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锦辉:深港融合从教育开始
文/黄锦辉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10月14日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作重要讲话,他提出「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要求,当中包括「要充分运用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来内地学习、就业、生活,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强对祖国的向心力」。适逢中央推出「十四五」规划建议,同样提到深圳与香港应该要大力推动年轻人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笔者认为,要推行这项重要任务,香港与深圳要从教育着手。
香港、澳门、深圳及广州是大湾区中心城市,国家锐意透过这城市群的协同创新,打造大湾区成为国际科创中心。发展科创产业,人才尤其重要。目前美国及其少数国家拒绝中国学生签证入境,更有科研人才被禁止在当地工作,国家可以吸引这些人才回国发展,对个人及国家发展科创产业都有好处,相得益彰。
与此同时,香港有4所本地大学位列2021年QS全球大学排行榜中的头50名,包括港大(22)、科大(27)、中大(43)及城大(48),是全球各地唯一拥有四所全球排名头50名内大学的国际大都会。QS评审标准包括研究水平及学生质素,两者皆是创科发展的关键指标。香港可以利用大学的优势,吸引国际科研技术及人才来港,启动更多与大湾区建设相关的基础研究项目。
笔者建议,国家应善用香港高等教育的国际水平,在香港开设「国际大学基地」,培育更多理工科人才,为深圳、大湾区创科产业提供人才和技术资源。
除了港深大学交流之外,中学教育交流同样重要。笔者建议,在内地特别是大湾区内城市开办「香港中学文凭」(DSE)课程,并在当地每年举办DSE公开考试,让更多合资格的内地学生跨境就读具国际化的香港本地大学。根据香港政府2019年底的统计,常住广东省的香港人口约55万人,当中不少是就读中学的青年。此建议可以在「一国两制」的国际化教育优势之下,促进香港与内地文化融合。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外务)、香港资讯科技联会前会长
编辑:潘丽丽
来源:文汇报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