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秉坚
单靠检测和「限聚令」防疫明显不足,政府必须果断推出标本兼治的防疫措施
行政长官上月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报告在法治、改革通识科课程、土地及房屋供应等方面均有著墨,然而支援基层社会以应对经济衰退的措施并不足够。
疫情反复是香港未能及早回复正常状态的原因。收紧「限聚令」等防疫措施虽有助阻止病毒传播,但都是搔不著痒处。事实上,部分中小企为了生计和生存,不惜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态度,在明知违反「限聚令」、营业限制的情况下继续营运。
笔者与经营饮食业的朋友倾谈过,他们认为特区政府现对新冠病毒束手无策,保就业更是治标不治本,对经营者而言只是聊胜于无。他们指出,内地政府从租金宽减、全城检测、严格入境措施、发现确诊者的快速应变等,使市民生活受影响的时间大幅减少,这些举措都值得香港借鉴。对于香港而言,无止境的收紧放宽防疫措施,对市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变化,亦无助经济复苏,企业裁员结业的情况仍会继续出现,特区政府若不能推出治本的防疫抗疫措施,就算再推出更多纾解民困的措施又有何用?
早前,中央政府公布《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工作方案》,香港的医疗系统将会在大湾区审批后获应用,对于在内地生活或有意到内地发展的港人,加强了在内地生活的信心,这种专业的开放与包容的态度值得大家深思。
笔者有感香港日趋故步自封,特别是在惠民的公共政策上,不及内地的快狠准以及包容性,让人感到香港的政策「慢半拍」,「安心出行」应用程式亦是自愿安装,相对于内地当局强制性措施、内地民众为抗疫甘愿牺牲个人自由,香港的抗疫工作似乎仍有改进空间。
「手停口停」是一般打工仔的实况。倘若打工仔不用忧心每月的衣食住行的开支、老板不用交租出粮,就算香港「封城」抗疫都不是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如继续以治标的方式抗疫,香港的经济将会继续不景,届时百业萧条,劳福局的开支定必增长惊人,在政府收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香港的库房将会乾塘,如果特区政府不再果断推出治标又治本的防疫措施,政府未来可能会面临极大危机。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香港菁英会副主席、香港五邑总会副理事长
编辑:潘丽丽
来源: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