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何须让须眉。成立于2000年的九龙妇女联会,经过20年的积淀和打磨,成长为一个成熟且独具特色的基层妇女团体。联会创会会长高宝龄女士曾经说过,作为基层妇女团体,一定会:“坐言起行地去维护妇女权益,推动妇女发展,促进性别平等,强化家庭功能,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我们应有的作用。”20年来,联会身体力行,躬身实践,向所有支持和信任她的人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文 | 本刊记者 涂小莉
2016年3月,九龙妇女联会以“动感香港,活力秧歌”为主题,举行“千人秧歌破健力士记录”
谈到20年的成长路,上任会长、现任首席顾问郑臻女士用了作家毕淑敏的一句话来总结:“深深的话我们浅浅地说,长长的路我们慢慢地走,争取男女平等、妇女权益这条路,我们要慢慢走,坚持走下去。”一句话,道尽九龙妇女联会(以下简称“联会”)一路走来的艰辛和收获。凝聚了九龙城、深水埗、油尖旺、黄大仙、观塘五区二十七个基层妇女团体和三个社区服务中心,有35,500多名会员的联会,最大的财富就是一群相互依靠相互信任的义工姐妹。是什么让她们充满力量支持她们走过20年,并充满希望继续前行的呢?正如她们所说,是付出、分享和爱,身边太多人给自己太多感动,让自己停不下脚步。这里的爱,既有爱国爱港的大爱,也有爱家爱己爱人的小爱。
关爱妇女 追求平等权益
改革开放后,香港与内地贸易往来频繁,使得八九十年代最接地气的深港货柜车司机等香港社会中下层人士风光一时,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家庭问题。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并制定《北京行动纲领》,1996年香港成立平等机会委员会,为香港妇女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与机遇。创会会长高宝龄当时作为区议员接触了很多基层妇女,她们大多数都是家庭主妇、文化程度不高,很多来自“影子”家庭。九龙妇女联会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承载著“维护妇女权益,争取性别平等”的使命和责任,于2000年5月成立。
联会从一开始就不走寻常路,创新性地开展性别平等教育。一连举办了“齐建平等家庭”研讨会、“男女价值观”中学生辩论大赛、“家是支持非负担”家庭岗位探究巡回互动剧场等教育活动。在家庭岗位“你有Say”中学生辩论大赛中,年轻学生们以“到底应不应该有男士侍产假”为辩题,深刻讨论有关“家庭岗位歧视”的问题,令他们对“家庭岗位”“平等机会”概念有更深入的认识和认同。一名中二男生在台上说,非常感谢妈妈怀胎十月才有了自己,听得台下的妈妈们感动流泪。妇女团体跨界举办青少年辩论大赛,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也因此引起社会质疑,认为联会“不安份”。然而,正是因为这份“不安份”,敢想敢做,敢作敢为,才有了“维护妇女权益,争取性别平等”漫长道路上点滴努力汇聚而成的骄人成就。
在联会的鼓励、帮助和支持下,很多基层妇女开始关注社会及参与社区建设,实现自身价值。珠姐姐以前是一个幸福的小师奶,平日生活就是打打麻将叹叹茶。于2016年成立妇女会并加入联会后,她带领义工们配合慈善团体“齐惜福”,每天到街市回收蔬果,并在区内派发惜食饭盒,帮助无依老人及有需要人士。不仅积极推动社区内义工服务,珠姐姐自己更是第一年义工时数就达到668小时,成为当之无愧的“金牌义工”。塔拉.莫尔在《她力量(打破性别的固有人设,做淋漓尽致的自己)》中写道:“你无法成为自己都无法想象的那个人”。如果没有联会这个善于并致力于“读懂‘她力量’,实现‘她价值’”的平台,珠姐姐可能也不会想到能成为今天的自己。在联会,像珠姐姐这样平凡而不平庸的师奶有很多,她们贡献出自己的每一份小爱,成就了一份社会大爱。
关爱家庭构建社会和谐
《孟子》云:“国之本在家。”联会亦十分重视家庭关系的建设和家庭生活教育的状况,举办了和谐家庭分享会、家庭亲子训练营、家庭教育巡回互动剧场、“开心家庭Ready Go”,以及2012年至今每年一度的“相.信.爱”情满家园系列活动等,推动重建孝顺父母、夫妻相敬和手足情深的家庭观念。
曾引起极大关注的《家—加倍关爱和谐》全港中学生演讲比赛,共有39间学校761份作品入选,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家庭教育活动,也是特区政府所致力推崇的官、商、民合作模式的实践。当时还是初中生的郑同学写道,她的家并不是豪宅大院,但一家四口挤在一起,感觉分外温馨、亲密,一家人每天都要一起吃早餐,这也是她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刻。高中组的谭同学讲道,有一年父亲节她设计了一张心意卡给爸爸,爸爸表面上显得很抗拒,但转过身却悄悄笑了。她认为,真正的爱,是爱与被爱,需要亲子双方共同付出。
联会还举办环保低碳饮食烹饪比赛,倡导家庭和谐、男女平均分担家庭责任理念。和妈妈组队参赛获冠军的囝囝是一位中四学生,他自己的拿手好𩠌是“鸳鸯蛋蒸肉饼”;一对80后夫妻一丝不苟地精心制作连心素蛋饼,场面温馨甜蜜;一对姐弟参赛牵动了家族9位成员来现场观战;一家五口参赛、做义工,齐齐整整一个不少,坚持到最后……厨艺比赛的参与过程令大家明白家务的分担、对家人关爱的回应,有时就体现在一齐“煮饭仔”,或者“番屋企食饭”。
爱国爱港 促进文化认同
对祖国的文化认同是人心回归的基础。经历了“占中”、旺角暴乱以及“修例风波”,联会更加深刻感受到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并切实为此付出最大努力。
联会举办的“‘爱’弘扬儒学寻踪”系列活动,吸引了197间学校、逾73,671人参加。连续三年参加比赛的陈同学,第一年仅拿入围奖,第二年拿了小学组冠军,第三年更是带动为小学生的弟弟一起参赛,并分别获中学组、小学组冠军。整个参赛过程他们的妈妈都有陪伴,当看到孩子们拿到冠军,妈妈的脸上满是笑容。这个系列活动,大大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中的知晓度和吸引力。
除了在青少年中大力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联会也通过大量文康活动影响社区妇女。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秧歌舞表演,在13年时间里被打造成一个街知巷闻的优质品牌。2016年3月,联会以“动感香港,活力秧歌”为主题,举行“千人秧歌破健力士纪录”,并获纳入“欣赏香港”活动。有很多妇女从一开始觉得秧歌舞很土,到后来愿意和喜欢参与,对团体理念的认同度也越来越高。联会通过秧歌舞这个活动载体,在基层妇女中发挥了爱国爱港的文化传播和凝聚作用。
2016年9月24日,“‘爱’弘扬儒学寻踪”传统中华文化知识网上竞答比赛举行颁奖礼。图为中学与小学组冠军陈氏兄弟及其母亲上台颁奖
此外,联会还组织了“华夏文化寻根 粤港秧歌结缘”“辛亥百年 三八新百年”等参观考察活动,让香港妇女更多了解祖国历史文化和伟大发展成就。为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联会特意举办“巾帼献芳华”主题论坛,并邀请到时任首席会长郑明明教授、全国政协委员高佩璇博士、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颜宝铃女士,分享她们如何把握改革开放良机,率先响应国家号召,前往内地投资兴业,见证了香港与国家“同发展、共繁荣”的历程,展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
关爱长者 共享耆乐融融
秉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理念,联会成立以来,也用心关爱著屋邨的每一位老人。依托刘舜雯富昌互助幼儿中心和海丽慧妍雅集妇女综合服务中心十几年来社区连结不断的积累,联会详细了解到屋邨每一位需要帮扶老人家的情况,真正做到了精准帮扶。
2016年启动的“春夏秋冬乐悠游 路路通无限‘耆’”深受长者们喜爱。年满65岁的“年轻”义工姐姐担任导赏员,每两个导赏员(“年轻”老人家)带领6个老人家,相伴同游。一次在海滨公园的游乐区,一位90多岁的老人家和一位80多岁的老人家摇跷跷板,旁边看护的人心惊胆战,两位耄耋老人却笑得像个孩子。这幅美好的画面令所有人为之动容,感动不已。“路路通无限‘耆’”活动不仅为老人们带来了满满的爱和乐,也让参与其中的义工姐姐们获得了很大的自我成长。义工姐姐珍姐以前不太会说话,做了“导赏员”之后,她成了社区老人们中的大红人,出去晨运经常会有公公婆婆喊她,“珍姐,你几时再带我哋去行街街吖?”每每说到这,珍姐都会不由自主地满脸笑容,流露出浓浓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在今年这个特殊之年,联会亦开展了系列跨界别合作社区长者关爱行动。特别是在疫情暴发之初的2月底,一罩难求,联会星级义工Tony Sir首先想到的是那些独居或者无依的老人家。于是,他马上和身边警队同事自发捐款15万多元,募集了5万多个口罩,分派给屋邨里的老人们和基层家庭。考虑到老人们下楼领取物资会浪费一个口罩,每一户的物资和福袋都是义工们送上门的。96岁的刘公公在收到抗疫包和福袋后,非常感动,回赠自己的书法“服务人群 关怀弱势”与九龙妇女联会。
展望未来 再谱巾帼华章
二十载春秋,风华正茂;二十载耕耘,硕果累累;二十载奋斗,铸造品牌;二十载努力,根植信任。正如苏丽珍主席所说“创出幸福一片天,梦想与实践并行”,在成立20周年的今天,联会向所有支持信任她的人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发展至今,联会已经具备了非常坚实的社群基础,获得了大量社会信任与支持,今日更有新鲜血液和力量注入,让联会的未来充满了更多期待和希望。秉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陆海女士接棒联会新一届会长,她觉得“正如联会会徽上绿叶里盛开的花朵一样,联会是一朵充满希望的青春之花,低调朴实如绣球,但是只要有水就会绽放。”联会亦非常有幸得到百欣慈善基金董事及行政总裁林颢伊博士赞助并亲自出任联会首席会长,陆会长表示:“林博士年轻且极富才华与情怀,相信有林博士领路同行,联会定会步伐更实,行得更远。”
不见昨夜雨湿处,聊以新颜待今朝。未来没有奇迹,只有步步奋力,联会的未来依然需要每一位支持者和参与者共同努力!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0年12月号
编辑:刘一行、莫洁莹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巾帼何须让须眉。成立于2000年的九龙妇女联会,经过20年的积淀和打磨,成长为一个成熟且独具特色的基层妇女团体。联会创会会长高宝龄女士曾经说过,作为基层妇女团体,一定会:“坐言起行地去维护妇女权益,推动妇女发展,促进性别平等,强化家庭功能,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我们应有的作用。”20年来,联会身体力行,躬身实践,向所有支持和信任她的人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文 | 本刊记者 涂小莉
2016年3月,九龙妇女联会以“动感香港,活力秧歌”为主题,举行“千人秧歌破健力士记录”
谈到20年的成长路,上任会长、现任首席顾问郑臻女士用了作家毕淑敏的一句话来总结:“深深的话我们浅浅地说,长长的路我们慢慢地走,争取男女平等、妇女权益这条路,我们要慢慢走,坚持走下去。”一句话,道尽九龙妇女联会(以下简称“联会”)一路走来的艰辛和收获。凝聚了九龙城、深水埗、油尖旺、黄大仙、观塘五区二十七个基层妇女团体和三个社区服务中心,有35,500多名会员的联会,最大的财富就是一群相互依靠相互信任的义工姐妹。是什么让她们充满力量支持她们走过20年,并充满希望继续前行的呢?正如她们所说,是付出、分享和爱,身边太多人给自己太多感动,让自己停不下脚步。这里的爱,既有爱国爱港的大爱,也有爱家爱己爱人的小爱。
关爱妇女 追求平等权益
改革开放后,香港与内地贸易往来频繁,使得八九十年代最接地气的深港货柜车司机等香港社会中下层人士风光一时,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家庭问题。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并制定《北京行动纲领》,1996年香港成立平等机会委员会,为香港妇女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与机遇。创会会长高宝龄当时作为区议员接触了很多基层妇女,她们大多数都是家庭主妇、文化程度不高,很多来自“影子”家庭。九龙妇女联会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承载著“维护妇女权益,争取性别平等”的使命和责任,于2000年5月成立。
联会从一开始就不走寻常路,创新性地开展性别平等教育。一连举办了“齐建平等家庭”研讨会、“男女价值观”中学生辩论大赛、“家是支持非负担”家庭岗位探究巡回互动剧场等教育活动。在家庭岗位“你有Say”中学生辩论大赛中,年轻学生们以“到底应不应该有男士侍产假”为辩题,深刻讨论有关“家庭岗位歧视”的问题,令他们对“家庭岗位”“平等机会”概念有更深入的认识和认同。一名中二男生在台上说,非常感谢妈妈怀胎十月才有了自己,听得台下的妈妈们感动流泪。妇女团体跨界举办青少年辩论大赛,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也因此引起社会质疑,认为联会“不安份”。然而,正是因为这份“不安份”,敢想敢做,敢作敢为,才有了“维护妇女权益,争取性别平等”漫长道路上点滴努力汇聚而成的骄人成就。
在联会的鼓励、帮助和支持下,很多基层妇女开始关注社会及参与社区建设,实现自身价值。珠姐姐以前是一个幸福的小师奶,平日生活就是打打麻将叹叹茶。于2016年成立妇女会并加入联会后,她带领义工们配合慈善团体“齐惜福”,每天到街市回收蔬果,并在区内派发惜食饭盒,帮助无依老人及有需要人士。不仅积极推动社区内义工服务,珠姐姐自己更是第一年义工时数就达到668小时,成为当之无愧的“金牌义工”。塔拉.莫尔在《她力量(打破性别的固有人设,做淋漓尽致的自己)》中写道:“你无法成为自己都无法想象的那个人”。如果没有联会这个善于并致力于“读懂‘她力量’,实现‘她价值’”的平台,珠姐姐可能也不会想到能成为今天的自己。在联会,像珠姐姐这样平凡而不平庸的师奶有很多,她们贡献出自己的每一份小爱,成就了一份社会大爱。
关爱家庭构建社会和谐
《孟子》云:“国之本在家。”联会亦十分重视家庭关系的建设和家庭生活教育的状况,举办了和谐家庭分享会、家庭亲子训练营、家庭教育巡回互动剧场、“开心家庭Ready Go”,以及2012年至今每年一度的“相.信.爱”情满家园系列活动等,推动重建孝顺父母、夫妻相敬和手足情深的家庭观念。
曾引起极大关注的《家—加倍关爱和谐》全港中学生演讲比赛,共有39间学校761份作品入选,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家庭教育活动,也是特区政府所致力推崇的官、商、民合作模式的实践。当时还是初中生的郑同学写道,她的家并不是豪宅大院,但一家四口挤在一起,感觉分外温馨、亲密,一家人每天都要一起吃早餐,这也是她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刻。高中组的谭同学讲道,有一年父亲节她设计了一张心意卡给爸爸,爸爸表面上显得很抗拒,但转过身却悄悄笑了。她认为,真正的爱,是爱与被爱,需要亲子双方共同付出。
联会还举办环保低碳饮食烹饪比赛,倡导家庭和谐、男女平均分担家庭责任理念。和妈妈组队参赛获冠军的囝囝是一位中四学生,他自己的拿手好𩠌是“鸳鸯蛋蒸肉饼”;一对80后夫妻一丝不苟地精心制作连心素蛋饼,场面温馨甜蜜;一对姐弟参赛牵动了家族9位成员来现场观战;一家五口参赛、做义工,齐齐整整一个不少,坚持到最后……厨艺比赛的参与过程令大家明白家务的分担、对家人关爱的回应,有时就体现在一齐“煮饭仔”,或者“番屋企食饭”。
爱国爱港 促进文化认同
对祖国的文化认同是人心回归的基础。经历了“占中”、旺角暴乱以及“修例风波”,联会更加深刻感受到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并切实为此付出最大努力。
联会举办的“‘爱’弘扬儒学寻踪”系列活动,吸引了197间学校、逾73,671人参加。连续三年参加比赛的陈同学,第一年仅拿入围奖,第二年拿了小学组冠军,第三年更是带动为小学生的弟弟一起参赛,并分别获中学组、小学组冠军。整个参赛过程他们的妈妈都有陪伴,当看到孩子们拿到冠军,妈妈的脸上满是笑容。这个系列活动,大大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中的知晓度和吸引力。
除了在青少年中大力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联会也通过大量文康活动影响社区妇女。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秧歌舞表演,在13年时间里被打造成一个街知巷闻的优质品牌。2016年3月,联会以“动感香港,活力秧歌”为主题,举行“千人秧歌破健力士纪录”,并获纳入“欣赏香港”活动。有很多妇女从一开始觉得秧歌舞很土,到后来愿意和喜欢参与,对团体理念的认同度也越来越高。联会通过秧歌舞这个活动载体,在基层妇女中发挥了爱国爱港的文化传播和凝聚作用。
2016年9月24日,“‘爱’弘扬儒学寻踪”传统中华文化知识网上竞答比赛举行颁奖礼。图为中学与小学组冠军陈氏兄弟及其母亲上台颁奖
此外,联会还组织了“华夏文化寻根 粤港秧歌结缘”“辛亥百年 三八新百年”等参观考察活动,让香港妇女更多了解祖国历史文化和伟大发展成就。为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联会特意举办“巾帼献芳华”主题论坛,并邀请到时任首席会长郑明明教授、全国政协委员高佩璇博士、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颜宝铃女士,分享她们如何把握改革开放良机,率先响应国家号召,前往内地投资兴业,见证了香港与国家“同发展、共繁荣”的历程,展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
关爱长者 共享耆乐融融
秉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理念,联会成立以来,也用心关爱著屋邨的每一位老人。依托刘舜雯富昌互助幼儿中心和海丽慧妍雅集妇女综合服务中心十几年来社区连结不断的积累,联会详细了解到屋邨每一位需要帮扶老人家的情况,真正做到了精准帮扶。
2016年启动的“春夏秋冬乐悠游 路路通无限‘耆’”深受长者们喜爱。年满65岁的“年轻”义工姐姐担任导赏员,每两个导赏员(“年轻”老人家)带领6个老人家,相伴同游。一次在海滨公园的游乐区,一位90多岁的老人家和一位80多岁的老人家摇跷跷板,旁边看护的人心惊胆战,两位耄耋老人却笑得像个孩子。这幅美好的画面令所有人为之动容,感动不已。“路路通无限‘耆’”活动不仅为老人们带来了满满的爱和乐,也让参与其中的义工姐姐们获得了很大的自我成长。义工姐姐珍姐以前不太会说话,做了“导赏员”之后,她成了社区老人们中的大红人,出去晨运经常会有公公婆婆喊她,“珍姐,你几时再带我哋去行街街吖?”每每说到这,珍姐都会不由自主地满脸笑容,流露出浓浓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在今年这个特殊之年,联会亦开展了系列跨界别合作社区长者关爱行动。特别是在疫情暴发之初的2月底,一罩难求,联会星级义工Tony Sir首先想到的是那些独居或者无依的老人家。于是,他马上和身边警队同事自发捐款15万多元,募集了5万多个口罩,分派给屋邨里的老人们和基层家庭。考虑到老人们下楼领取物资会浪费一个口罩,每一户的物资和福袋都是义工们送上门的。96岁的刘公公在收到抗疫包和福袋后,非常感动,回赠自己的书法“服务人群 关怀弱势”与九龙妇女联会。
展望未来 再谱巾帼华章
二十载春秋,风华正茂;二十载耕耘,硕果累累;二十载奋斗,铸造品牌;二十载努力,根植信任。正如苏丽珍主席所说“创出幸福一片天,梦想与实践并行”,在成立20周年的今天,联会向所有支持信任她的人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发展至今,联会已经具备了非常坚实的社群基础,获得了大量社会信任与支持,今日更有新鲜血液和力量注入,让联会的未来充满了更多期待和希望。秉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陆海女士接棒联会新一届会长,她觉得“正如联会会徽上绿叶里盛开的花朵一样,联会是一朵充满希望的青春之花,低调朴实如绣球,但是只要有水就会绽放。”联会亦非常有幸得到百欣慈善基金董事及行政总裁林颢伊博士赞助并亲自出任联会首席会长,陆会长表示:“林博士年轻且极富才华与情怀,相信有林博士领路同行,联会定会步伐更实,行得更远。”
不见昨夜雨湿处,聊以新颜待今朝。未来没有奇迹,只有步步奋力,联会的未来依然需要每一位支持者和参与者共同努力!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0年12月号
编辑:刘一行、莫洁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