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2020年施政报告。回首即将过去的2020年,香港经历了多重考验,亦在危机中萌发著新机。近日,全国政协常委、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创会主席、香港新华集团主席蔡冠深在京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他表示,去年以来,在“黑暴”事件、中美贸易摩擦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香港社会经济遭受重创。幸好中央及时出手、拨乱反正,香港国安法的出台犹如一枚“定海神针”,迅速扭转了香港局势。而在“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尤其是中央明确打造对内对外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形势下,香港彰显了“一国两制”的巨大优势,因此他对香港未来充满信心。
文|本刊记者 魏东升
国安法是香港社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记者:近两年来,香港经济受“黑暴”、疫情和中美关系的影响,可谓处在风口浪尖之上。您如何看待当前香港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蔡冠深:香港的经济社会遭遇了一次百年不遇的大变局,在这个大变局里面,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三个因素。
第一是去年发生的“黑暴”事件对香港社会的冲击非常大,冲击了香港的法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的信心,香港社会的价值观等受到很大的影响。那些乱港分子的暴力行径在香港历史上是鲜有发生的。这种暴行对香港这个法治社会来讲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做梦都不曾想到香港会发生这样的恶劣事件,可以说这是非常可怕的情况。
第二是今年起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当然这是一个全球性事件,但是疫情对香港这个全外向型的经济城市影响更大。因为香港的发展除了吸引外资外,更重要的是吸引游客,可现在与其它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是双向封关,这种情况下,香港的航空公司面临裁员、减薪,酒店入住率直线下降……餐饮业、旅游业、会展业,凡是跟外面游客进出相关的行业,全产业链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经营困难。
第三是中美经贸摩擦的冲击。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之一,也是一个独立的关税区。但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也是内地最大的投资来源地,所以中美贸易摩擦之下,香港成了一些人用来钳制中国发展的前沿,因此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比如关税限制、我们在内地工厂生产的产品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后将面临的出口限制等问题。
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看到今年6月至8月香港的失业率达到了6.1%,今年第三季度香港的GDP按年下跌3.4%。整个香港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
今年7月至9月,香港与消费及旅游相关行业(即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务业)合计失业率升至11.7%(图:中新社)
众所周知,香港基本法第23条立法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完成,香港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亟待完善,相关工作也严重“缺位”,以至于回归以来一些“反中乱港”势力、外部政治势力乃至“港独”势力在香港频频活动,并最终酿成了去年大规模的“黑暴”和社会动乱,严重损害了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极大地破坏了香港的繁荣稳定。幸亏中央及时出手,制定和实施了国安法。虽然少部分人对国安法有不同声音,可我们要看效果。效果就是:国安法的颁布,成为香港由乱到治的分水岭,成为香港长治久安的“定海神针”。
国安法出台后,香港社会迅速发生了转变。那些纵火、暴力行为都慢慢消失,香港社会可以说基本稳定了,市民的安全有了保障。此外,香港工商界对国安法普遍都是非常赞成的,信心也在慢慢恢复。对外商来说,去年香港发生“黑暴”事件的时候,他们都担心在香港的财产以至人身安全,但国安法出台后,他们的焦虑担心没有了,对香港重拾信心。
香港是内地经济双向发展不可替代的平台
记者:根据目前情况,您对香港未来的经济走势有什么预判?
蔡冠深:首先我们无可否认,香港经济近几年来确实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可是香港的优势也是得天独厚的,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我们有强大的祖国在背后支撑,我们拥有一个人口庞大的市场。在“一国两制”之下,香港是中国内地经济“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发展不可替代的一个优质平台。
中央已多次声明,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不走样、不变形。所以我们对“一国两制”充满信心。“一国两制”之下,香港既是北京又是上海,也可以是伦敦和纽约,也就是说内外两方面的优势我们都兼备。尤其是国家最近决心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香港作为这个双循环战略枢纽的地位将更加突显,所以,我非常看好香港未来的发展。
习近平主席讲过的一句话,我印象很深——“既要把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地建设好,也要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建设好”。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内地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变,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也不变,所以这两种制度之下内地与港澳会长期优势互补,携手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行最好的协调配置,这对中华振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香港要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这样一个大的国家发展战略。图为香港新华集团与大湾区城市肇庆的肇庆新区管委会签署港肇合作示范区项目投资框架协议,左五为蔡冠深
回归到香港本地经济形势,我们可以参照一些数据:今年香港的IPO融资总额依然是全球第一位,流入香港的资金源源不断,这正是国际社会对颁布国安法后的香港仍然保有信心的表现。再看港元指数,如果大家对香港没信心的话,肯定是买美元跑掉了,港元指数肯定会掉下去,但现在基本稳定在7.8左右,所以我说香港稳不稳先看金融。这些数据足以说明香港的金融体系是健全的,也由此可以看出,外商和外资对香港是有信心的。
第二个能够对香港经济未来作预判的领域是房地产市场。现在有很少一部分人对香港的未来有顾虑、想移民,对此我的看法是香港是自由社会,你想来,欢迎;想移民,也无所谓。由于疫情的关系,香港经济出现了下滑,所以香港房地产市场的增长也会下调。可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仍有很多购买力很强的房地产买家,也有许多在香港排队买房的人,所以香港市民对房地产还是有刚性需求。有人卖房移民,马上就有人接手。
所以可以看到,香港未来的经济发展问题不大,因为金融和房地产市场基本上都是稳定的。
记者:作为香港工商界的代表人物,在您看来,香港工商界目前对香港的发展前景持什么态度?
蔡冠深:据我了解,香港本地工商界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基本上都恢复过来了。当然疫情的打击是无法避免的,譬如说餐厅不能开门、限聚令导致生意额不足等等。但这不是信心问题,是疫情打击下产生的问题。只要我们沉著应对,逐步学习内地的先进做法,并在国家支持下运用疫苗等科学手段,疫情终将会过去。
至于外商,虽然逆全球化风潮严峻,“去中国化”也依然是一些外国政府的对华政策,但是我们更要看在港外资企业真正的行动是什么。我看到的是,很多外商不光没有走,反而正在努力经营或加大投资。我最近接触比较多的是日本的企业家,他们都说全球的经济体在疫情之下能保持正增长的只有中国,因此他们看好中国的市场前景,认为能够继续在中国赢利。要知道在“内循环”机制的推动下,中国爆发的内需总量是不得了的。中国国内的购买力这么强,这些外商不来中国投资还能去哪里呢?所以他们还是要在中国、在中国香港投资。
香港是联结内外“双循环”之间的一个“关键点”
记者:刚才您也谈到香港第三季度本地生产总值较去年同期实质下跌3.4%,跌幅较前两个季度虽有收缩,但特区政府强调经济形势仍然令人忧心。您认为香港经济要怎样才能从疫情中复苏?
蔡冠深:疫情冲击之下,我们看到,第一,中国是唯一一个实现了GDP正增长的经济体,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庞大的市场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第二,面对疫情,我们国家政策调整得很快,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那么,香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刚好站在了双循环的连接点上——在“内循环”里,香港同北京、上海、深圳一样是中国的一部分;在“外循环”里,香港又是跟纽约、伦敦比肩的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
光讲“内循环”是不行的,没有“外循环”就没有活水。而香港就是盘活这池“活水”的一个关键点,香港是“8”字“双循环”之间的那个连接点。香港背靠祖国又面向世界,是一个重要的枢纽。香港理应发挥“超级联系人”的优势,为促进我国经济双循环发展再作贡献。
记者:具体来看,香港参与国家双循环发展有哪些著力点?
蔡冠深:首先,香港应当进一步加强深港合作。今年纪念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时候,很多人提出深圳将来会不会取代香港啊?我认为不会。第一,深圳到今天取得的成就,没有香港是办不到的。香港一直是深圳最大的投资来源地和最大的支撑者,深圳的成功与香港密不可分。第二,深圳和香港本来也不存在恶性竞争的问题,应该是互相合作的关系。
实际上,深港合作是好比“华尔街加硅谷”这样的一种模式。国家对深圳的定位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而香港就类似华尔街。当然香港的科研力量也很强,可是在香港能落地的产业有限制;深圳的金融资源比不过香港,但是在产业落地方面有优势。所以不要老说谁替代谁,这两座城市各有各的强项,我们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强强联合。
其次,香港要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这样一个大的国家发展战略。大湾区是“9+2”城市群,香港、澳门、深圳、广州这4个大湾区中心城市中,香港还有一个引领的作用在那里。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构想之一,正是以与世界全面接轨的700万人带动7,000万人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时也带动整个中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
我们回首一下,内地改革开放前40年,香港跟广东珠三角共同打造了世界工厂的一部分。那个时候是粗放型的投资,制造业一哄而上,没有考虑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等长远问题。40年后,我们国家的产业要转型升级了,这意味著更高层次的规范化,对现代化服务业的需求更加殷切。这样一来,香港的法律、会计、顾问、建筑等一系列的专业服务、现代服务,都可以进一步投入大湾区。
大湾区开放了我们国家7,000万人规模的这样一个最富裕的市场,为香港创造新的巨大商机。
另一方面,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香港来说也非常重要。“一带一路”建设基本上就是内地企业要“走出去”,香港在改革开放过去40年里是内地最大的投资来源地,同时内地接近60%的资金也是通过香港“走出去”的,所以我认为香港的地位没有变,将来也一样。
11月1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第四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领导人会议。东盟十国以及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领导人与会。会议结束后,李克强与各国领导人共同出席并见证RCEP 签字仪式,商务部部长钟山代表中国在协定上签字(图:新华社)
举一个实在的例子,2018年商务部和我们香港中华总商会一起推动成立了“内地——香港‘一带一路’工商专业委员会”。为什么内地和香港要在“一带一路”工商专业领域加强合作呢?我们知道,内地企业“走出去”的很多、成功的不少,可他们走过的弯路和遇到困难的也不少,而与世界各地都有广泛经贸联系、熟悉海外法规和投资环境正是香港的强项。因此,香港的工商界跟内地的央企、国企一起结合“走出去”,也是香港一个巨大的发展前景和机遇。
RCEP对中国有好处等于对香港有好处
记者:我们了解到,多年来您一直致力于推动香港与东盟地区的深度合作,也曾努力助推香港加入RCEP。11月15日,在历经8年谈判后,RCEP终于成功签署。您有什么感受?您怎么评价RCEP未来对香港的助益?
蔡冠深:通过多年的争取,香港已经成功加入了“东盟10+1+1自贸区”协定。我们还一直在努力推动香港加入RCEP,原本希望可以形成“东盟10+5+1”式的RCEP框架。遗憾是的,由于各方认为RCEP十五国的签署更有迫切性,香港的加入只好先缓一下,最终签订的是“10+5”的协定模式。但无论如何,我认为RCEP的签署对中国绝对有好处,对中国有好处也就等于对香港有好处。
现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就是RCEP了。RCEP框架以亚洲国家为主,中日韩加上东盟10国,另外两个国家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从区位版图可以看到,香港正处在RCEP的地理中心。虽然香港没有直接加入RCEP,但因为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且香港又是自由港,所以RCEP的签署对中国好、对其它14国好,对我们香港也好。
大家知道,过去我们强调世界经济一体化,鼓励打破贸易壁垒。但现在在新的地缘政治背景下,美国采取的是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其他一些国家也纷纷效仿,导致原来美国要主导签署的TPP最终也不了了之。
因此,在我看来,RCEP可以说是目前在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国际背景下的一个难得的新突破。这个突破给了中国非常大的好处,一是RCEP自贸圈里面最大的经济体是中国,二是这15国里目前在疫情之下唯一有GDP正增长的也是中国。而中国外循环的节点正是香港,香港在其中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沟通中外的作用。所以,我对RCEP始终都是看好的,一直都是支持的。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