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锦铉

从行政长官林郑月娥2020年施政报告提及,「我现公布按稍后运输及房屋局(运房局)发表的2020年《长远房屋策略》(《长策》)报告,我们已全数觅得兴建316,000个公营房屋单位的330公顷土地,可以满足未来十年(即2021/22至2030/31年)约301,000个公营房屋单位的需求,供应主要来自东涌填海、古洞北╱粉岭北和洪水桥╱厦村等新发展区的农地和棕地、多幅改划作公营房屋的用地、九幅分别位于启德和安达臣道石矿场改拨为发展公营房屋的用地、粉岭高尔夫球场部分用地,以及多幅完成检视具房屋发展潜力的棕地群。」可见林郑月娥的确很关注香港基层市民的住屋需求。
上述的施政报告也告诉我们几点现况。一、公屋轮候时间在短期内会再增长。根据房屋委员会公布的数字,在2020年9月底,申请公屋的一般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为5.6年,增加了0.1年。施政报告提的330公顷土地是10年的目标,行政长官所提及的这些较为大型的土地,除了启德和安达臣石矿场是属于「熟地」外,其他的土地还需要有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交付建房,有的土地更还只是属于「十划未有一撇」的阶段。在接着的3年内,很难达到每年提供30,100个公营单位。唯有期待政府加快行动将「生地」改成「熟地」。
二、330公顷能否及时落实尚不可知。330公顷土地是凑合回来的数字,当中除了施政报告公布的大型土地,还包括一些零零散散在全港各区的土地,这些土地的分布尚待《长策》报告公布。香港觅地的困难在于任何新增建房土地的建议都会遭受到不同的挑战和质疑,土地越是零散,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就越多,尤其是周遭的居民和民意代表。因此,未来要落实零散分布在各区的小面积的土地,就需要负责的官员以行动做好事先的沟通,否则一些行政挑战都会拖延进程。
三、开拓大型土地的决心与行动力需加强。众所皆知,新界是香港的平地集中区,上述施政报告内容提了「农地」和「棕地」两类土地,新界还有一种土地,叫「祖堂地」,在通篇的施政报告里,完全没有提及「祖堂地」,政府是否愿意触碰这一类土地呢?在施政报告出台之前,香港文汇报的记者看到了新界土地的其中一个问题,并作了专题报道,那就是「祖堂地」的发展。立法会议员谢伟铨批评政府在发展「祖堂地」上直指问题核心,「政府可以揾好多理由说做不到,但有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可否解决?或先解决部分问题令发展向前行?」想方设法为2,400公顷的「祖堂地」拆墙松绑,例如把出售门槛降低及改良相关机制,释放更多新界用地,需靠政府积极介入协调,才可成事。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有心关注香港的土地和房屋的需求问题,特区政府有这样的行动力吗?上述三点,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而是政府「为与不为」的行动力检验!
(文章观点仅带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城市智库召集人
编辑:严骏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