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18日,美国前副总统、民主党人乔·拜登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举行的集会上发表演说(图:新华社)
拜登在参议院任职36年,担任奥巴马总统的副总统8年,从政经验丰富。据美国媒体称,拜登竞选期间组建的人才库有2,000多人,分为20个工作组,在内外政策准备上做了扎实的工作。与特朗普让自己的团队充满局外人的做法不同,拜登准备用尊重政府职能、在相关领域有数十年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填充政府岗位。这主要包括四类人——长期追随拜登的“嫡系”亲信、奥巴马政府时期的高官和企业家、民主党建制派里的外交人才骨干以及一部分反对特朗普的职业外交家和共和党人。可以预期,拜登将更加依靠团队,更加重视共识,特朗普时期那种总统外交言行和政府政策相互脱节的现象可能会减少,美国对外政策会更加理性、稳定、可预测。
最大的变化在于,拜登及其团队愿意与中国开展严肃的战略对话,进行合作,以便从中获利。2020年4月,100多位美国前政要和学者发表声明,在将新冠肺炎疫情归咎于中国的同时,称“美国不能把这次全球危机交给中国处理”,“中美应合作对抗疫情”。当时,拜登团队的国务卿热门人选安东尼.布林肯、苏珊.赖斯、国防部长人选米歇尔.弗卢努瓦等人均签署了这份声明。8月公布的民主党新纲领也写明,为防止“中美竞争使全球稳定陷入风险”,“美国将寻求与中国在气候变化、防扩散等存在共同利益的领域进行合作。”拜登还在多个场合谈及,美国将“与盟友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一同推进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目标”。这些合作议题若能落地,可能成为中美关系稳定之锚。
美国奉行对华“战略竞争”的路线已确立,这既是特朗普执政遗产,也是美国两党共识,继任者难以推翻。特朗普执政后的各项政策主张充满争议,但他确立对华竞争路线却赢得普遍认同,被美国媒体誉为“第一个敢对中国示强的美国总统”。国会两党恶斗不止,处处叫板,却能以少有的跨党派一致,顺利通过十数项反华议案,用法律手段巩固了对华政策措施。在美国政府、保守派媒体和自媒体的洗脑攻势下,美国对华民意迅速恶化。2020年7月30日皮尤民调显示,高达73%的受访者对中国持负面看法,比仅仅三个月之前高出7个百分点,比三年前同期高26个百分点。这进一步约束了继任者政策转圜的空间。
此外,从现在到拜登上台并非“真空期”,美国大选争议仍存,中美关系仍有可能成为美国党争的“附带损伤”。从普选票数量看,特朗普和拜登分别得到了有投票资格选民中一半的支持,成为史上总统大选中得票最多的落败者和胜选者。这既反映出美国社会分裂、政治极化因大选而更加恶化;同时也折射出,在美国疫情以每日新增10万例、死亡总人数超过25万的背景下,“特朗普主义”依然强劲,说明美国国内反全球化的社会基础依然强大。特朗普除了对选举结果发起法律挑战,仍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来巩固执政成果,打压民主党,并框定下一届政府的政策走向。特别是反华鹰派人物盘踞在特朗普政府中高层,他们寻求绑架新政府对华政策,以此积累自身的政治资本,继续在国内权力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可能加大对“中国议题”的政治操弄。11月17日,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在明知行动时间已不够用的情况下,发布《中国挑战的方方面面》报告,提出美国处理对华关系要完成的十大任务,就是意在给特朗普政府涂脂抹粉,并给继任者划定轨道。
拜登承诺要愈合美国的分裂,他上任后的四个优先事项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复苏、种族平等和气候变化,外交方向上当务之急可能是修复联盟关系、重返国际议程、重建美国声誉、恢复盟友对美国的信心,对华政策短期内不大可能成为他的优先。这就使得中美关系相对于前一个时期的急速下跌而言,可能存在一个时间上的“喘息期”。如果中美能够围绕抗疫、经济复苏、气候变化等开展务实合作,可能还会带来双边关系转圜的新空间。
2019年5月22日,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参加毕业典礼时拍照(图:中新社)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当地时间5月18日,美国前副总统、民主党人乔·拜登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举行的集会上发表演说(图:新华社)
拜登在参议院任职36年,担任奥巴马总统的副总统8年,从政经验丰富。据美国媒体称,拜登竞选期间组建的人才库有2,000多人,分为20个工作组,在内外政策准备上做了扎实的工作。与特朗普让自己的团队充满局外人的做法不同,拜登准备用尊重政府职能、在相关领域有数十年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填充政府岗位。这主要包括四类人——长期追随拜登的“嫡系”亲信、奥巴马政府时期的高官和企业家、民主党建制派里的外交人才骨干以及一部分反对特朗普的职业外交家和共和党人。可以预期,拜登将更加依靠团队,更加重视共识,特朗普时期那种总统外交言行和政府政策相互脱节的现象可能会减少,美国对外政策会更加理性、稳定、可预测。
最大的变化在于,拜登及其团队愿意与中国开展严肃的战略对话,进行合作,以便从中获利。2020年4月,100多位美国前政要和学者发表声明,在将新冠肺炎疫情归咎于中国的同时,称“美国不能把这次全球危机交给中国处理”,“中美应合作对抗疫情”。当时,拜登团队的国务卿热门人选安东尼.布林肯、苏珊.赖斯、国防部长人选米歇尔.弗卢努瓦等人均签署了这份声明。8月公布的民主党新纲领也写明,为防止“中美竞争使全球稳定陷入风险”,“美国将寻求与中国在气候变化、防扩散等存在共同利益的领域进行合作。”拜登还在多个场合谈及,美国将“与盟友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一同推进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目标”。这些合作议题若能落地,可能成为中美关系稳定之锚。
美国奉行对华“战略竞争”的路线已确立,这既是特朗普执政遗产,也是美国两党共识,继任者难以推翻。特朗普执政后的各项政策主张充满争议,但他确立对华竞争路线却赢得普遍认同,被美国媒体誉为“第一个敢对中国示强的美国总统”。国会两党恶斗不止,处处叫板,却能以少有的跨党派一致,顺利通过十数项反华议案,用法律手段巩固了对华政策措施。在美国政府、保守派媒体和自媒体的洗脑攻势下,美国对华民意迅速恶化。2020年7月30日皮尤民调显示,高达73%的受访者对中国持负面看法,比仅仅三个月之前高出7个百分点,比三年前同期高26个百分点。这进一步约束了继任者政策转圜的空间。
此外,从现在到拜登上台并非“真空期”,美国大选争议仍存,中美关系仍有可能成为美国党争的“附带损伤”。从普选票数量看,特朗普和拜登分别得到了有投票资格选民中一半的支持,成为史上总统大选中得票最多的落败者和胜选者。这既反映出美国社会分裂、政治极化因大选而更加恶化;同时也折射出,在美国疫情以每日新增10万例、死亡总人数超过25万的背景下,“特朗普主义”依然强劲,说明美国国内反全球化的社会基础依然强大。特朗普除了对选举结果发起法律挑战,仍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来巩固执政成果,打压民主党,并框定下一届政府的政策走向。特别是反华鹰派人物盘踞在特朗普政府中高层,他们寻求绑架新政府对华政策,以此积累自身的政治资本,继续在国内权力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可能加大对“中国议题”的政治操弄。11月17日,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在明知行动时间已不够用的情况下,发布《中国挑战的方方面面》报告,提出美国处理对华关系要完成的十大任务,就是意在给特朗普政府涂脂抹粉,并给继任者划定轨道。
拜登承诺要愈合美国的分裂,他上任后的四个优先事项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复苏、种族平等和气候变化,外交方向上当务之急可能是修复联盟关系、重返国际议程、重建美国声誉、恢复盟友对美国的信心,对华政策短期内不大可能成为他的优先。这就使得中美关系相对于前一个时期的急速下跌而言,可能存在一个时间上的“喘息期”。如果中美能够围绕抗疫、经济复苏、气候变化等开展务实合作,可能还会带来双边关系转圜的新空间。
2019年5月22日,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参加毕业典礼时拍照(图: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