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简浩贤

早前在10月份,香港特区政府与新加坡政府共同宣布两地将推动两地旅游气泡。刚刚在3天前,两地政府正式公布将于本月22日正式实施两地互通往来。港府在记者会表示,新港的旅游气泡起动将以专属航班方式进行,分别由新加坡航空及国泰航空执行,并且于11月22日启航,在首15天每日执行一个航班,而航班也限定最多200人,其后会因应情况每日增至两班机。政府强调十分关注疫情及卫生情况,并且双方同意以最近7日平均无关连本地个案逾5宗为界定,如源头不明个案超过界定标准则计划将暂停两周,并且待疫情回落至不超过5宗才会重启航班。
相当多的专家学者对旅游气泡(Travel Bubble), 或新加坡称之为航空泡泡(Aviation Bubble) 都持有不同的意见。其中讨论较大的一点是新加坡与香港的客流量往来较少,根据香港旅游发展局的网页数据显示,2018年到港旅客人数为6515万,其中新加坡只有61万左右(约为0.9百分点),2019年受社会事件影响,香港全年的旅客量下跌至5590万,而新加坡来港人数更只有45万(占总客量0.8),在东南亚地区新加坡人数只比印尼、马来西亚多一些,与泰国旅客量相约,跟菲律宾、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的贡献率相对就差异更大。以现在星港两地客流量比率去大力推动两地旅游的实际经济效果被质疑;另外一些专家更指出香港与内地澳门的关系密切相连,一部分香港人在湾区及全国内地资本的投资相当大,疫情下的封关措施正正打击香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部分学者更批评港府在现时不去解决这个关键与内地恢复正常化的行径,反而力推境外旅游的开放是次序混乱,本末倒置的行为。
综观全球疫情至今仍然复杂反复多变,欧美地区更是持续扩散严重,相反亚洲地区总体稳定,其中中国在防疫工作上更是领先全球,国内经济旅游交通等已经恢复常态。正正在这个全球大环境的基础之下,香港作为一个世界级国际城市,香港政府在研判经济恢复及旅游复苏中,以考量与疫情相对稳定的周边城市研究旅游互通的框架下是无可厚非的。毕竟防疫工作已经进入防疫常态化的阶段,全面停摆只可一时而不能长时间以封闭式管理去防控。香港政府更应该要一手抓好防疫防控工作,以个案清零为政府的首要任务,组织政府各部门、动员社会团体、团结社会大众争取全民检测的规范化及可控性,有目标及阶段性达成粤港、粤澳、内地各省市可与香港恢复经济商务往来的关键任务;特区政府同时应以有序恢复国际旅游为抓手,逐步逐地建立起复苏城市互通的方案及模式,新加坡与香港的旅游气泡方案也正是以此为契机、为下一步东南亚其他城市以致未来可辐射至其他地区的一个先行试点,所以特区政府这个措施具有除经济性、旅游性之外更兼有象征性的多重意义。
未来在航空需要恢复常态化的工作下,建议香港政府在这次与新加坡旅游气泡的试行经验之下,之后应该要综合考虑:1. 坚守防疫优先、保障香港防疫工作持续稳定性与对外旅游复苏的有机结合,政府要依据科学防疫原则、聼取医疗专家意见,必须先严后宽,循序渐进方式推行疫情防控,清零目标必须多方协力达成,才更有条件做好内地通关与周边旅游有条件恢复。2. 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对外旅游基本原则,港府要综合研判香港医疗系统本身的可承受力及可支援力,降低检测费用,政府亦要推动好核酸检测的便利性、经济性及安全性。现行内地与澳门的粤康码制度相对简易可操作性强,回看新加坡与香港的旅游气泡方法较复杂及费用偏高,相信未来要推动国际城市旅游交流需要有可控可操可负担的一套监管办法。香港本身也需要建立一套实操标准以便利市民及旅客的使用。3. 制定并做好旅客出入旅游城市可监控办法。长期抵港有输入个案与出外有输出病例都是各地政府在与港府恢复旅游正常的最关注事件。4. 倡建成立旅游复苏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将制定香港旅游业的复苏战略和计划,由政府及相关持份者共同组成,以发挥这两个领域的优势,并协调复苏工作。希望结合业界多方贡献力量,精准制定行业具体复苏方案,也期望逐步恢复香港市民对境外旅游以及外地旅客来港的信心。
香港经济旅游过去一年多以来正经历了波折重重、难关处处的局面,随著中央政府坚定支持,港府内部也正重新出发,近期在若干措施上也见到政府正强而有力去治理香港。旅游经济离不开政治、政治亦不会脱离经济,衷心祝愿香港各界同心共力,一起继续为香港经济及旅游的恢复正常努力,也深信香港作为湾区内国际航空运输中心的坚定地位将可继续亮丽发光。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湾区航协主席、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客席教授、香港人才管理发展学会主席
编辑:严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