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初识李焯芬院士时,由于他担任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加上他温文尔雅的气质,一度误以为他是港大文学院的教授。后来,才知道他是我国杰出的水利工程及能源专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任加拿大安大略省水电局及省电力公司工程部总经理。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从那时起他就在中华大地上南来北往、风尘仆仆为国家的水利工程劳心劳力。他服务国家的水利、能源及基建工程逾40年,这当中包括长江三峡、二滩及李家峡等水利枢纽工程,作出了卓越贡献。让人惊诧的是,他还是一名专栏作家,出版了二十余部人文畅销书。李焯芬院士的江河情、坝坡迷、佛学缘,凝聚著他治水、治学、治心的大智慧。
文| 香港 乐水
江河情
李焯芬院士说,他投身江河治理的水利工程事业,一切要从文艺谈起。他在中学时阅读了大量近代作家的小说,透过这些名家作品,加深了对祖国农村的了解。农村社会的贫苦灾荒,很多与水利相关。他说,“中国以农立国,水利可说是农业的命脉,从那时起,我的夙愿就是改善国家水利建设。”他希望做一点具体有用的事,所以选择了可以修读水利专业的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1968年以一级荣誉毕业,1970年再获硕士学位。那时,他已确立起水利能源领域研究及实践的稳固志向,满怀深情地投向大江大河的治理,希望在这一领域有所造诣。1968年,他在杂志上佚名发表的给母亲的一封信中说:“强求自己做历史长河里的一小块踏脚石,以供后来人渡河踩踏,直往幸福的彼岸而去。”而“月入千元的高薪优职,都不足以把自己磨炼成这小块踏脚石。”
加拿大河流湖泊水量丰沛,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生产国,也是培养水利工程师的摇篮。1970年,他毅然负笈加拿大入读西安大略大学主攻岩土工程,仅用两年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他先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及多伦多大学任教,后长期服务于安大略省水电局及省电力公司,历任高工、总工、工程部门总经理等职,负责水电、核电建设、大坝安全评估、核电站及大坝抗震、核废料处理等研究课题,这是当地水电公司里华人最高级管理职位。安大略省电力局管辖68个水电站、10台核电,还有火电,他如愿以偿地在大江大河大坝电站中穿行,在水利能源工程领域深耕。30来岁的他牢牢扎根加国,已然是一颗冉冉升起的业界明星。
1984年8月,李焯芬于青海李家峡坝基水平探洞内留影
1981年初,时任国家水利电力部部长钱正英率团赴加拿大考察,随团的还有汪恕诚、陆佑楣两位副部长,显然这是一个重量级的代表团,它透露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国家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大力发展水利水电事业。当时李焯芬任安大略电力局工程设计与施工总工,加方安排他全程陪同代表团考察大坝、水电、核电工作,历时一个月。他为代表团担任翻译及接待工作,在外国累积的专业知识正好派上用场,深得代表团团长钱正英部长的赏识。钱部长在结束考察时对李焯芬说:“国家改革开放了,准备发展水电,希望您经常回来为国家服务。”李焯芬深受感动,他觉得有责任把加拿大的先进技术带回祖国,从此他走上了发展中国水利水电工程的道路,一走就走了四十年。
1992年12月,李焯芬于四川凉山州雅砻江二滩坝址与当地村民合影
坝坡迷
李焯芬院士在大学期间,最热心参与社会服务队,经常担任工作营营长,到港九新界各地乡村修桥筑路。他结合所修读的岩土工程,潜心研究地质岩土,对筑坝修坡乐此不彼。这样的青春磨砺,直接影响他参与国家大大小小30来个工程项目,从选址、勘察、研究、做可行性论证和设计论证等,事无大小,只要力所能及,一定亲力亲为。他从重庆、湖北一带的长江三峡,走到河南的小浪底,再到四川、云南一带的二滩……中国不少渺无人烟的河山大川,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有的地方较偏僻要坐吉普车前往,一坐就可能是四、五小时;有时还得走路或骑马,有好几次从马背上坠落,好在未受大伤。

1993年9月6日,李焯芬拜会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
三峡工程成败关键在移民。湖北、重庆21个区县的120万人口需要异地安置,这当中只有5%去了外省,95%留在原地,有的从低往高移,有的移到附近几十公里外。新的移民大多在库区夷陵、秭归、兴山、巴东等地边坡上。李焯芬说,只有足够稳定的边坡,才能保证新市镇的安全。他同步开始从事当地的滑坡及泥石流研究,将“土钉固坡”技术运用其中,收到好成效。后来还承担香港工务局斜坡加固项目,也将这一技术在香港各地斜坡改造加固中推广运用。
2009年5月6日,李焯芬与饶宗颐教授在香港大学图书馆,当时展览饶教授在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教学时的文献及资料
2015年,李焯芬参与三峡大坝重新评估小组。当年的假设运行多年后,是否依然妥当?他介绍说,“关于大坝安全设计工程是与时并进的,随时间的推移,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欧美的大坝建造于上世纪50、60年代,当时的标准并没有那么高。而我们的三峡大坝建设于90年代,安全标准比欧美高多了。另一个是洪峰的计算,90年代后有大型计算机,计算精准多了,也可靠多了。通过水工模拟、数据模拟、计算机模拟,已对风险做了充分的评估。此外,抗震设计比几十年前更清楚。这样洪峰预报及抗震标准都比以前提高了。”他说,三峡上游巴山夜雨,洪水从川江流向荆江,流进湖北,下流即是江汉平原。20世纪30年代,长江中下游发生两次特大水灾,近30万人因此丧生。1954年,长江流域爆发了20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洪灾。而修建三峡大坝可以调节水流量,可以按部就班地放水,调节每条江河的流量,也保证下游平原的安全,可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建成中国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地。三峡水电站也替代了大批火电机组,使每年的煤炭消耗减少5,000万吨,间接实现了环保。
1993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原水利电力部部长钱正英以“大禹传人”四字题赠李焯芬,以大禹治水精神勉励他为国家水利水电事业多作贡献。2003年,李焯芬获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香港当时极少数院士之一。他说,自己所做的一切并不为追求什么名利,但国家肯定其贡献,他亦乐在其中。近年来,他仍然奔波于国内新建的水电站工地,为地下厂房的岩石稳固问题提供专家意见,也参与全国各地的老坝安全评估。
佛学缘
李焯芬院士得益于其父亲是中国语文老师而写就一手好文章,父亲年轻时爱好文学,曾得过青年文学奖冠军。在书香世家影响下,他除撰写学术论文著作外,亦撰写散文及心灵小品等,长期为《信报》撰写“生命通识”专栏。他在火车站、飞机场、旅途中、宾馆里,利用零碎的时间写人生感悟小品,先后出版了包括《心耕》、《悲智愿行》、《应当如是》、《水的反思》、《心无罣碍》、《活在当下》、《禅是一朵花》、《佛智今用》、《轻安自在》、《安忍精进》、《走出困境》等二十余部著作。其中,《活在当下》 及 《心无罣碍》 在商务印书馆的2008年畅销书榜“中文文学”类别中排名第一及第六位。他的著作通过阐发佛学思想,启迪人生智慧,文笔隽永清丽,说理平易近人。
李焯芬院士的同窗好友黄景强先生为他的传记《治水、治学、治心——李焯芬传》作序称:“他的内心世界,深厚的佛学修为,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和激情投入的爱国情怀。”正因为他有如此崇高的精神境界,让他义无反顾地在最贫苦偏远的地方撒下沸腾的汗水,开展艰苦的考察论证与工程实施,从而实现其贡献国家水利水电事业的理想。
(作者系中央政府机构研究员)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0年11月号
编辑:刘一行、邸倩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