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资格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出台,因应《决定》内容,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四名立法会议员杨岳桥、郭荣铿、郭家麒以及梁继昌即时丧失议员资格。本次《决定》不仅为立法会恢复正常秩序打下了法律基础,更重要的是其内容清晰定义了未来公职人员的标准,回归“一国两制”以及基本法设计的初心,那就是必须是由“爱国者”治港,任何人,特别是公职人员,都有责任维护国家安全以及主权统一。
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谭耀宗

谭耀宗
《决定》合情合理合法,是人心之所向
“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是对香港社会而言最有利的制度,更是中国领导人伟大的历史创举,这其中包括了几个核心的要素:首先,“一国”是“两制”的前提,若不承认“一国”的前提就不会有“两制”的存在;其次,“两制”指的是社会制度的不同,即香港不实行内地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并不是将香港和内地割裂开来,全国都是一盘棋,中央对香港有全面管治权,这是毋庸置疑的;还有,“港人治港”中的“港人”指的是爱国者,早在1984年,邓小平先生就已经明确指出“港人治港有个界限和标准,就是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而这三个要素,是基本法设计的理念和初心,共同构成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核心精神。
然而在去年的“修例风波”中,反对派不仅公开支持“黑暴”活动,更是勾结外国势力制裁香港,被取消资格的4位议员更是其中的积极分子。他们多次到国外游说美国政府制裁香港,并且在公民党写给美国国会议员的正式信件中公开提到要求美国国会尽快通过所谓“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种种劣行足以证明这四人并非真心拥护香港基本法和效忠特区,完全违背了成为立法会议员时的誓言。立法会是香港特区重要的政治架构,是绝对不允许破坏“一国两制”以及国家安全的议员继续留任的。同时,作为立法会议员,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反映市民的声音,然而这些议员通过“拉布”、不断点人数等手段制造流会,干扰了立法会的正常运作,在多个民调中,大多数市民对于留任立法会的反对派议员表现不满,因此本次《决定》不仅合情、合理以及合法,更是人心所向,为“一国两制”的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
“港人治港”重回正轨,公职人员要有担当
在《决定》生效时,有人质疑《决定》是为了打压立法会中不同的声音,将立法会变成“一言堂”,从而使得所有政府的法案都能够快速通过。这种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
香港社会向来是包容以及开放的,欢迎所有不同的声音,只要是有利于“一国两制”发展、有利于香港社会进步以及有利于香港市民利益的意见政府都应该听取。然而,近几年“本土派”兴起,“港独”势力出现,这已经触及国家和民族的底线。建制派和民主派的分水岭则是在于是否承认“一国”的原则问题。但是我们看到自去年以来反对派无论是和“黑暴”还是“港独”势力都未有进行“割席”,这也就说明了他们已经背弃“一国两制”,并彻底地沦为外国势力在港的代理人,公然地与国家和民族为敌,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能容忍的。所以,本次《决定》针对的是立法会议员宣扬或者支持“港独”主张,拒绝承认国家对香港的主权,寻求外国势力干预特区事务,或作出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等行为,并非打压不同的政见以及言论自由。
同时,《决定》也再次回归了“爱国者治港”的初心。《决定》中所列举的法律依据中很重要的是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二条以及第五十四条,这两条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义务维护国家统一以及国家安全,并且不能做出任何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有人也会质疑宪法的内容是否可以直接套用到香港,其实这两条法律已经在香港国安法中实现了本地化,在香港国安法总则第六条第一款和第二款中已经明确“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是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以及“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任何机构、组织和个人都应当遵守本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关维护国家安全的其他法律,不得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和活动”,国务院港澳办常务副主任张晓明在香港基本法颁布30周年高峰论坛上也再次强调,在未来,“爱国”应该和“自由、民主”一起,成为香港的主旋律,每一个香港公民都要培养出爱国意识。
我认为任何公职人员都必须遵守《决定》的精神,今后无论是公务员、区议员、立法会议员还是各种具有重要公共职能的委员会的委员,“爱国”应该是对其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公职人员没有国家意识,很难相信他们会真诚拥护“一国两制”、拥护基本法和效忠香港特区,难以履行公职人员的使命。

11月12日,香港市民在上环签名支持全国人大常委会就香港立法会议员资格问题作出的决定(本刊实习记者 刘一行 摄)
特区政府和建制派共同做好
民生和经济发展的工作
《决定》生效后,反对派议员集体闹辞,现时立法会建制派已经占到绝对多数,这是特区政府和建制派所面对的政治新生态,政府和建制派都应该调整理念来应对新的问题。
在过去一年的立法会工作中,由于“修例风波”的影响,立法会整体工作都被严重拖延,在新的环境下,相信政策的审议效率会提高,这就要求无论政府还是建制派都应该回归到为市民服务的初心,使得政府所推出的政策更能惠及全民。
新的政治生态,对政府和建制派之间的互信亦是一种考验。建制派和特区政府是荣辱与共的关系,建制派秉持著“是其是,非其非”的原则来监督政府施政,只要政府的政策能够惠及全民以及有利于“一国两制”的发展,建制派将会全力支持。与反对派不一样的是,建制派对政府的“非其非”并不是要打击政府的威信,而是希望政府能优化政策,做到真正将市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特区政府应该和建制力量相向而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制定和落实政策的时候既要专业科学,也要充分掌握社情民意,急市民所急,在解决社会民生重大问题方面作出突破,让市民看到新的政治气象。
在提到政府管治的时候,我们不能忽略一个群体,那就是公务员,公务员是政府架构中最重要的部分,过去香港公务员体系的高效与廉洁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然而,现时香港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环境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公务员队伍墨守成规是无法满足市民的期望的,难以有效解决长期积累的社会深层次问题,更难以应对重大社会危机,就像去年的反“修例”动乱以及今年的疫情。笔者认为公务员的制度也需要与时并进,消除官僚保守的弊端,鼓励公务员更积极进取地投入工作,配合政府施政方针,为市民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这也是对建制派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铁还需自身硬”,未来建制派在政策倡议中必须要使得政策更有深度、更有广度以及更具有可行性,科学地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以及广泛地听取来自不同阶层市民的声音,唯有这样才能不辜负建制派的使命以及市民大众所寄予的期望。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0年1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