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为民

大湾区机遇处处,香港可贡献自身多方面经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5月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双循环概念,早前胜利闭幕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再次强调双循环这一新发展格局。对香港来说,在双循环的新格局下,是新挑战还是新机遇?未来香港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呢?
笔者认为,香港在双循环新格局下,除了在现时的金融、贸易、旅游、专业服务四大支柱产业为国家作贡献外,还可以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产业、参加国际组织、打造国际品牌、监管及治理参考以及绿色金融上,扮演不同的角色。
香港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的窗口,通往「一带一路」的桥梁,我们作为国际大都会,也是世界知名的国际贸易中心,一直有参与不同的国际性组织,香港的国际化人才可以成为国家的文化大使,争取国家在非华语社会的话语权,协助为国家开辟更多新的国际通道,担当「超级联系人」角色。
赶上国家发展高速列车
在专业合作及产学研合作上,可以充分利用深圳前海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作为对接点,让内地企业与香港的工程、财务、品牌、金融等专业服务对接。在产学合作上,要进一步鼓励香港的大学和内地企业进行科研合作,例如内地企业委讬香港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做研究,然后在内地产品化、商业化。
另一方面,香港的设计、包装、广告、推广和品牌服务,一向位列世界前茅,在国际品牌上的推广及宣传拥有丰富的经验。我们可以协助内地企业提高质量,打造品牌知名度。同时利用商演、电子商贸、线上线下广告、品牌交叉合作等方法,把中国品牌提升为国际级品牌。
在教育产业上,我们可以分成三类去看。第一是我们可以考虑吸引内地知名大学在香港设分校,以吸引全球顶尖优秀人才在香港聚集,这些人才正正能够为大湾区发展作贡献。第二是吸引优秀的外国大学来港设立分校,吸引内地人才来港入读之余,同时也吸引海外华人的二代、有意进军大湾区的非华语生入读。第三是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在香港开设高层次的研究所,吸引国际科研人才来香港任教、研究和学习。
另外,习主席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要以创新思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认为这方面可借鉴香港的制度和经验,打造更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在城市治理方面,也可以把香港在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的概念,在大湾区作探索试点。推进大湾区的公共治理体系改革,为大湾区建设提供更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在融资、上市等方面有丰富经验。另一方面,深圳是创新科技中心,集聚了大量科技企业和人才。港深能够在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监管框架、法律框架等方面加强合作,加大在绿色金融及金融科技上的合作,一同制定和完善大湾区的绿色金融规则及金融科技的规则,势将有助整个大湾区的金融发展,甚至能够成为世界的金融科技中心。
新格局,新机遇需要新思维。我们必须拥抱著开放合作的态度,解放思想,主动去融入国家发展,赶上国家发展的高速列车。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香港菁英会荣誉主席
编辑:潘丽丽
来源: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