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防「蛇」突袭 把握黄金72小时
「秋风起,三蛇肥」,进入秋冬季,天气凉爽,粮食丰收的同时,也为很多疾病的蕴酿和滋生提供了优厚便利条件,尤其是皮肤病。由于天时和人体阴阳转化的改变,此时机体不但要适应自然气候变冷,也要应付内在环境的调节,忙得不可开交,稍不留神便让皮肤病找上门,而「带状疱疹」正正是其中一个不速之客!
文 | 温爱诗
破解「生蛇」迷思
「带状疱疹」俗称「生蛇」,相信不少人曾听过坊间流传生蛇围绕身体一圈便会死。其实传言在医学上并无根据,纯属无稽之谈。更有人认为带状疱疹具有传染性,病例中本病的传染性极低,一般由于自身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潜伏或残留在身体内神经末梢,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它便现身突袭!
把握黄金72小时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患者主要出现急性皮肤带状疱疹,伴剧烈的神经痛为特征。疱疹多发于腰、胸及腹部,较少发生于四肢及头面部。发病后的1-3日内,患部皮肤出现不规则红斑,继而成为密集式丘包疹,迅速变成粟粒大小的透明清澈水疱,周边红晕,2-5日内水疱由透明变得浑浊,慢慢乾涸结痂。
患者应把握黄金72小时内及早求医,不但能减轻痛楚,加快痊愈,最重要是减低并发症发生的机会。尽管痊愈后一般不留疤痕,但患者不可忽视其严重性,若疱疹发生眼部或耳部,有机会损害视力或听觉,绝不可掉以轻心!
中医学认识「生蛇」
带状疱疹属中医学「蛇串疮」「缠腰火丹」「火带疮」「蛇丹」等范畴,由于病发时疱疹呈带状,像蛇般环绕身体,故又俗称「生蛇」。《临证指南医案》:「盖久病必入于络,络中气血,虚实寒热,稍有留邪,皆能致痛」。
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可分为外因、内因。外因主要为邪毒侵袭,湿、热、风、火郁于脏腑,经络受阻而成;内因多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生毒,循肝胆经外发而成;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外溢肌肤,感受外邪,搏结化毒而发。
正虚是发病的基础,正虚之因存在多种,如劳倦过度、嗜酒肥甘、久病体虚、情志不遂等均可导致正气虚弱,这是湿热毒邪致病的必要条件。 若正气不足,湿毒蕴蒸,经络失疏,致使气滞血瘀,则常遗留疼痛不休或刺痛不止,临床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因其反复难愈而对病人造成很大困扰。 临床常见有以下三种分型及治则:
1. 肝胆湿热型
症状:皮损见红斑,水疱明显,主要发于肝胆经脉循行的部位。患处疼痛及灼热,伴有口苦咽乾,烦渴胃呆,小便黄赤,大便乾结或稀烂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则以泻肝解毒,利湿止痛为主。代表方剂为龙胆泻肝汤。
2. 脾胃湿热型
症状:皮疹见水疱数量多,疱璧较松弛,易破,糜烂渗液。主要发生于腹部及下肢,疼痛较肝胆湿热型轻。伴有口渴不欲饮,胃纳减退,腹胀便溏,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缓或滑。治则以健脾利湿,清热解毒为主。代表方剂为除湿胃苓汤加减。
3. 气滞血瘀型
症状:疱疹基底瘀红,血疱或疱疹大部份已消退或已结痂脱落,但患处仍疼痛不止。伴精神疲倦、失眠、烦躁、舌质暗紫、苔白、脉弦。治则以行气化瘀,疏肝止痛。代表方剂金铃子散。
除上述内服中药,更可以配合中药外洗患处、局部中药外敷;也可以选取穴位针刺治疗,以达到清泻肝肺热邪,健脾祛湿,活血祛瘀作用,防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建议食疗】
清肝利胆花草茶
材料:金银花10克,野菊花5克,夏枯草10克,龙胆草6克,炒黄芩5克,生地 5克,赤芍6克,甘草3克。
制法:先将所有材料洗净,放入煲内,加适量清水,浸15分钟后用大火煲滚后,转用慢火煲20分钟即可,可加入适量白糖调味。
功效:清热平肝,解毒凉血。
祛瘀化湿饮
材料:土茯苓15克,生薏米15克,绵茵陈10克,鸡蛋花5克,木棉花5克,赤芍 6克,茜草根 5克。
制法:先将所有材料洗净,共入煲内,加适量清水,浸15分钟后用大火煲滚后,转用慢火煲30分钟即可,可加入适量白糖调味。
功效:祛湿清热,活血祛瘀。
(*注:以上食疗建议纯粹属于个人经验,最好征询医师后服用为佳!)
著重饮食起居,切忌动怒
饮食调护方面,患者应禁烟、酒类、咖啡类;忌辛辣及刺激性食物会生热动火如胡椒、韭菜、葱、姜、蒜、辣椒等,影响病情康复;并戒发物,如牛、羊、螃蟹、蛋等,会使皮疹增多,加剧瘙痒,加重病情。
以清淡容易消化为主,多吃一些清肝祛湿润肺作用的食物,例如百合、淮山药、南北杏、雪耳、黑木耳、茯苓、丝瓜、冬瓜、海带、紫菜等;水果方面可适当吃雪梨、木瓜、杨桃等。患者也应注意充足睡眠休息时间,适当运动,保持心境开朗,避免生气动怒,加快病情康复。
作者简介:
温爱诗:香港注册中医。中医岭南皮肤病流派传人。养生美食设计策划。香港大学中医全科学士及中医(针灸)硕士,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皮肤科)。多次担任香港大学校友会餐厅及著名机构养生美食盛宴之全权策划及演讲,崇尚『药食互补』、『寓养与食』,带领极致品味美食养生新潮流。
(本文刊登于《紫荆养生》2020年冬季刊)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