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新中国创建的辉煌伟业,当年参与这项工程的军民多达数十万人,巨大成功背后是他们每一个人的无私奉献和奋勇拼搏。60多年岁月峥嵘,23位“两弹一星”元勋的不世之功被载入史册,传唱至今。而众多为国铸盾的军人、工人、农民、基层科研工作者等“无名英雄”们几十年奋战在戈壁大漠,以身许国、历经生死,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李传森就是这些“无名英雄”中的一员,他们的事绩虽已渐渐湮没在历史洪流中,但同样绽放出“两弹一星”精神的耀眼光华。
从1960年发射第一枚导弹到1963年,我国已经进行数枚导弹的试验发射,都是由国防科委发射团在国内专家协作下组织实施。当时国际形势需要正处于初创时期的战略导弹部队早日掌握发射技能,以应付突发事件。1963年,战略导弹部队自组建以来第一次进行实弹发射训练。
担任发射任务的官兵中有一名普通的战士,普通得就像戈壁滩上的一粒砂石,很少有人知晓;但他又很特别,因为他用生命和热血催生绽放出火箭兵献身导弹事业的理想之花和意志之光。

原子弹被运往铁塔
他叫赵仓库,一名普通的导弹起竖号手。1963年深秋,他所在的某导弹营开赴西北某试验基地,执行导弹训练发射任务。从河北入伍的赵仓库身高一米八,个子大、力气大、饭量也大,战友们都叫他“赵三大”。由于国家遭受自然灾害,部队生活十分艰苦,原本一顿饭能吃8个馒头的赵仓库,为了让别的战友多吃一点,每顿只吃1个馒头,常常饿著肚子进行训练。由于严重营养不良,身体急剧消瘦,他患上了严重的肝炎。11月3日,一切准备就绪的导弹进入发射前倒计时,抱病的赵仓库凝聚所有精力和体力,按照指挥员口令准确无误操作装备。虽然此刻西北大漠寒风凛冽,但他因为剧烈疼痛,额头布满豆大的汗珠!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赵仓库操纵导弹缓缓竖立,导弹顺利完成发射程序。当战友们为点火成功欢呼雀跃、流泪拥抱时,赵仓库却昏死在发射阵地上!战友们惊呆了,在将他抬上救护车时,意外发现他的腹部裹著一块早被衣服磨得光滑发亮的T型铁板,铁板周围的皮肤和肌肉早已被磨得血肉模糊,衬衣上浸染著一缕缕血痕。原来赵仓库为能参加导弹发射任务,亲手将神剑托举到蓝天,长期隐瞒了病情,每天用铁板压著肝区止痛坚持训练。聂荣臻元帅得知此事,专门派人把赵仓库接到北京的301医院治疗,可是入院仅两天,赵仓库就被肝癌夺去了生命。为了导弹腾飞,这位可歌可泣的战士献出22岁的年轻生命。临终前,他吃力地对身边战友说,能亲手把咱们自己的导弹送上天,我这条命值了!请转告我爹娘,儿子没有给他们丢脸!
宁可舍弃生命也要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这就是战略导弹部队早期的战士,是我国最早一批火箭兵的典型。其实,战疾病、顶严寒、顽强战斗的又何止赵仓库一个。当时随便问一个战士:“你准备怎样打这一仗?”他一定会这样回答:“宁掉10斤肉,宁脱一层皮,也要把导弹送上天。”大家都知道,他们发射的不是一枚普通的导弹,而是我国冲破困难、顶住压力自力更生制造的首批地地导弹,它的成功发射,显示了我国独立自主发展尖端武器的决心、勇气与实力。
核试验场区的营帐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追溯历史,了解历史,可以更好地直面挑战、创造未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自超级大国的核威胁与核讹诈迫使我国研发“两弹一星”,数十万军民用平凡创造不凡,铸就了一个时代的恢弘,生动诠释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和担当。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面对西方大国的技术封锁和频繁贸易战,我们要继续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不麻木、不畏惧、有担当、有追求,萤火燃炬,聚沙成塔,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作者分别系火箭军某部助理研究员、研究员)
本文摘录于《紫荆》杂志2020年11月号
编辑:赵珊、哈元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