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锦辉
政府早在8月已开始为《2020年施政报告》进行咨询,听取市民建议,集思广益,并原定于10月14日公布,但特首林郑月娥在原定日期前几天突然宣布延期,令市民感到莫名其妙。之后她率领多位局长北上,拜访中央、广东省、深圳市等政府要员。适逢《国家十四五规划》刚出台,当中「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未来5年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笔者曾预测,特首之行是向内地政府推销香港所长,并争取香港与广州、深圳及澳门「四大中心城市」协同合作,携手打造大湾区成为国际科创中心。
大湾区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发展重点,香港作为其中重点城市之一,必须抓紧机遇,特别是在创新及科技产业领域。
创科园当「二房东」 为港企引路
果然不出笔者所料,本周三(25日)新鲜出炉的《施政报告》,在促进香港与大湾区融合的政策上落墨不少,包括多项与创新及科技产业发展息息相关之建议。
香港政府一直锐意发展落马洲河套区,计划开设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据悉,河套区总楼面面积高达120万平方米,约是香港科学园的3倍,区内将聚焦发展6个优先科研领域:医疗科技、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机械人、新材料、微电子及金融科技。政府预计首批发展的3座楼宇及设施建造工程,最快6年内完工。但「创科不留人」,为纾缓这问题,《施政报告》建议「由香港科技园公司承租及管理深圳福田科创园区的部分地方,让有兴趣开展大湾区业务的机构和企业先落户深圳科创园区」(见第54段)。
笔者认为「打铁要趁热」,透过这政策,香港机构和企业可以尽早在大湾区推销其创科产品,开展商机。事实上,深圳市近年曾推出多项面向香港创科企业及人才的优惠计划,可是「大门开了,小门还未开」,使有意申请者摸不着头脑。是次政策委任香港科技园公司当「二房东」的角色,可以为香港创科机构及企业引路,更可以主动推荐香港科学园内的公司进驻,达至「一区两园」的无缝连接效果,有利公司拓展大湾区市场。
人才是推动创科的重要资源,因此香港要发展成为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骨干城市,无疑是需要大量人才的。因此,《施政报告》针对性地推出「杰出创科学人计划」(见第55段),预拨20亿港元支持计划,为期5年。过去一年由于中美贸战,欧美多国对中国科技人才都有所避忌,多国政府更不惜对华人工作或学生签证之申请诸多刁难,令不少杰出人才被拒诸门外,可说是无用武之地。有见及此,笔者认为「杰出创科学人计划」来得合时,可吸引全球杰出创科学人(包括曾被拒签证的华人学者)来港发展,有助增强香港创新及科技团队的能力。
吸全球杰出创科学人 增强港团队
另外,《施政报告》亦提出,政府会资助在香港和大湾区内其他城市有业务的企业,鼓励它们创造400个科技职位,以提升青年就业机会(见第56段)。这政策要求受惠的青年在18个月内必须有一半时间在大湾区工作,让他们亲身体验大湾区创科工作环境,从中发掘发展机遇。有传媒报道指,不少香港年轻人对内地的认识肤浅,抗拒到大湾区工作,因此笔者认为,《施政报告》中所建议的「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可派用场。
人才赴湾区 港为他人作嫁衣裳?
大湾区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发展重点,香港作为其中重点城市之一,必须抓紧这机遇,特别是在创新及科技产业领域。《施政报告》提出多项方便香港企业及人才到大湾区发展的建议,有传媒担心一旦落实,受惠者可能一去不返,香港便会为他人作嫁衣裳,大大吃亏。
笔者认为他们是杞人忧天,香港自开埠以来一直是个充满活力的国际城市,居于香港的人经常出出入入,不少港人在外国逗留多年后,选择回港定居,也有不少港人在香港居住多年后选择移民外地,笔者亦曾在欧洲居住过16年,才回港发展。
因此,年轻人到大湾区工作后决定留低,正常不已;同样地,大湾区杰出创科学人留在香港也不足为奇。总而言之,只要香港欣欣向荣,社会及经济持续发展,尽管香港人口结构有转变,大家也毋须太介怀。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外务)、香港资讯科技联会前会长
编辑:潘丽丽
来源:香港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