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子伦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于11月25日发布的《2020年施政报告》中提出了「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下称「计划」)。计划将鼓励企业在大湾区城市开设2,000个职位,协助港青到区内发展,政府将会提供一定的资助,让参与计划的香港青年获得接近香港的工资。这项计划有助拉近陆港之间的工资差距,解决了这个一直以来难以处理的硬伤,相信计划对不少青年来说有著一定的吸引力。可是,笔者认为仍有三个潜在问题需要考虑,以确保计划长远推行。
首先,今次计划所提供的职位涵盖范围广泛,但有关职位能否让青年持续发展是一个重大疑问。对青年来说,他们考虑是否到内地发展时必会盘算即时收入及未来发展(收入)。计划解决了即时收入的问题,可是计划完结后港青的工资便会回归市场正常水平。倘若计划只提供一些没有技术要求的职位,这些工作市场价值不高,青年长远看不到晋升机会,计划前后的工资反差必会给青年带来不满情绪,届时他们回流香港将会对后辈提出负面想法,令计划日后难以继续推行。因此,计划提供的职位必须有著一定的发展潜力,而非一些无需技术的简单工作。
其次,青年在内地缺乏生活圈子,亦不了解内地的职场文化,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因此生活配套必须做好。这里提及的生活配套除了住屋问题外,笔者认为必须提供一个由香港政府委托非牟利组织营运的官方对口单位,以解答刚到内地的香港青年的各项疑难问题。有关单位可以组织一些联谊活动,加强内地港青的凝聚力,让他们互相支持,适应内地生活。此外,有关单位亦可以提供一些免费培训课程及辅导计划,协助青年了解内地工作文化及其发展路向,避免他们在工作上遇到困难时因觉得徬徨无助而轻言放弃。
最后,计划要提供具市场价值的工作,因此必须以公平的挑选机制找出胜任的香港青年。计划涉及了政府补贴,而香港青年对职位的需求量肯定远高于职位的供应量,笔者预估会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挑选机制的公平性大做文章。笔者认为特区政府可以提供官方网上平台,让有兴趣的青年报名。另外,亦可以与非牟利青年社团及香港的大学合作,提供一些名额让它们推荐合适青年。而评审方面,应交由提供职位的企业负责,特区政府则充当企业与青年之间的沟通桥梁,负责收集申请者资料及发放通知等,避免别有用心的人胡乱抹黑之余,亦可确保职位与申请人的能力匹配。
无可否认,今次的计划为推动青年到内地就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只要在计划执行上注意细节及提供合适的配套服务,相信计划必定会取得成功,有效吸引香港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云浮市青联委员、中华文化传承交流联合会政策研究委员会主任
编辑:潘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