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香港菁英会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2020年11月25日发表就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本会喜见是次施政报告提出了约200项新措施,在不同领域包括经济发展、房屋、城市建设、社会民生、青年及教育、国家安全等方面谈及香港明年的施政方针,并且就今年的社会情况宣布了一系列的施政纲领,以舒缓经济不景,进一步改善民生。
过去一年多,香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多重打击:因「修例风波」和其他反抗政权行为而发生的社会动乱、因新冠疫情肆虐而引致的经济萎缩和失业率上升、因境外势力干预而出现的危害国家安全行为。比起以往的施政报告,今年的施政报告多了不少国家元素,香港应该以全国一盘棋的思维去做好自己,才能融入大湾区发展并藉十四五双循环重振经济,改善民生。本会对此全力支持和配合。
扶持青年就业势在必行,经历去年社会运动以及疫情双重打击,近年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黯淡无光,失学失业双失青年比比皆是。提倡多年的「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终于出台,计划能够为本港青年创造数千个大湾区(在港及在大湾区工作时间各占约半)职位,单是创科相关职位就有400个,我们对此非常支持,但本会认为「青年创业计划」的2000个职位,只有400 个来自创新科技企业并不足够。以香港菁英会的网信实习计划为例,我们的「超额认购」是实际名额的数倍,真是「一位难求」。其实多个大湾区青年就业调查发现,创新科技业是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发展的首选之一,两地IT工资与香港相对接近,部份中层以上的工资更有机会超越香港,香港人在大湾区创科企业工作,不单能够开拓视野,而且可以接触一些香港未有机会处理的大型项目去增加经验。青年人把他们的内地湾区带回香港,有助香港掌握更多大湾区机遇,为香港作贡献。
由于内地青年的竞争力渐强,加上香港青年感觉到内地生活未必容易适应,以及职位的不稳定因素而却步走进大湾区就业,是次计划为期18个月,要求工资每月至少HK$26,000(当中HK$18,000由政府资助),正好给香港企业栽培员工发展内地业务,并协助青年投身创科行列及亲身体验和把握大湾区创科发展机遇。不少香港青年能操两文三语、拥有国际视野及创新思维;到内地发展后受助于这个计划, 同时,「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也是对于长远年青人发展提供了一个吸引并且可行的选择方向。在政府的经济补贴下,年青人能得到一个足够吸引的薪酬水平,起步到内地发展,长远借助国家大湾区的宏观政策,能够有更好的个人发展及事业方向。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资助初创企业,对于今年毕业同学也能够有另一个方向的发展。社会需要更多元化的创业环境,满足不断变化的时代需要。对于年青人来说,缺乏的不是创意,而是起步的经济支持。因此,该资助计划也是一大利好政策。
关于青年就业方面,除了以上扶持政策,也建议增加更多就业配对的安排。通过建立网上职位配对系统,以及对雇主的招聘补贴,推动就业市场复苏。加强青年适应内地生活能力,建立人际网络,为长远打造稳固基石。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编辑:严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