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是大街小巷的日常巡逻,还是游行示威现场严正执法,在这个喧哗都市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香港警察的身影。他们守护香港,服务市民,肩负著打击犯罪和保护市民生命及财产安全的重要责任。2019年6月起,香港社会出现剧烈动荡,因“修例”引发的政治风波逐步演变为非法暴力活动。面对前所未有的暴力破坏,香港警察始终冲在第一线依法履职,在止暴制乱的同时也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安全风险。在警察队伍里,有这样一群特殊的身影:他们来自惩教处、海关、入境处等其他纪律部队,佩戴“特务警察SC”肩章,背心和盾牌上印有所在纪律部队的名字,与常规警察一起,临危受命,不畏风险,勇敢前行,为守护香港这个家默默奉献著自己的一份力。
如果仔细留意的话,在一些高风险的区域或是某些战略地点,同样都是身穿军绿色的防暴装,有些执法人员的服饰和警队一般防暴警察略有区别:他们的左前臂都佩戴著写有“特务警察SC”的肩章;他们身穿的黑色战术背心、手持的盾牌上,缝有或印有“惩教处”“海关”“入境处”等其他纪律部队的名字。这支特殊的队伍就是获得特区政府委任、来自不同纪律部队、自愿驰援警队止暴制乱工作的特别任务警察,通常简称为特务警察。说起特务警察,无论名称或是形象都颇为神秘,而且乍听“特务”两字,还可能会联想到从事秘密情治和谍报工作的特工。实际上,香港特务警察最早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当时的港英政府为稳定香港本地治安,再加上自身兵力调配的缘故,于是委派了港侨自卫团主席陆霭云筹设特别警察队,并招募了一批素质优良的平民担任特务警察。1941年10月,特别警察入伍执勤,主要职责是配合警队做好民众疏散工作,特别是承担防空洞的秩序维护以及粮食运输等任务。两个月后日本侵占香港,特别警察队因而解散。2019年6月发生的“修例风波”持续数月之久,社会严重撕裂、警民对立,警队人员一方面忠于职守在一线执法,一方面也面临著被疯狂攻击抹黑的巨大压力。为了增援警队人手及执法力量,2019年11月14日,警务处首次引用《公安条例》从其他纪律部队招募人员出任特务警察,首批委任约100名惩教署人员,其后又有来自海关和入境处的多名人员组成第二批特务警察走马上任,特务警察总规模不断扩大。在执法权力方面,根据《公安条例》规定,特务警察需要遵守警务处处长向其作出的所有命令;而获委任为特务警察的人士所具备的职责、权力、保障及豁免权都和警务人员相同。在装备方面,特务警察与警队防暴警察则差异不大:“标配”是身著防暴装和黑色战术背心,头戴防暴头盔,手持盾牌;并随身携带标准防暴枪、警棍、索带、胡椒喷雾和对讲机等装备。在专业背景方面,海关的特务警察曾接受过枪械训练,入境处的特务警察主要协助警方处理后勤工作,来自惩教署的特务警察也是一支久经训练、拥有丰富监狱平乱经验的专业队伍。在香港社会动荡之际,他们迎难而上,分担警察同袍的压力。
特务警察的服饰和警队一般防暴警察略有区别。图为来自不同纪律部队的特务警察(图:《警声》杂志)
被称为“联盟军”也不单单是人员方面的组合,还包括相关的联合防暴训练。特务警察队成立后,海关部门提供了使用枪械等武器的强化训练,警务处在机动部队总部也安排了相应的防暴训练,惩教处提供了人群管制训练,这样的联合培训让特务警察能更好地掌握相关专业技巧,从容应对前线防暴工作的需要。然而,特务警察的委任工作是在特殊背景、非常时期下进行的,港区国安法落地生效后,非法暴力示威活动减少,香港整体秩序明显恢复好转,特务警察的总人数未来会否因应社会治安的变化而变化?会持续运作到何时?今年10月,香港保安局在接受媒体查询时回应:“警队会按社会公共安全情况和风险及行动需要,委任特别任务警察;特别任务警察在有行动需要时会被安排执勤工作。至于执勤人数及时数,都属于行动细节,不会公开。”实际上,面对港区国安法的强大震慑力,黑暴势力仍然一直在危险边缘疯狂试探。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和中秋假期期间,有示威者在网上发起“月夕行动”,声称要“重振去年声势”。10月1日当天,在铜锣湾、中联办大楼附近,警方都派出大量警力布防,包括制服背部印有“海关”字样的特务警察也参与了巡逻和驻守。显而易见,无论是警队人员还是特务警察,他们每一刻都肩负著维护社会安宁的重任,以实际行动守护香港,捍卫国家安全。原本工作繁忙的他们自愿加入特务警察的源动力是什么?现时工作和本职部门工作有何异同?特务警察和警队人员之间如何分工配合?这群在普通市民眼中庄严神秘的执法者,对自己平日生活有何理解与感悟?带著这些疑问,记者有机会走近三位来自香港海关部门的特务警察,倾听他们的心声。Madam温在海关内从事刑事调查工作。当她走进采访室解下头盔的时候,我们都略感意外,因为眼前这位身材纤细、白皙秀气、柔声细语的女性,正是一支有著近30名同事编制的特务警察小组组长。在加入海关之前,Madam温效力警队约10年时间,曾任职机动部队和快速应变部队,也做过调查、寻人的工作。任职总关员的梁Sir加入海关已有几十年,负责刑事调查相关工作,为人热心直爽。高级关员李Sir则从事边境口岸执法工作,日常负责在码头做货物检查巡逻。三位同事岗位不同、职责不同,但不约而同的,他们都是在去年11月部门首度宣布招募特务警察时,第一时间站出来加入。当被问到源动力是什么,三位同事也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词,就是“使命感”。

三位来自香港海关部门的特务警察Madam温、梁Sir和李Sir曾经身为一名警员的Madam温在调查与前线这两方面工作上富有经验,也处理过世贸会议期间韩国农民来港示威的紧急任务,但她坦言从来没见过香港去年遭遇的撕裂境况,每天看新闻都觉得痛心,不断问自己香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互相伤害?因而希望能尽自己一份力,亲身参与前线工作。李Sir则说,最令他接受不了的是从电视上看到有人滥用私刑,大家都是人,有血有肉有思想,既然有这样的机会,作为一名执法者就有责任站出来守护香港。作为首批海关特务警察召集人之一的梁Sir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他说打出生40多年来,没见过香港社会这么乱,每天都很不开心。突然听说招募特务警察的消息,部门急需人手,自己二话不说马上就报了名,又打电话通知周围的同事,结果两个多小时已经有超过一百人自愿加入。“大家一条心,而不是各扫门前雪、只是警察兄弟的事。大家都愿意出来帮忙,不计回报的,支持部门,支持政府,希望社会尽快恢复安宁。”目前海关特务警察有来自刑事调查科,亦有来自边境口岸执法的人员。Madam温介绍说,特务警察工作职责主要分为四大范畴:第一是在特区政府机构或是较大机会受到冲击的地方驻守,譬如政府总部、礼宾府、中联办、驻港国安公署、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等机构附近巡逻、维持治安;第二,特务警察协助政府执行政策,比如当下的抗疫措施,到不同的警区参与执行“防疫限聚令”等;第三,在大型活动或特别日子期间,特务警察全天候协助警方执行防暴、处理突发事件等工作;第四,在大型拘捕行动后,协助成立临时拘留中心。

社会是属于我们大家的,如果作为纪律部队一份子都沉默不出声、不理会,那就太说不过去了。图为本文作者(左)与文中一位受访的特务警察交谈刚开始执勤时,海关特务警察主要是搭档警队人员一起执行任务,由警务部门分配大家去不同的地区做防卫工作。梁Sir回忆到,记得刚加入海关特务警察队的时候,正值黑暴肆虐,没人能估量执行任务时的危险程度。面对种种未知,只能凭著使命感和20多年来受过的专业训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随著整个风波的暴力程度逐渐减弱,政府总部、礼宾府附近的执法岗位由海关特务警察独立完成。梁Sir说,海关执法人员本身的培训也包括了枪械训练,另外也有使用胡椒喷雾、警棍等武器的训练,遇到突发事件可以马上处理。“始终有枪械的话,还是能够站得再前一些”。此外,海关日常工作除了处理货物之外,也经常与人打交道,比如在拘捕疑犯后如何处理对方的情绪工作:他们在想什么?会不会有伤害自己的行为?从而加以防备。在这方面,Madam温还透露,巡逻时候也可利用对“人”的敏锐触觉来阻止罪案发生,善用自己的老本行经验,配合警方工作就更为得心应手。说到“人”,特务警察工作的范畴之一,是在大型拘捕行动后,协助成立临时拘留中心。李Sir今年曾被派驻到香港仔警署当值,负责在临时拘留中心看管疑犯。当时有一百多名涉嫌参与非法示威人士被拘捕,当中大部分人是第一次被捕,更有不少年轻人。他们被捕后情绪激动,甚至惊恐到大声嚎哭。李Sir说,这是因为部分示威者被网上刻意抹黑执法人员的错误资讯所误导,例如有谣言说被捕人士在拘留期间会被虐打、强奸等。见到这样的情况,李Sir认为有责任发挥特务警察的专业精神和同理心来释除这些人的疑虑,于是向他们解释整个被捕的程序以及应有的权利。最令他难忘的是,当中一位年约20岁出头的青年在保释释放后,竟然回头对他说了一句“多谢”,这令李Sir非常地感慨,“纵然身份不同,甚至被视为敌对,但只要克尽己任、释出善意,这些年轻人原来是能够感受到的。误会可以避免,裂缝也可以修补。”说到这里,李Sir顿了顿,又补充道,当时社会很撕裂,作为纪律部队的一份子,更应该挺身而出,为社会出一份力。“社会是属于我们大家的,如果作为纪律部队一份子都沉默不出声、不理会,那就太说不过去了。”目前香港总共有7支正规纪律部队,分别是警务处、惩教署、海关、消防处、入境事务处、政府飞行服务队以及廉政公署,都是香港公务员架构中受到特别纪律约束的部门。日常他们在不同岗位上服务市民,在有需要时就团结一致,互相支持,目的都想为守护香港这个家尽一份力。梁Sir说,在刚与警队人员合作执勤时,无论认不认识的警察,见到自己的第一句话就是:“多谢你们肯出来,多谢你们无私的付出。”因为大家都知道,在这样一个时刻出来是冒著受伤的风险,这些示威者并不是普通的示威者,他们会扔汽油弹,会扔腐蚀性液体,警队同袍中有超过一百人因此受到伤害。曾经身为警察的Madam温说,穿上执法人员制服,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受到这些人的针对,但他们不介意,也不介意危险性,需要做的就是上下一心与警察合作,共同止暴制乱。穿上执法人员制服,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受到示威者和暴徒的针对,但特务警察并不介意危险性,而是与警察合作,共同止暴制乱。图为警察在执法过程中遭到暴徒袭击英勇负伤(图:香港警察Facebook 账号) 在加入特务警察后,Madam温也有机会见到了警队的旧同事,“他们见到我以后非常开心,说你居然回来支持我们。我就和他们说,当然啦,我们一直都是一条战线上的,从来没分开过。他们非常的感动。”在谈到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执法行动时,Madam温用联同警方“打了一场三天三夜的硬仗”来形容。今年5月27日,立法会对《国歌条例草案》进行二读辩论,当时有示威者煽动发起所谓“黎明行动”,声称要围堵立法会,企图像去年6月反对“逃犯条例”草案那样,用所谓“大三罢”(罢工、罢市、罢课)的方式来阻止《国歌条例草案》通过。加之全国人大常委会6月20日就港区国安法进行审议,情报显示有人想借机制造骚乱搞破坏。警方对此高度戒备,派出包括特务警察在内的3,500多名警员在各地强力部署。由于政府总部和立法会是可能被袭击的高危地,Madam温所在的小组被派往该地进行全天候、全副武装驻守。她回忆说,当时天气非常热,每个人身上的装备有几十磅,身上无时无刻不被汗水浸透。虽然平时私下男同事会乐于帮助女同事拎著装备,但执行任务时不分男女,大家一起披甲上阵。而且她是带队的队长,一定是走在最前面,与各位同事并肩作战。虽然整整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但是大家斗志高昂,不间断地轮班工作,保护住这么重要的场所,最后国歌法得以顺利通过。最令大家欣慰和感激的就是港区国安法在6月30日正式刊宪并及时生效,著实为前线同事打了一支强心针。港区国安法实施以来,香港社会气氛明显平静了很多,骚乱暴动大大减少,市民得以有了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经济民生也慢慢复苏,这些对执法工作都有很大的支持。今年的国庆、中秋假期,海关特务警察队被派到中联办、驻港国安公署一带布防驻守,队员全副武装,在特定的战略位置站岗,进行高姿态巡逻,一连串部署成效立竿见影。相比去年乱象,今年香港市面气氛相对祥和,市民也免于恐慌,就算在疫情之下也能与家人庆祝节日,享受天伦之乐。虽然有的队员需要连续工作40小时,但他们说回家见到家人和小朋友能平安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再辛苦也值得。然而,与受抹黑和谣言所累的警队同袍经历相似,本来低调执法的特务警察也受到了舆论压力,在前线执法时更遭到示威者和暴徒的针对、刁难和谩骂,队员被起底事件时有发生。在被问到是否担心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受到威胁时,三位队员都表示,保护自己与家人的方法唯有多重封锁社交网络,尽量减少个人信息的外泄。朋友虽然少了,但做的事正确,因而义无反顾。对于起底的问题,队员们表示,海关部门和警察部门之间已经建立了良好机制,遇到起底的情况可以马上向有关平台反映,得到妥善处理。再加上当时已经有禁止起底的相关法例,也涵盖到了特务警察,因此他们并不是特别担心。海关特务警察队在刚开始执勤时,反对派小动作很多,骚扰不断。有的市民不敢过来说话,但是会走过来举起大拇指,给他们加油。梁Sir说,市民的鼓励对他们来说是莫大的安慰,是他们作为特务警察的源动力,也是做到今时今日都一年了还坚持谨守岗位的原因。在他们驻守的地点,还会不时收到市民寄送的感谢卡和小礼物。梁Sir回忆说,曾经有一对夫妇带著两个可爱的小朋友特意走到他们站岗的位置,一语不发,做出给他们打气的动作,那一刻胜过千言万语。出任特务警察的工作也得到了海关内部的支持。三位队员说,关长等管理层不定期但频密地对他们进行探访,到工作基地甚至特务警察的工作场所现身相挺。当然,最令他们感到欣慰的还是来自家人的无私支持。Madam温说,在报名加入海关特务警察之前和家人商量过,他们也都知道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家人觉得在这么艰难的时刻能为社会挺身而出,都为她感到骄傲。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说希望可以透过参与维持治安的工作,让孩子们明白香港是我们的家,无论在多么危难的时刻,都要站出来,尽一份力;无论有多忙,都要挺身而出,维护法治。所以担任特务警察,就是最好的身教。“我可以与小朋友分享一些工作的情况,他们觉得很刺激,很有英雄感,也更加尊敬我。作为海关特务警察,我是觉得自豪的。”Madam温笑著说。访谈结束后,记者漫步在添马公园,这里也是三位海关特务警察执勤的场所之一。傍晚时分的空气里洋溢著青草的清香,三两人群躺在大草坪上憩息,不时传来欢声笑语,小朋友踩著滑板车擦身而过。维港两岸华灯初上,港湾海浪声起,平和又充满幸福感。面对此情此景,饱受一年多社会动荡之苦的市民明白,香港经历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如今的这份安宁实则来之不易。蓝白相间的水马背后,在不同的露天场所,是常规警察与特务警察默默付出、保家护国的身影;他们当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是香港作为世界最安全城市之一美誉背后的无名英雄。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0年11月号
编辑:赵珊、哈元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