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丽芳

教育局长日前宣布改革通识教育科(通识科),包括重整及删减课程内容、取消独立专题探究、公开考试只设「及格」与「不及格」、更重视宪法与基本法等内容,以及设立「适用书目表」(即是经审批的教科书)等,但该科目仍保持必修必考。虽有揽炒派对高中通识教育科改革群起攻之,但是次改革算做到拨乱反正,能够回应民意。
改革方向回应民意
笔者已在早前文章说过,外国的主流考试也没有把通识订为必修科,故笔者认为教育局保持通识科必修必考的做法有商榷余地。加上通识科内容太著重广泛的人文内容,又欠缺科学及数位思维训练,对未来数位社会的发展并不是最理想的方向。
如果香港的教育是重理轻文,笔者还明白通识科的必要。但是现在情况是社会重文商轻理,现在不少中小学需要在STEM急起直追,大搞科学教育。以知识型社会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给学生更大选择空间,让同学可以选择是否选修通识,可能会更恰当。
通识科所教的内容有没有做到真正了解香港社会、国家最新的发展及现代世界呢?还是片面地把部分媒体或意见领袖的「观点」囫囵吞枣?当国家已谈到「十四五」规划、发展新基建,我们的通识科还在纠结于近代中国(严格来说并不是「现代」中国)的事情,根本不是与时并进、也不能培养独立思考及同学的「基本功」,也看不出培养创意力的所谓「初心」。今天通识科的内容对加强人才竞争力、全面发展或质素也看不到有什么「功能」,因此有改变的必要。
把通识科标签为一切青年问题罪魁祸首虽说有点夸张。然而笔者的确发现有些同学为了「获分」而「为批评而批评」,犹如「我有我说、你有你讲」,未有培养到沟通能力与看事物的多元角度。由于中学或大学时代的学生,正处于暴风期,缺乏历练青少年可能因为常批评变得更激进、愤世嫉俗。
简而言之,通识教育宜改变模式,著重理性的事实分析,追求真理及知识,而不是无的放矢的空论,而要真正做到联系不同学科的知识、培养明辨慎思能力,做一个能够为社会及国家有贡献的人。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香港青英会副主席、香港青联科技协会主席
编辑:潘丽丽
来源: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