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从至少5年前开始,经常被媒体冠以“问题”二字,时常见报、大肆讨论。5年后,这一现象并未消失,这一“问题”仍频繁见诸报端。“问题”迟迟得不到消解的症结是什么?香港青年究竟是不是一个“问题”?有什么问题?是什么造成了这个问题?为什么5年之后仍在讨论这个“问题”?还是我们看待的角度出了问题?
梁宏正,经民联青年事务委员会主席,菁英会荣誉主席,资深香港青年工作者,今年8月当选全国青联副主席。本刊近期邀请到梁宏正接受采访,请他讲述他所了解的香港青年,和他对坊间相关议论的观点。
希望能够借此为读者提供一个稍为全面的香港青年侧写。
文|本刊记者 周马丽
梁宏正
热情、投入、“冲动”
全球每一代青年的特质
记者:据我了解,大约至少从5、6年前,“青年问题”开始成为香港社会热点话题,被媒体广泛讨论报道,最近一两年更为密集,比如容易被煽动、“泛政治化”等等。您觉得这和您所了解的香港青年的整体印象一致吗?
梁宏正:香港本来就是一个比较外向型的经济和社会,思想比较开放,对国际上的资讯比较敏感。但这不是说所有香港年轻人都容易被煽动,而应该说是从传媒的角度,更愿意报道这些事情。
不论哪一代年轻人,在读书、上大学的阶段,包括我这一代人当年读书时,都比较容易因为看到的报道而相信一些说法和观点。应该说全世界的年轻人都有这种倾向,比较热情、容易投入,所以看待事情不一定足够冷静,但这也正是年轻人的特质,有热情、有热血。所以年轻人还是需要多角度看事情。
正是由于青年比较热情、容易投入、看事情容易不够冷静客观,我们年长一点的,也有责任把正确的观念和法律道德的底线告诉青年。
记者:所以媒体上体现出来的香港青年“泛政治化”的行为和情绪,未必能够代表香港青年这个整体?
梁宏正:我参加了很多和年轻人沟通的场合,我的看法是,在“修例风波”之前,大部分年轻人主要都是思考自己的升学、未来的工作等这类事情,几乎没什么人讲太多敏感的政治话题。
记者:正如您提到的,个别媒体对香港青年的影响比较大,那么这些香港青年对内地的认识是否因此存在误区?
梁宏正:我有一个青年朋友,他在香港出生,在国外读书,回来后加入香港的跨国公司,是一名专业人士,以前一直坚定支持香港“民主派”。他身边的朋友、接触的资讯都是“内地没有法治”,或者“发展的太快了,会出现问题的”这类观点。他一直觉得和内地相比,肯定是香港好,内地有什么好?
直到有次公司把他派驻北京,工作生活一年后,他的看法完全改变了。之前,他已经是一个在跨国公司工作的专业人士了,虽然年纪也很年轻,但不是校园里的学生了。然而当他真正去到内地,还是会发觉,以前听说的和真实看到的内地完全不一样。
其实现在也有不少香港年轻人,因为一些媒体的负面报道或一些政党的影响,仍然相信自己一踏进内地,内地人就会对他们“洗脑”,所以他们对于去内地很担忧,感觉充满危机。但真实情况反而是,当你去到内地,比如北京,如果不开会(两会等全国性大会——编注)的话,根本没有人跟你谈政治,都是在推荐你哪里好玩,烤鸭应该去哪里吃,或者聊今天天气很冷很乾燥,之类的。根本没有人一看到你不是本地人,就跟你说,来我跟你谈一下我们国家的好处,来给你“洗脑”。没有的。
就像我那位朋友,亲身体验之后才发觉,过去自以为了解的内地,其实是受到一些传媒或政党等的影响,而不是真实的内地。于是他开始思考真实的内地究竟如何,这样慢慢改变了以前的看法。
对内地感受正面
和存在意见不冲突
记者:您一直组织举办两地青年交流活动,这些活动对于转变香港青年对内地的看法,起到多大的效果?您对这种效果满意吗?
梁宏正:我想分享一个交流活动。我本身也是北京市政协委员,除了今年因为疫情暂停外,此前每年我们都会安排香港的中学生跟内地的中学生交流,但不是普通的交流。全国城市按照科技研究发展程度和能力排名,在年轻人这一代的头三位肯定是北京、上海和香港。这个项目就是把北京和香港创科方面的尖子学生,参加过比赛、拿过奖的,每个城市选二三十人,然后混合在一起,分成小组。5天时间里,他们都住在一起,分享科技创新经验,一起做项目,等等。经常有上一年参加过的香港同学,下一年继续问我们“可不可以再给我一个机会参加”。北京的孩子、香港的孩子基本上都很喜欢。通过5天的一起生活、一起交流,要分开的时候当然也是不离不舍的,有的孩子还会哭,有一些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我还组织过实习项目,带香港年轻人到内地城市实习,通常占用暑假的一个月时间。几乎所有参与这些项目的香港年轻人都不愿意离开,觉得一个月太短,他们都很感动。如果达到的是这样的效果,成效好不好?当然好,绝对很好。但是比如回到香港,大家谈到某些议题,他们的想法跟我们不一样,或者回到日常生活后,他们的一些正面的感受又受到负面影响、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是可能发生的事情,我们的工作也不能因此就觉得挫败,因此而不继续努力推进。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都可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转变看法也都需要过程,这是正常的,所以我们还是会不断继续想办法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认识和看清国家发展,亲身体验和参与国家的发展。
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不论是对内地还是对全球任何城市的感受,需要他们自己去领会。通过一个月在天津、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实习,了解到在内地生活、交朋友、就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未来做选择的时候,这些体验都在他的心里,供他选择。可能有些人因此觉得“在内地生活就业好像蛮适合我”,他们就去了;有些觉得“我还是挂念爸爸妈妈,不愿意去,还是在香港就业”,也好;有些愿意去日本、去新加坡工作,也可以。毕业后选择到哪里就业,不意味著要永远待在那里。我很多朋友年轻的时候选择去新加坡工作,待上1年、5年、有了海外工作经验再回来香港,很多企业可能更愿意请他。同理,你去大湾区拿经验,待上三年,然后希望回香港,也可以。所以也不需要根据参加了交流项目后是否选择到内地就业深造来判断效果好还是不好。
包括大湾区,大湾区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是这个机会是不是给所有香港人的呢?也不一定,因为每个人最关心的方面不同,比如可能有人希望离家近一些。但对于所有香港人而言,如果他们愿意选择这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我认为应该这样看待。
记者:人们可能也会问,是不是只有内心原本就比较“亲”内地、抱有好感的香港青年,才会报名参加这些活动?
“青年问题”
被过度放大的香港社会问题
记者:您认为社会对于“香港青年”问题的关注和解决,症结是什么?房屋问题、向上流动困难是经常被提到的香港青年困境。
梁宏正:买房困难应该说是全香港人的面对的问题,不光是年轻人。我感觉是两方面,第一方面是年轻人需要的不一定是买房子,当然买房子是其中一项。但我觉得年轻人更愿意看到未来有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工作机会,或是一个平台,能让他们发展自己的长处、大展拳脚。这可能更重要。
我觉得香港未来的经济发展需要跟大湾区其他城市协同发展、寻找机会,令香港年轻人觉得自己面对的不光是香港单一的几个行业和市场,而是如果希望从事文化或者其他某些方面的工作,还有一个更大的市场、有更多的机会。专业服务是香港突出的长处,如果能在整个大湾区推动香港各项专业都能受到认证的话,这是很好事情,也会让年轻人觉得有出路。比如,有些青年不一定很想创业,而是想做律师、会计师之类的专业人士,如果他们得知香港的律师、会计等资格在整个大湾区都能通用,会令他们觉得大湾区是很好的就业发展机会。
关键是大家不要把青年问题放的太大,青年问题是社会众多问题的其中之一。把握好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向、做好社会民生,就会解决很多年轻人的(被媒体大肆报道的那些)问题。而不是突然之间把年轻人的问题放大。有一些人会说香港教育出了问题,香港教育当然是有一些问题,就慢慢改,而不能不停地说是年轻人有问题。年轻人会觉得说“我哪有什么问题?”对吧?
对年轻人一定要诚恳,要够深入。年轻人不是铁板一块,你有没有诚恳的去帮助他们,他们能感受到。但是反过来说,也不是一定要迁就年轻人的所有想法,不应该,我也是这样告诉年轻人的。因为年轻人是社会“接班人”,但不是“当家人”。一般中年人是当家人,他们要做好当家的工作,跟年轻人分享经验、给年轻人创造机会,等等,当然也可以告诉年轻人,觉得他们应该怎么做。但是如果年轻人不按你说的去做,你不要觉得奇怪。应该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所以我是很有信心的,没有太多担忧。首先时间在我们这边。香港一定会一直是国家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只要国家强大,未来我们有的是时间。有些年轻人现在受迷惑了,我们有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的责任,只要不碰触底线,有些青年一时转变不过来没关系,不用大惊小怪。未来当他们看到种种机会,可能是赚钱的机会,生活的机会,或是体验科技、文化的机会,等等,我相信他们会转变看法。
当代青年独有困惑
选择更多,更难抉择
记者:在您和香港青年的接触当中,他们在个人事业发展方面有没有普遍感受到的困惑、困难或不满?如果有,是什么?
梁宏正:我觉得不一定是不满。现在的年轻人的确困惑得多。现在社会上的机会多了、选择多了,反而同一时间你对未来更迷茫,更看不明朗。比如现在很多人在互联网上做生意或者做网红,很多年轻人就觉得,身边有朋友同学这样做、而且好像赚了很多钱,那我也要学。但是这不一定人人学得来,你可能浪费了一年的时间也做不出成绩。
现在的香港青年和20年前也不同了。20年前,大多数年轻人提到未来的计划,都是上大学、毕业后找一家大公司打工。现在我和香港青年聊的时候,很多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有些是运动员,就希望未来找体育方面的工作;有些喜欢音乐、喜欢文化,就希望在这些领域发展,而不一定是20年前都希望毕业后找一家大公司打工了。
但这也令他们的未来比以前更难预估。以前,我进了一间公司,或者一个大公司,能清楚地预计我的未来,比如10年后成为一名经理,收入有多少,等等。而现在就看不到这么清楚,没法预计。大公司的机会和以前相比也少了很多。
这些都令现在的年轻人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感到无所适从,心比较难定下来,找准自己的方向,一个明确的目标。这确实和以前相比更困难了。
希望
来自社会,来自自身
记者:您经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香港青年有许多优点,并且是和内地、外地青年相比的独特优势。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请您再强调一下这些优点。
梁宏正:香港年轻人在应用方面比较强,思考比较快。相对于研究一个问题本身,他们更看重把问题解决,也更擅长思考怎么解决方法,想出的解决方法通常也比较有创意。这是一个突出优点。
香港青年对专业服务的认受性、对制度的认受性比较强,比较按规矩做事。
香港青年应该认清自己的长处。也不要害怕和其他地方的同龄人比较。各地青年有各地青年的长处,香港青年也一样。大家应该互补长短。
记者:假设您是一名普通香港青年,如果对他提一个关于未来发展的建议,只能提一个,您会说什么?
梁宏正:如果说从自身出发的话,我希望是能多角度去看问题、看事情。我和很多年轻人沟通的时候,常常跟他们说,你是“黄色”也好、反对政府也好,我完全不介意,但我唯一的要求,就是你在香港这个特殊的地方,一定要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要把自己的脑袋“外包”给《苹果日报》,“外包”给网上的一些讨论区。如果一定要看网上讨论区,也麻烦你多看几个(不同立场的);看报纸的话多看几份(不同观点的)。你要有一个持平的想法,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样做了之后)你还是觉得反对,那这是你自己分析得来的,我就愿意听。但不要当别人问起你,比如喜不喜欢特首?你把《苹果日报》今天的头条背出来给人听,这不对。
另外,因为我自己也经常需要应对不小的挑战和困难,我认为遇到困难,还是要从正面、直面的角度来看。任何事情都有负面影响,但不停关注负面的话,解决不了问题,会一直处在这个困境,可能5年之后发现依然面对同一个问题。只有正面看待、直面解决,才能出现转机、进展。所以我也希望年轻人能够正面去看问题。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0年12月号
编辑:邸倩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