建议的范畴。计划建议在遥远的乡郊地方利用资讯及通讯科技,为当地村民提供生活上的方便,以及保障他们面对不同天然灾害时的风险。这做法如同旧区活化,在保持原有风貌的设计目标下,令乡村赋能增值。另外,笔者估计如计划成功执行,「智慧乡村」可以提供予城市人一个舒适的居住选择,也可以帮助政府纾缓未来住房问题,减轻城市中心人口稠密、过分挤拥的压力。
实际上,「智慧乡村先导计划」除可提升乡村的可居住性,也可以利用乡村的现场环境,作为不同智慧城市科技的测试点。值得一提的是,在「智慧经济」范畴下的「推动研发和再工业化」领域中,提出与深圳合作开发落马洲河套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这项目可以是另一个智慧城市科技的测试点。然而,两项措施的测试重点截然不同:乡村是既有的地方,城市设计存在一定的局限,所以测试偏重于乡村的赋能增值程度;而河套区发展是由零开始,当中的城市设计包括科技应用可以天马行空,所以其测试重点偏重于创意创新。
「智慧出行」 助融入大湾区
把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是《2020年施政报告》的重点方向,然而《蓝图2.0》中却没有半点落墨。这安排难免会局限香港智慧城市的建设,窒碍它在未来与香港经济发展同步。笔者希望政府不要轻视这议题,以为疫情之下两地通关无期,而先把大湾区安排暂时搁置;若然待通关后才作部署,未免为时已晚,切记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者的。
事实上,智慧城市科技在这方面可大派用场,例如在「智慧出行」方面,利用创新科技方便两地车辆通关;在「智慧环境」方面,在扩大两地工业生产合作过程中可以减少碳排放;在「智慧市民」方面,促进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创业就业;在「智慧生活」方面,让在大湾区退休的香港人可以遥距地使用香港医疗服务;在「电子政务」方面,让移居大湾区人士方便地遥距使用香港政府网上服务;在「智慧经济」方面,简化两地商务交易流程等。再进一步,政府可以与大湾区各城市政府合作推行「大湾区智慧香港村先导计划」,方便港人退休后回乡定居。
笔者相信创科局选择于2020年年底推出《蓝图2.0》,并非纯粹数字上的巧合,似乎是有计划地赶搭「尾班车」,争取原定明年2月公布的《2021-2022年度财政预算案》拨款支持蓝图内143个项目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外务)、香港资讯科技联会前会长
编辑:严骏
来源:香港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